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绿茶揉捻叶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内的干燥过程视作一个多薄层的干燥过程,并依据薄层叠代计算的原理,建立了茶叶烘干机多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在进叶叶层厚度为3—4厘米、进风温度为85—120℃和链轮转速为3—7转/分钟的干燥条件下,出叶含水率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差均值为1.49(%,湿基),烘干机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差小于0.03145。  相似文献   

2.
董士林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89,9(2):155-159
把绿茶揉捻叶视作一种各向同性的均质多孔介质,应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建立了绿茶揉捻叶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于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叶层厚2—4厘米,热空气温度60—130℃),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标准偏差(σ_n)小于0.028142,根据恒温干燥实验数据由模型确定了揉捻叶的水分扩散系数为1.O×10~(-8)-8.0×10~(-8)米~2/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6CH-20A 型链板式茶叶烘干机实际生产干燥作业的测试研究,得出烘二青、毛火、足火三工序本机热效率分别为33.54%、33.44%、17.06%。对应于此三工序,废气、机壁和漏气所造成的热损分別占烘箱供热量的61.24%,61.50%,78.20%;而下烘叶所带走的热量占烘箱供热量的5%左右。  相似文献   

4.
郭载德 《茶叶》1989,(4):51-53
一、烘干原理(一)茶叶中水分的扩散;茶叶烘干是利用热空气作为介质来进行的。水分蒸发于周围的介质之中,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是叶子内部的水分向叶表扩散,再自叶表逸出向其周围介质扩散,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关联而连续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小于被干燥茶叶表面水蒸气压时,茶叶中的水分不断向叶表面扩散,并逸出叶表到达周围的介质  相似文献   

5.
对非均匀和特性常变的茶叶在干燥过程中直接测量水分是很困难的。研究发现,烘干机的出口叶温是上烘茶叶、环境条件及干燥工况的综合反应,与干燥含水率有显著相关性。在干燥目标含水率确定之后,在此控制点附近区段波动的茶叶含水率与其叶温可作线性相关处理,其相关系数:烘二青工序为-0.96,红碎茶毛火时为-0.945,足火时为-0.997。由此使控制模型简化,并可直接利用出口叶温作为判断干燥程度的相对指标,而不需测量茶叶含水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6CH—20A 型茶叶烘干机上设计了计算机叶温反馈系统,成功地实现了茶叶干  相似文献   

6.
7.
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的表格预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水分,是茶叶干燥作业中体现质量指标的一个主要物性参数,近年来,制茶工程技术人员为控制制茶品质,开展了对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研究,以建立预测数学模型,为计算机自动控制茶叶加工机械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至今所建立的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还不十分完善,模型中也包含了与环境因子和茶叶本身特性有显著关系的水分扩散系  相似文献   

8.
茶叶的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叶初加工的微波干燥技术因其具有比传统对流、传导干燥有更大的优势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深加工特别是速溶茶的制作中采用的真空微波干燥、微波冷冻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以往干燥技术所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吴朝凯 《中国茶叶》1989,(1):35-35,34
采用流态化原理的沸腾式烘干机应用于红碎茶生产,在国外虽只有10来年时间,但到现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都已相当普遍地采用了这种先进的烘茶机具。国内引进这种机具也近10年,开始曾一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的厂、场迅速进行制造,但推广使用的却甚微,后来就被视为“淘汰”机种。四川夹江茶机厂和前乐山地区茶叶进出口公司机具科为这种机具研究的后起者,吸取了国内外先进者的经验,根据四川地区的特点,并为满足中小红碎茶厂的需求,于1981年春设计试制成功6CHF-16型茶叶沸腾式烘干机。7年来,该机已在四川省销出近百  相似文献   

10.
目前,茶叶自动烘干机的炉灶,绝大多数(90%以上)是铸铁炉管横卧式的砖砌炉灶,灶腔内铺设9层炉管,其中下面6层为铸铁管,上面3层为无缝钢管,共99条管子。这种炉灶底层炉管的使用寿命短,长者一个茶季,短者一个星期就会烧破,得换新管,既影响生产,又不经济。如何延长这种炉灶炉管的使用寿命,笔者提出几条改进办法,供参考。 1.提高炉灶吊火距炉灶内炉栅至第一层(底层)炉管的间距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茶叶市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茶叶营销方式多为粗放式经营,且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激烈国际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国内茶叶的营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统计分析构建供应链营销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茶叶营销策略,对未来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薛红肖  李娟 《福建茶叶》2016,(12):188-189
揉捻是茶叶初制塑形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通过揉捻形成茶叶紧结弯曲的外形和更加完善的内质,对茶叶的出品来说至关重要。在茶叶的揉捻中,成条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呈现出的是数学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只有更好地应用数学模型对茶叶揉捻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才能将揉捻的时间控制在最合适的区间范围内,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的茶叶远红外烘干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叶物料烘焙时具有迟滞、大惯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传统PID控制时温度控制精度不高,超调量较大,鲁棒性差。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茶叶烘干机,烘干机采用多层隧道式,上加热方式,加热元件为电加热远红外辐射板,运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系统,前级的DMC算法提高温度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与鲁棒性;后级PID算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对样机进行绿茶烘焙试验,试验表明,采用PID温度控制系统时烘干机超调量为10.5%,而采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其超调量为5.9%。DMC-PID可显著提高茶叶烘干机的温度控制精度及成茶品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功率分别为200、400、600、800W的微波对白胡椒进行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晾晒干燥工艺相比,微波干燥胡椒的时间大为缩短,但干燥后的白胡椒易开裂,微波功率越大,品质越差;利用3种方程建立薄层白胡椒微波干燥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基于Page方程的白胡椒微波干燥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大,模型具有极显著意义,方程拟合效果较合理.对不同功率微波干燥得到的白胡椒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干燥方法得到的白胡椒产品品质随微波功率的升高而变差.  相似文献   

15.
干燥技术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燥作为茶叶加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不仅降低茶叶水分,便于贮藏;合理的干燥技术还可提高茶叶品质。目前,茶叶干燥方式主要有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远红外干燥。不同干燥技术对茶叶风味成分有明显影响,成茶品质各有千秋。本文在述评不同干燥技术对不同茶类产品品质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开展干燥技术对茶叶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品质优异的茶叶产品。  相似文献   

16.
6CH-0.5(D)型烘干机主要是为红碎茶加工实验而设计的,该机小巧玲珑,适合小量茶叶烘干,具有烘茶性能稳定、再现性好和升温快、温度可控可调、烘干条件容易改变、噪音低、扬尘微等特点,适合实验室内作各类茶叶小实验的烘干作业使用。  相似文献   

17.
曾民秀 《中国茶叶》1992,14(1):28-29
浙江泰顺县山垟坪茶场,主产炒青绿茶,近年来制茶上采用了滚筒杀青机杀青和烘干机烘二青。滚筒杀青机是用福建寿宁茶机厂的产品,其筒径为65cm,筒长3m,由手工投叶,出茶口下方自配了一台风机作散热排湿。该机杀青效果较好,但是,由于炉膛深度砌得不够,灶腔体积小,存在鼓风机鼓风助燃时火焰往灶门外窜的毛病,既浪费燃料,又易烧坏灶门上方的砖壁。烘干机是用福建松溪茶机厂生产的6CH-6型烘干机,该机配套的“U”型直管式金属热风炉,使用了两年,因管道被烟尘阻塞,金属被燃烧的煤气腐蚀损坏而报废。鉴此,笔者在殷鸿范“茶机的节能潜  相似文献   

18.
宛晓春 《茶叶科学》1988,8(2):47-52
高温干燥(平均叶温65—70℃)、低温干燥(平均叶温55—60℃)与冷冻干燥比较,加热干燥会使茶叶中的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热化学变化,且以温度高的变化大。在加热干燥中,叶绿素受到破坏,红茶的破坏率大于绿茶,尤其是叶绿素 b 的破坏率较大;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下降,茶褐素增加;绿茶中复杂儿茶素有所减少,(-)-EC、(±)-C 有所增加,红茶中的儿茶素减少30%以上,高温处理的下降幅度较小;红茶中的氨基酸下降了9—15%,尤其是茶氨酸、苏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下降较多,高温处理的尤甚;气  相似文献   

19.
杨远庆  尹杰 《茶叶科学》2003,23(1):38-40
茶叶揉捻中,成条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而表现出二次曲线变化规律,其数学模型为: y=5.6277x-0.077x2-17.1439; 细胞破损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曲线的变化规律,y=85.3e-11.9/x;为了提高绿茶品质,揉捻时间宜控制在30~40 min。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小粒种咖啡为原料,探究小粒种咖啡热风干燥特性及最佳数学模型,为咖啡热风干燥工艺提供参考。对小粒种咖啡湿豆进行热风干燥,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其在不同热风温度、风速、铺装厚度和搅拌转速下的热风干燥特性,比较10种数学模型在热风干燥特性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热风风速在干燥实验中对传热传质有催进作用;搅拌可加快热传递提高热效率,减少干燥时间;铺装厚度主要影响干燥用时,铺装厚度与干燥速率变化成反比;咖啡干燥以降速干燥为主,无明显恒速干燥阶段,热风温度对热风干燥的干燥特性影响最大;对正交试验进行极差、方差分析可知,温度40℃,风速1 m/s,搅拌转速2 r/min为最优热风干燥方案,最佳数学模型为Logarithmic模型,热风温度、热风风速与搅拌转速3个因素对热风干燥总时长影响的极差值为19、6.67、5.5,3个因素在95%置信区间下P值为0.011、0.082、0.391。主次顺序为热风温度A>热风风速B>搅拌转速C;由评价指标R2、SSE、残差均方及对比实验数据与常用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ogarithmic模型拟合度最好,其中R2为0.986444、SSE为0.021734、残差均方为0.002075。该数学模型可预测云南小粒种咖啡湿豆的热风干燥特性曲线,也为实际的生产与加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