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运用昂谱(RMP)分析法,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和《中国统计年鉴》,从资源(R)、市场(M)和产品(P)三个特性,对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分析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单一、保护不到位、产品创意性和品牌形象性较弱、产品体系构架较分散等问题,提出借力新兴媒体、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创新开发产品、加强区域合作的开发对策,以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2.
陕西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在继承和发展陕茶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茶文化旅游业发展对于提升各地区旅游经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陕西茶文化资源概况,探讨了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提出陕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红珍 《福建茶叶》2016,(3):156-157
为了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开发显得更加重要。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大有帮助,同时也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大旅游"发展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茶文化旅游在全国各地快速兴起,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贵州地区的自然概况与发展优势对当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以贵州省为例,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对人们的生活却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广西旅游资源中充分将茶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广西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地发展。文章主要对广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有效的探析,以期有效促进广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我国的地域又极其广阔,因此,我国具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茶树、茶场等自然资源和茶俗、茶礼等人文资源以及茶诗、茶社等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茶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也给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现存茶文化遗产资源和利用旅游发展促进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以及茶文化遗产资源适度开发与合理保护相关问题的讨论,为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孙彦逢 《福建茶叶》2016,(4):155-156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作为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将当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探讨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之路,旨在为我国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梅华 《福建茶叶》2016,(7):149-150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它是现代旅游产业与茶资源的有机融合体。河南信阳市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茶文化旅游,既能有效整合信阳旅游资源,又能提升旅游品位,促进经济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信阳目前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然后根据信阳目前的茶文化旅游现状,提出了一些对开发适时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瑀 《福建茶叶》2016,(7):151-152
新兴的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对茶文化旅游进行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弘杨传统茶文化,合理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茶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以安徽祁门为例,调研了安徽祁门旅游资源,重点对开发安徽祁门茶文化旅游业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茶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在市场指导下,对开发安徽祁门茶文化旅游资源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茶叶,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逐渐形成特有的茶文化。我国很多地区都盛产茶叶,贵州省就是产茶的大省,很多茶文化资源都可以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带动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从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可能性入手,分析了茶文化旅游对贵州地区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茶文化旅游面临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贵州茶文化旅游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茶叶种植地的有效价值补偿。茶文化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把它开发出来作为旅游资源,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传播茶文化。因此,本文在介绍茶文化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茶叶旅游基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研究的是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主要目的是将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得整个西乡茶文化旅游市场能够充分打开,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更好地游览参观,让更多的人学习这一古老传统的茶文化,并且推动旅游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本文课题从调查分析角度出发,对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与茶相关的产业处处体现着茶文化,而茶文化还可以与旅游休闲产业相互配合。借助茶叶产品的品牌优势,能够拉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作为茶的发源地,我国茶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茶文化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形式,在本质上的特色是"体验性"和"参与性",与其它形式的游客相比较,青睐于茶文化的游客更钟情于分散旅游,往往有"主动性"和"自愿性"的倾向。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境外市场不断扩张,我国更应该积极利用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境外游,拓宽境外的旅游市场。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自身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境外市场拓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茶叶产业业态逐渐兴起,因而利用生态观光茶园开发茶区乡村旅游资源就目前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可行性。当前我国茶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背景包括:一是茶文化旅游对于"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深度旅游"成为茶区乡村旅游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利用"生态观光茶园"开发茶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表现有四:一是它有利于为茶区的"深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生态平台;二是有利于为茶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产品核心要件;三是有利于为茶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策略目标定位;四是有利于茶区乡村旅游中隐性旅游资源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其中所传递和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生态文化,更重要的是健康、包容和创新的精神理念。以合理的认知视角来看待贵州体育旅游发展的各项资源,就成为茶文化视野下,贵州脆弱生态维护与利用的多样化诉求。本文拟从茶文化视野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贵州脆弱生态环境状况认知入手,通过分析贵州体育旅游发展的具体优势与劣势,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贵州脆弱生态与体育旅游结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苏南地区茶文化旅游风生水起,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与兴盛的旅游业融合发展,为苏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机。基于苏南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运用RMP分析法,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苏南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保理念先行、强化区域协作、重视内涵开发、多元化联合营销等策略,以期推动苏南茶文化旅游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李丽 《福建茶叶》2016,(7):143-14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茶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仍然较低,存在较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在本地资源基础上,树立茶文化旅游意识,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才能改变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征 《福建茶叶》2016,(10):149-150
在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重庆地区盛产茶叶,对重庆地区的茶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对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从重庆地区茶文化与乡村旅游入手,对重庆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开发策略,提炼了重庆地区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互动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多样化,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刺激中国旅游资源市场的发展,还能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基于此,本文将首先江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在分析其开发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江西省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促进江西茶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茶文化具备了成为旅游资源的先天条件,能够在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各个地区有必要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在展现茶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提升当地旅游产业具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区域茶旅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旅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