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阳 《福建茶叶》2016,(12):329-330
粤北采茶戏既有戏曲艺术的魅力,又独具客家文化的风格,因此成为粤北的艺术代表。本文主要探索和分析了粤北采茶戏的独特唱腔特点,提出了保护粤北采茶戏的重要性和相关对策,并且就粤北采茶戏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探析和展望。粤北采茶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茶文化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受到民族民俗、自然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的茶文化特色不同,形式也多种多样,采茶戏就是在粤北地区非常常见的一种茶文化艺术形式,采茶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发展,其演唱的机理、起因都发生了改变,本文针对粤北采茶戏唱腔的音乐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浩 《福建茶叶》2016,(12):347-348
据我们所知,采茶戏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一种就是粤北采茶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中华灿烂的茶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粤北采茶音乐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方式,其来源出自采茶戏,十分巧妙地继承了属于采茶戏的音色特点。基于此,本文将对粤北采茶音乐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概述,从而归纳总结出粤北音乐的特点,并探寻未来粤北采茶音乐改革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粤北采茶戏是戏曲的一种,兴起于明清时期,在闽赣地区逐渐形成规模。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一起进入岭南地区,在粤北地区也流行开来。粤北小调通过不断的吸收赣湘地区的民俗民风及歌舞歌剧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粤北采茶戏的研究和发扬保护极具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进旭 《福建茶叶》2016,(11):289-290
粤北地处岭南山地中间地段,生活着大量的客家人,不仅风景独特、秀丽,民风淳朴、热情,而且是粤北采茶戏的发源地。粤北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其他地方戏中的精华,最终形成了音乐结构、演奏风格较为成熟的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种。本文在广泛调查并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粤北采茶戏的演唱特色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地方戏曲和茶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松云 《福建茶叶》2016,(6):346-347
采茶戏是采茶人自编自演关于茶事活动的戏曲。特点是地方口音重,茶味浓郁,其间所有的特点都和茶有关。大多采茶戏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广大茶农在采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的。其舞蹈历史传承悠久,文化艺术风格独具一格,舞蹈审美设计独具特色。采茶戏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其他各类艺术的表现手法。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的采茶戏,其舞美设计的发展,决定着采茶戏是否能够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南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中延续至今的一项传统艺术,它将当地的历史风土和人文情怀以民间戏曲的形式进行表现和传播,反映出客家人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南昌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南昌采茶戏,本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道路上探究这一艺术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8.
民间采茶戏丰富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内容,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效果。在我国民间采茶戏之中,赣南采茶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其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汇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而来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等艺术,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舞蹈美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本文即通过对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和舞蹈研究,探索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内容中包含民间的采茶戏。民间采茶戏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传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在我国的采茶戏发展过程中,采茶戏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就是赣南采茶戏。并且,这部分采茶戏具有非常浓郁的异域风情,也是形成我国民间茶文化,茶艺术的重要形式。它融入了很多客家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外地和本地之间所流传的很多民间的舞蹈,灯彩艺术和歌曲等形式。所以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美感,不仅是在他的音乐形态上,还表现在他的舞蹈美感方面,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对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和舞蹈美的共性进行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茶戏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块瑰宝,本文通过简要介绍采茶戏的发展历程,以及采茶戏在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举措,最后列举赣州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和高安采茶戏的案例,论述了采茶戏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王洁 《福建茶叶》2016,(12):359-360
江西采茶戏又名三角戏,它是源于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当地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神韵,成为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江西采茶戏之中,以民众的日常生活采茶劳作为题材,吸纳了江西客家的民歌、民间舞蹈形式、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等艺术营养,具有地方传统习俗特点,通过对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挖掘,可以看到由江西采茶戏音乐艺术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审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茶文化的组成内容中,民间采茶戏蕴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民间采茶戏源于地方,是在地方的发展中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态特点和舞蹈美都值得研究,为此,本文从民间采茶戏入手,在此基础上研究它的形态特点和舞蹈美这两个方面,以此来探讨民间采茶戏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希望可以促进民间采茶戏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本土物质文化产物,粤北采茶不仅具备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汲取我国其他地区的精华文化和民族特色,从而构成了特殊的文化财富。其中,粤北采茶音乐源于采茶戏,属于典型的音乐方式,集合了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赣南采茶戏音乐承载着赣南客家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性格,是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将赣南采茶戏音乐应用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对于赣南采茶戏音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昌采茶戏体现出传统文化特有的艺术性,彰显出南昌多层次的民俗文,其代表性较为突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部分本土艺术已逐渐消失,而南昌采茶戏仍旧在乡间市区活跃,在南昌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研究与思考,是新世纪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地方音乐的指示标。南昌采茶戏学习与融汇其他艺术形式,提升自身审美性。在分析声腔构成与器乐场面等音乐构成的基础上,研究南昌采茶戏名篇《南瓜记》的音乐构成,体现出南昌采茶戏的内涵与意味。  相似文献   

16.
赣南采茶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思路包括: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等。  相似文献   

17.
采茶戏是民间较为重要的传统剧目形式之一,合理对采茶戏进行设计和表演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采茶戏一般是随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能够对淳朴的民风加以反映。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多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民歌以及戏曲等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并且其能够代表地方戏曲艺术的综合。本文从采茶戏中的舞蹈和音乐元素内涵入手,对采茶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采茶戏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采茶戏的艺术情感一直是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艺术性内涵与文化性意义对于学生音乐修养与艺术情怀的培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而采茶戏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欢欣、时而悲伤的丰沛情感内涵对于音乐情感教育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本文从采茶戏的艺术情感概述着手,分析了采茶戏艺术情感的概念和特征后,继而阐述了采茶戏艺术情感对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意义,最后又对采茶戏艺术情感与音乐教育的交融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相似文献   

19.
采茶戏作为茶文化在民间音乐类节目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其独特发展历史及演唱方式。采茶戏的伴奏及合唱在编排中需要艺术氛围,因此,在时代的发展中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本文用文献资料法和当地田野调查法对采茶戏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探讨了采茶戏背景音乐中,乐器伴奏与人声合唱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南昌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固然,在历史的长河行进中,许多生长于南昌本土的艺术已然消退于音乐舞台,但南昌采茶戏依然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其背后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值得深究。本文在对南昌采茶戏外部形态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并就其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