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茶道思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况且,传统茶道文化的精髓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茶道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帮助我们处理很多人际交往关系,在调节家庭关系是也尤为使适用,所谓家和万事兴。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将传统茶道思想融入图书馆管理中,使之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内涵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荼道精神的核心,"静"与"怡"是茶道修炼的必由之路,"真"是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在"和"、"静"、"怡"、"真"四个字上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舒适、真实图书馆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茶道文化博大精深,具体来说,有"和","静"等诸多茶道的元素,中国的茶道同样具有"真"的特性,茶道与建筑设计源远流长,可以将中国茶道的精神切实加以落实完善,并真正的融入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之中。茶文化融入于建筑设计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充分融合,并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我们在分析茶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挖掘其精髓部分,并最终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李早  黄莉 《福建茶叶》2016,(12):230-231
茶道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亚洲范围内的国家,其中尤其以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茶道精神较为出名。有趣的是,虽然茶道精神在不同的国家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又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可以想通的。不同国家的茶道精神都有着同样的精髓,那就是"清"、"和"、"真"、"空"和"怡"。更巧的是,这些茶道精神的精髓正是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精髓。因此,本文从茶道精神的"清"、"和"、"真"、"空"、"怡"这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探讨了这五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教育的理念传达作用,从而说明了茶道精神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茶文化内蕴丰厚而深邃,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要将其深邃的茶道思想和内涵注入到对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培育之中,以茶道的"清、寂、怡、真、和"的思想真谛,使青年教师从中体悟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人格情操等方面的境界与要义,成为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借鉴和引领,在茶道思想的渗透和融入之中,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升华青年教师的人格品质,更好地承担起立德育人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5.
刁歆 《福建茶叶》2016,(8):215-216
良好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然后以茶道的视角审视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之真义,从“和”、“静”、“怡”、“真”四个角度比较了茶道精神与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暗合之处,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述茶文化思想内涵基础上,概括出茶文化的基本内核:“和、静、怡、真”,进而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和、静、怡、真”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及价值意义,进而启发人们传承中华文化和保护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寂、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茶为国饮,弘扬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我们发现茶道精神可以适用于高校教育行业,启迪辅导员升华个人人格。  相似文献   

8.
茶叶与战争     
茶叶遍及全球,堪称世界最和谐之饮.庄晚芳教授归纳总结出中国茶道基本精神为"廉、美、和、静",并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和"是我国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但是中外历史上或因茶叶引发了战争,或因战争带发了茶叶,下面谈到的美国独立战争、英国侵华的鸦片战争和古丈茶叶发展等就是.  相似文献   

9.
吴金涛 《福建茶叶》2016,(8):287-288
茶道与武术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在进行武术教育时,通过融入茶道,实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教学活动,也就是将"动"与"静"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兴趣提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武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入手,结合新时期教学的新要求,分析如何实现茶道融入武术教育,即实现武术教育的内在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茶道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茶道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静"、"和"、"怡"等几个方面,这些蕴含在茶道文化中的因素和社会发展也有着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加入茶道文化有助于丰富教育的内涵、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传统茶道文化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道"服饰的款式多以素色为主,"茶道"文化的历史长久,现代文化更新迅速,"茶道"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尤其是"茶道"服饰设计,需要紧跟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既要完成"茶道"服饰文化的传承,又要完成"茶道"服饰文化的创新任务。井冈山文化是革命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基于此,需要把传统茶文化与红色革命思想契合点作为文化交替的过渡带,从而引导"茶道"服饰实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艳 《福建茶叶》2016,(6):370-371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伴随着中国传统茶业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道"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下,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内蕴有"纯、雅、礼、和、怡、真、敬、廉"的茶道精神,同时也浸润和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显现出中国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现出不同精神和审美意识,这其中又以中国茶文化的"和、静、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空间承载和现代休闲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现代茶室的建筑设计应体现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材料再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光与影的艺术处理等创新设计手法,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不同国家,茶道所体现的精神形式与内容是不同的,但其本质又是相似的。不同的茶道精神有着相同的"清"、"真"、"怡"、"空"、"和"精髓,这些茶道精神精髓对塑造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基于此,本文浅谈茶道精神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公务员个性特征对其职业生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茶道思想在对于重塑新生代公务员的个性特征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新生代公务员的"布波一族"特质能够受到茶道思想中"静"道的感染,"孔雀一族"特质能接受到"真"道的感召,"愤青一族"亦能受"和"道的感化,"草莓一族"还能被"敬"道所感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崇尚淡泊之性、平淡之美的文学形式,而且还与我国传统茶道精神形成了天然的契合。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与茶道"和"、"静"、"真"等精神的联系,探讨茶道文化及古代文论的道家精神,从而探究我国传统茶道精神和古代文论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茶艺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我国茶艺之所以盛行千年而不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茶艺与传统哲学精华思想暗合,二者相得益彰。传统哲学因茶艺而升华,茶艺因传统哲学而更富文化魅力。本文立足中国茶艺,主要从"和、静、怡、真"四个传统哲学角度分析茶艺与哲学思想的交融、印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就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中国茶艺的影响也进行了一定描述。  相似文献   

18.
陈翠岚 《福建茶叶》2016,(4):265-266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等多家思想精华,现代教育将茶道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手段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之中,通过茶道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礼仪与道德,使得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茶道即人道,学习茶道,也就是学习人道。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历史与时代交叉奔腾的洪流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茶具设计也日益完善丰富,极大地提升了饮茶者的生活品质。本文阐明茶史及氤氲文化内涵,其次理清茶具的分类,再次说明茶具与茶文化相互依托发展、互为表里之关系。从历史各朝代的茶具的风格差别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传统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联系。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分为四点:"和、静、怡、真"。即茶具体现时代文化特点,与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相对应,二者相互统一于整体中。  相似文献   

20.
谭宏伟 《福建茶叶》2016,(12):360-361
中国"茶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和、静、深、品、远"等特性,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是极其深远的,茶道精神与茶性和禅性是融为一体的。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道精神所体现的精神思想内涵是广泛而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茶道精神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许多国家,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