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壮丽  王茵 《海洋渔业》2005,27(2):129-132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张网作业的监测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结果表明,闽南海区张网渔获种类多达156种,主要渔获种类为带鱼、康氏小公鱼、尖尾鳗、二长棘鲷、静、蓝圆和中华管鞭虾等14个类群组成,其渔获量合占总渔获量的79.5%;张网作业对闽南海区经济种类的损害较为严重,经济幼鱼、幼体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重达39.3%,尤以张网禁渔期前后的3~4月和7月,经济幼鱼、幼体受损最为严重,其比重高达52.8%~74.0%。据估算此期间全海区张网作业损害带鱼、二长棘鲷、鲐鱼幼鱼1.12×104t,数量高达17.12×108ind。因此,建议在加强张网作业周年监测调查基础上,考虑适当调整或延长禁渔期,以利于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福建海区张网渔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历年福建省张网渔业调查及闽东、闽南海区张网监测船渔获物组成分析资料,阐述张网作业生产规模、渔业地位以及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的情况,围绕张网作业盲目发展,造成对近海渔业资源损害日趋严重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加强和完善张网作业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海区张网作业对带鱼幼鱼损害状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2000~2005年闽东、闽中及闽南海区张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着重分析张网作业对重要经济种类带鱼幼鱼的损害情况.结果表明:福建省张网作业年平均渔获带鱼幼鱼产量约为6.10×104t、数量达68.0×108ind,且个体很小,大多数小于10g.带鱼幼鱼在禁渔期前的4~5月和禁渔期后的7~8月数量仍然较多,尤其是7月,多数月份占张网渔获物比重的20~30%,最高可达90%左右.为减缓张网作业对近海带鱼资源的损害程度,建议有关管理部门适当地延长禁渔期.  相似文献   

5.
闽东渔场定置网渔业资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监测船周年渔获物数据及十年来监测船的生产统计资料,分析闽东渔场定置网作业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重要经济种渔获状况,探讨闽东渔场定置网作业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修改北茭以北我省海域定置网作业禁渔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龙头鱼流刺网的渔获种类并对网目捕获机理进行初步研究,2012年9月在南海北部珠海近海渔场进行了调查,对全部渔获种类进行分类鉴定,并根据相对体围的渔获量变化曲线探讨了网目捕获机理。结果显示:龙头鱼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杜氏叫姑鱼(Johniusdus sumier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鳓(Ilisha elongata);渔获的龙头鱼相对体围值在0.8~1.2内的占绝大多数;当龙头鱼的相对体围值为1.0时,渔获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福建莆田近海鲻鱼渔业现状及秋冬季产卵群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珊 《福建水产》2012,34(4):316-319
本文主要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2月福建莆田近海流刺网作业鲻鱼生产调查资料,分析秋冬季渔获鲻鱼产卵群体组成、性腺成熟度分布等生物学特点及鲻鱼生产基本情况。结果表明: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是鲻鱼产卵盛期,也是鲻鱼渔业生产旺季;鲻鱼产卵群体主要为流刺网作业所利用,渔获群体优势叉长450~550 mm;近岸众多的流刺网作业过度捕捞亲鱼是造成鲻鱼资源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莆田近海鲻鱼资源,建议进一步开展流刺网及张网作业对鲻鱼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专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闽东渔场张网渔业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网渔业是闽东渔区的传统作业,在闽东渔场海洋捕捞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方便、节省能源、生产成本低、效益较好等优点。其作业类型种类繁多,主要有双桩(锚)有翼单囊张网、单桩(锚)框架张网、双桩框架张网、墙张张纲张网等,其中以双桩(锚)有翼单囊张网数量较多。其主捕对象主要为沿岸近海渔场的小型经济鱼、虾类,如七星鱼、带鱼、中国毛虾、细螯虾、小公鱼、龙头鱼、麦氏犀鳕、赤鼻棱 、中华管鞭虾等。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作为经济鱼类饵料的小型鱼类、虾类等资源得以生息…  相似文献   

9.
渔具渔法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是中国最大海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渔具渔法种类繁多,渔业生产飞速发展。拖网是该海区的主要渔具渔法,其产量占全区海洋渔获量的60%,但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也是各类渔具之员,幼鱼印低值鱼渔获量占拖网渔获量的70%左右,在虾拖网渔业中,幼鱼和副渔获比例很高,虾鱼之比率为1:2—1:3.4。张网是第二高幼鱼比例(占55%)的渔具。本文叙述了南海区的渔业现状,并着重叙述了拖网、张网和刺网渔具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资源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种类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的渔获量分别约占总渔获量的35%、30%和20%。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均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补充量大的中上层种类,是多种作业的主要利用对象,目前枪乌贼、鲐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但在强大捕捞压力下,容易捕捞过度引起年间渔获量大幅度波动,因此对其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涉海工程深水渔业资源评估的问题,于2014~2015年在南海北部局部海域开展底拖网与灯光罩网联合调查渔业资源活动。结果表明:在深水区底拖网渔获组成与灯光罩网有明显的不同,并受到季节与海域的影响(P0.05)。拖网渔获物中鱼类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93.36%,头足类占3.53%,甲壳类占3.11%;灯光罩网渔获物中鱼类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63.33%,头足类占36.65%,甲壳类占0.02%。两种调查的相同渔获物1~6种,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在拖网中所占比值较低,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2.07%,而在灯光罩网中比值极高,平均占渔获总尾数的67.03%。灯光罩网与底拖网调查的渔业资源密度直接比值平均为0.06,灯光罩网与底拖网扣除相同渔获种类后的资源密度比值平均为0.06,相应的质量密度直接比值平均为0.62,扣除相同渔获种类后的比值平均为0.67。研究认为,深水海域的渔业资源量应该是两种渔具调查结果之和,对两种渔具调查中出现的相同渔获物,宜取其评估数据的平均值。由于各站点调查结果差异较大,采用所有站点的平均值来计算评估海域的损害赔偿较为合适。建议对SC/T9110-2007技术规程修订,规范中上层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4年7~11月“中远渔1号”调查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探捕调查的生产情况,对秋刀鱼渔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秋刀鱼渔场可根据渔场位置分为北部渔场和南部渔场,北部渔场范围为44°~45°N、156°~158°E,南部渔场范围为41°~42°N、150°~151°E,南部渔场的分布范围小于北部渔场。②秋刀鱼的生产以11月份生产最好,平均日产量达22.7t,其中最高日产量为60.42t;8月份的秋刀鱼生产最差,平均日产量为2.95t,与2003年的12.05t反差较大,主要是由于受到渔场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鱼发位置偏至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的缘故。③秋刀鱼舷提网作业平均日放网次数达7.6次,最高1天放网次数达到16次,而最高网次产量为11.05t。④秋刀鱼渔获组成以中小型鱼为主,占80%以上,除7月份渔获中特大型秋刀鱼占有较大比例外,其余月份很少有特大级秋刀鱼。⑤在相近的渔场位置,秋刀鱼个体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鱼体呈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2—2003年在福建中南部海区的网板虾拖网作业,应用刚性鱼虾分离栅进行释放经济幼鱼和鱼虾分离试验的资料,文章对试验期间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网板虾拖作业网具采用刚性分离栅对鱼类和虾类的分离特别明显,对体形较大的蟹类也有一定的分离效果,而对头足类的分离不是很明显。放大囊网网目尺寸的网袋可减少对主要经济种类幼体和其它种类的捕捞,从而达到有选择性的捕捞,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和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对福建沿海地区流刺网渔业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着重研究了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作业型式、渔具规格、数量分布、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渔船数量位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渔具型式和规格多种多样;依作业海域划分,沿岸水域流刺网渔船数量最多,其次为近海水域,外海水域居第三,分别占75.6%、18.5%和5.9%;按作业型式划分,单片式流刺网的渔具数量最多、三重流刺网次之、双重流刺网最少,分别占65.0%、25.0%和10.0%。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刺网渔具普遍存在网目规格日趋小型化现象,这与近海捕捞种类呈现小型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的渔获种类均可达到初次性成熟体长,说明目前流刺网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展望流刺网渔业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Between 1991 and 2000, angling associations on the tributaries of the River Hvítá leased net fishery rights in the Hvítá mainstem, with the aim of eliminating net fishery harvest and improving the rod catch. The rod catch and net catch in the Hvítá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r = 0.94; P < 0.001) over the 10‐year period prior to (1981–1990) closure of the net fishery. The rod fishery in the tributaries of the River Hvítá was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rod fishery in selected groups of rivers in west (r = 0.80; P < 0.01) and north (r = 0.73; P < 0.05) before the closure. Significant increases (P < 0.01) were observed in rod catches in the Hvítá tributaries between 1991 and 2000 after the closure, while rod catches in control regions decreased. Based on evaluation of rod catch trend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osure,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net fishery lease increased rod catches in the tributaries between 1773 and 2175 fish (28–35%). The increase in rod catche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rod fishery may be taking 39–52% of the estimated previous net catch. The high price paid annually for the net fishery lease just to eliminate net fishing (€135 000) reflects the high value of rod caught salmon compared with salmon caught by the net fishery.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荻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和2002年,全省刺网作业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分别为63.8%和48.9%,地市间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显著,最低仅为18.6%和9.7%;刺网作业投入的网具数、船数、功率、作业天数、吨位和网具规格,对该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有较重要的影响;相同的调查样本和数据,决策分析取向不同,计量结果亦有不同,比较、决策参考意义也不相同;CPUE与DEA法的计量,采用投入网具数和作业天数计量要比采用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合理些。但采用DEA法,更能综合反映多种投入要素下刺网作业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net height on the capture performance of crab entangling nets. Fishing trials were conducted using nets at varying net heights (1) 12 meshes down (MD), (2) 24 MD and (3) 50 MD. A total of 1290 individuals comprising 87 species belonging to 53 families were caugh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net heigh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various catch parameters, including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the total and target catch, amount of non-target catch, size of catch and species richness. The use of appropriate net height is a potential technical measure for a selective but still efficient crab entangling net fishery. Lower net height significantly reduced non-target catch by up to 70%. Lower net height also decreased the CPUE of target catch such as Portunus pelagicus and Charybdis feriatus by up to 65% at 12 MD, but catch at 24 MD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at 50 MD. The use of a net height of 24 MD also resulted in the capture of larger-sized P. pelagicus. The richness of the catch species decreased by up to 58% in lower nets. These results are useful to fishery manager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when developing and/or improving existing regulations towards a sustainable crab fishery, particularly blue swimming cra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