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的文化体系中,就融入了相应的文化元素,诗歌就是在这一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探究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茶诗创作理念和具体风格进行有效了解,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茶文化和诗歌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古代茶诗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结合具体的茶诗内容,从而分析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中的茶韵之美。  相似文献   

2.
浅析赣南采茶舞风格中的茶韵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倩 《福建茶叶》2016,(7):342-343
茶是我国的国饮,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文化。赣南采茶风俗是起源于江西南部赣州一带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充分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艺术特征,采茶舞蹈中蕴含深刻的茶韵文化和精彩的采茶动作表演技巧,是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也是客家人的艺术瑰宝。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南采茶舞中茶韵风格体现的三个特点以及茶韵三绝,最后分析了赣南采茶舞对当地茶产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文华 《福建茶叶》2016,(11):196-197
创意思维是设计人员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体现,唯有具备创新思维理念方可在宣传、推广中,实现最大的广告效应,而设计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理性的构思才可得到最好的视觉呈现。茶叶,是具有丰富文化性的艺术产品。当前,茶叶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富有创意与独特文化品位的茶包装,成为我国茶文化的构成单元。本文概述了茶包装设计中常见的审美,并分析了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创意思维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为我国茶包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素"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标准,是一种自然、本真、质朴的大美;而哲学层面,"素"是一种尊重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本文通过对"素"与传统文人艺术美学思想、茶文化精神内涵、现代包装简约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试分析素颜茶包装的视觉语言特征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文琰 《福建茶叶》2016,(10):184-185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地域性、相容性、独特性。正是犹如地域文化的蓬勃发展,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熠熠生辉,才让中国文化经历千年而不朽,屹立于世界东方。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给世界的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茶叶创意包装设计一直以来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茶叶创意包装设计不仅包含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还有对应的历史背景。茶叶创意包装设计一般都会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重要的商业识别信息以及茶叶的外在视觉效果,对于传播当地文化以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基于地域文化的茶叶创意包装设计,探讨茶叶创意包装设计的原则以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7.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中蕴含着我国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弘扬我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获得高度发展,茶叶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茶叶的包装设计愈发重要,对茶叶进行包装,不仅仅能够保护茶叶不受损害,还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提高茶叶的档次,提高茶叶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将"中国风"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已经成为茶叶包装非常有特色的设计手法,这样做不仅能够体现茶叶的文化内涵,还能够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是针对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中国风"元素的运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刘有为 《福建茶叶》2016,(4):182-183
茶叶包装设计是茶叶销售中一个重要环节,现代茶叶包装设计除了承载产品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外,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强调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努力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消费习惯等,是实现茶企业销售的最终目的。本文选题普洱茶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概括普洱茶品牌市场的混乱,存在"有名无姓"的实际现状,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分析同类茶叶不同品牌包装设计的异同,旨在为当前包装设计中品目混杂的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普洱茶包装设计的个性化、品牌化、国际化,传播我国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佫蒙 《福建茶叶》2016,(12):158-159
饮茶作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已经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更是以其空灵的艺术美感而流传千古。本文从“诗画”元素的应用着眼,探讨将中国画中的“诗画”元素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巧妙的结合,以诗的精炼与画的写意来烘托茶的民族文化底蕴,使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茶品设计层出不穷的市场洪流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素美作为我国传统审美追求,其中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然本色的审美风格,而且蕴藏着民族风格、人格理想、文人气质,其与茶文化内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随着当代社会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改变,朴素美茶叶包装设计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文重点从茶叶包装的材质、色彩、图案等方面分析茶叶包装设计中呈现出朴素美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1.
茶叶商品消费经历了量的消费、质的消费,到感性消费的转变,茶叶包装也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本论文基于茶叶集健康、典雅与时尚于一体的商品属性,分析了当今感性消费趋势下茶叶消费者的需求,开创性地提出和探讨了以视觉传播为主,融入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信息元素,巧妙设计富有感官和情感体验的多感官茶叶包装的设计理念,以期拓宽茶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思路,助推中国茶品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汪蔚 《福建茶叶》2016,(10):198-19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我国已经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期,茶叶包装设计应该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有效凸显中国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色,并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视角出发,对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美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茶叶包装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秀 《福建茶叶》2016,(1):167-168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日益增多的国人以品茗为雅、为趣,我国知名品牌的茶更是远销海外。而茶作为一种商品,其包装形态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茶在市场中的销售。茶的包装设计只有符合社会中的主流审美,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喜爱。本文总结了当代茶叶包装的形态设计特点,对茶包装的文字、图形、材质等方面的设计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锐军 《福建茶叶》2016,(10):171-172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早年,茶就已经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因其特有的魅力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之一。茶叶包装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以民族为根基,在其设计内容中不仅是产品的推广和营销,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16.
赵娟 《福建茶叶》2016,(12):151-152
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利用色彩心理与传统的茶包装相结合,会使茶叶的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创造茶叶的品牌形象,是将茶叶产品品牌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提升茶叶的品牌形象或帮助创造品牌形象。通过研究茶叶的品牌定位以及茶叶包装设计的关系意义,分析茶叶包装设计的构成要素,并结合茶叶产品在品牌形象下的视觉形象设计,从外包装与内包装以及系列茶包装三个包装设计结构出发,阐释茶叶品牌的包装设计,探究出可视化的茶叶品牌形象设计过程,更好地开拓茶叶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张艳 《福建茶叶》2016,(5):205-20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低碳理念开始在各行各业蔓延,随之而来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也在国际上广泛兴起。我国是茶叶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包装为茶叶在国际竞争中增添了重要助力。本文在简述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相关概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茶叶包装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应用在茶叶包装中,推动着茶叶包装向着生态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潇潇 《福建茶叶》2016,(10):192-193
茶叶作为目前我国市场上最具民族特色之一的商品,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放开,代表着我国民族特色的茶叶被越来越广泛地展现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的茶叶商品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古老的历史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渐激烈,对茶叶销售极其关注的生产商们则开始谋划产品包装的推陈创新,以求得更大范围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本文就茶叶包装设计中对时尚文化的吸纳以及具体应用做出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20.
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国良 《茶叶》2001,27(3):45-45
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已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名优茶的包装设计,更是百花齐放,琳琅满目.过去那种“上等茶叶,下等包装”的现象,在市场上已基本上绝迹了.但是,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