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体育赛事与茶文化,这两个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其实在内涵上有着很多的关联。茶文化以"静"为主,注重精神的升华以及万物的和谐。体育赛事以"动"为主,追求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以及对手之间的友谊。虽然是一静一动,但是都在强调健康、愉悦、和谐,两者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深化体育赛事的内涵,又能拉伸茶文化的外延。本文从茶文化与体育赛事的内涵和关系、体育赛事引入茶文化的理论及案例以及茶企与体育联姻的路径分析等方面,阐述在体育赛事中引入茶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严燕 《福建茶叶》2016,(9):266-267
一般来说,小型体育赛事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与茶文化紧密相连的小型体育赛事往往能获得较高关注。武夷山举办的国际"山水茶"体育·旅游节以及信阳举办的"信阳毛尖·龙潭杯"全国自行车公开赛探索了依托茶文化举办小型体育赛事的成功经验。具体有:完善办赛条件、开展文化营销、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茶叶与体育有机结合等。本文详细阐述了以上经验,以期为小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的兴起给我国茶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体育赛事促进了我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优化融合体育赛事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路径,这对于促使我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得以迅速发展。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从而带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体育赛事给中国茶文化创造了机会、体育赛事推动茶文化走向世界、利用体育赛事做大中国茶产业等方面探讨了优化体育赛事和中国茶文化结合发展的途径,以期为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易招华 《福建茶叶》2016,(12):170-171
本文重在讨论如何将茶文化与体育赛事相融合,互为宣传发展平台、相互依托。茶文化为体育赛事增添了传统民族特色气息,而体育赛事平台则可为茶文化的传承和营销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创新茶与体育联姻品牌文化,创意茶与体育联姻理念下的新产品研发,并大胆推动茶与体育联姻产业化实践步伐,以跳出单一的茶与体育消费品的生产、经营、营销思维,同步实施各类赞助活动、营销活动、服务活动,打造新经济时代的有竞争力的茶与体育联姻产业化品牌,寻求新的经济突破口,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在品茗中体悟而得出的。从茶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来看,茶文化与休闲体育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分别对比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及休闲体育的内容特征,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入手,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休闲体育中的应用方式,重点在精神上、内容上和效果上进行深入讨论。最后,通过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休闲体育融合的具体案例,说明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休闲体育的联系,并指明了传统茶文化与休闲体育结合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中国悠久的文化典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因此,传统茶文化借助了教育活动来达到提升文化内涵的目的。本文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活动内容,与传统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丰富传统茶文化体系,也能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结合两者之间联系,探究存在于它们之间的运用与借鉴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文化词汇在翻译与转化时,必须构建在具体的文化应用前提下,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和理论,从而实现茶文化词汇的合理传递。本文拟从文化图式缺省的理论内涵和具体表现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茶文化词汇的整体性特点,分析我国茶文化词汇翻译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从而分析我国茶文化词汇翻译活动中文化图式缺省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展至今早已成为我国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茶文化早已汲取各家文化之所长,拥有着更具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追求,因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融入茶文化,借助茶文化的影响力来优化思政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汤池明 《福建茶叶》2016,(3):118-119
茶文化中包含了各种丰富的元素,种茶、制茶、品茶、评茶以及茶具、茶饮空间都包含在茶文化之内,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庞大的茶文化体系,每一项元素都是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茶文化成为了许多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的需求,也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休闲形式之一,受茶文化影响茶饮空间的设计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其空间上不仅要讲究室内的文化氛围,更要讲究室外的景观协调,因此需要在空间设计时全面考虑到对室内外景观元素加以准确把握,才能营造出更加优秀的茶饮空间设计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茶饮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其次对当代我国茶饮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出室内外景观元素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期待能够为茶饮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西方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来说,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全面交流与融入,就需要充分利用语言工具,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有效应用。本文拟从中西茶文化的具体差异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通过研究中西方语言体系传播的具体特色,从而探究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融合价值后,又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最后透过茶文化就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完善化构建提出了具体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事实上,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过程,恰恰也是茶文化在被认可,内涵得以完善的发展过程。将茶文化内涵与体育教学理论应用结合,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优化学生教学机制。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认知入手,结合体育教学理论的实施背景认知,通过分析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理论创新融入的可能性,从而全面探究茶文化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论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极具教育价值与文化底蕴,在茶文化背景下,当代体育教学的发展途径更加广阔,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茶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以此推动当代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茶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应用过程中,茶文化实现了内涵上的丰富表达与精神元素上的生动诠释,尤其是随着整个茶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正是当前我们认知文化机制,提升文化内涵理解的关键前提。当然,如何有效解决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茶文化翻译机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文化图式缺省的理论内涵,结茶文化翻译活动的实施诉求,从而探究利用文化图式缺省创新茶文化翻译活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禅意书法与茶文化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而且也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为茶文化可以借助禅意书法来得到具体的表现,而禅意书法可以在茶文化的作用下更加的丰富自身,因此,本文以禅意书法与茶文化为主要的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在本文的探讨之下可以更加明确禅意书法与茶文化这两个部分,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来说,想要成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理念,需要我们借助相关传承载体。就中西茶文化的展现状况看,其中包含和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而我们基于两者茶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英美作品翻译的最美呈现。本文拟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展现状况理解认知出发,结合中西茶文化体系的不同状况探究。结合茶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探究,从而分析基于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来具体实施的英美作品翻译机制。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的时代,茶文化也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章以茶文化的研究为出发点,分析茶文化在酒店休闲区域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并从风格、功能、服务等方面阐述茶文化的具体运用,以期通过酒店休闲区域的设计与茶文化相互融合,展现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酒店休闲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徐天兰  刘江毅 《福建茶叶》2016,(12):285-286
当前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建立中西文化均衡传播的态势。中国作为茶文化古国和大国,在历史长河中构建起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信息,同时在古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也影响着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可见,从这样的历史逻辑出发也应建立起中西文化均衡传播的机制。具体的均衡传播策略包括:探寻中西茶文化关系中的历史逻辑、逻辑与历史契合下完成内容兼容、文化观包容下进行中西茶文化比较、借助阅读理解教学考察教学的效果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