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地域语言环境滋生的地域文化不同,建筑语言的环境艺术也会受此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萌发而成的,其文化历史底蕴异常深厚。然而,不同地区茶文化所包蕴的具体内涵也截然不同,茶道艺术也自其产生之初便被打上了地域化烙印。本文在分别论述了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与建筑转译的内容后,又概述了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征,并最后透过古茶道地域性语境这一背景对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性转译之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茶道文化源自于我国深刻隽永的传统文化之中,其携带着茶文化本身的文化符号的同时,也承载着传统文化赋予的文化内涵,因此,茶道文化中拥有着茶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而成的语境意义,将此文化语境意义融入当代高校的治学管理中,能为高校创新治学管理办法提供指导。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茶道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与当前高校治学管理存在问题来探究正确治学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是日本茶道在自己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合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通过日本茶道文化在日语二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茶道文化形式、茶叶制作以及茶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方面的不同,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激发和促进二外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张朝霞 《福建茶叶》2016,(1):205-206
茶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并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系统的中国茶道文化。本文在对中国茶道内涵作出论述的基础上,从中国茶道与儒释道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茶道中的哲学精神两个方面对中国茶道所具有的哲学意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丁振宾 《福建茶叶》2016,(7):235-236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蕴含有深邃的"茶道"精神。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释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茶道"文化。中国的茶道精神讲究"重生"和"贵和"的思想和理念,而这种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与现代足球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足球这个团队竞技的体育项目之中,传达了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和团队精神的和谐与配合,在足球运动中融合和表达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体现了健康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刘娜 《福建茶叶》2016,(11):283-284
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乐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可以极大地丰富茶道文化的内容与内涵。本文在对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民乐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民乐在茶道文化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的茶道也是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特色十分鲜明。作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日本茶道文化已经有超过五百年的历史,还表现了美学、文学、设计等方面的事物,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是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熟的茶道精神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被我国的许多其他文化所借鉴融合,茶道所代表的是静,武术所表达的是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关动与静的关系的诠释就是借鉴了茶道文化。茶道和武术,两种看似无关话题,却在很多方面都拥有着相同的共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茶道文化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社会对中国茶文化的引入以及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禅宗思想体现出了紧密的关联,而从历史发展角度挖掘日本茶道文化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关联,对于了解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对日本茶道与禅宗思想的关联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日本茶道中的禅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道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具有多元化的外化形式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将茶道美学渗透到高职工科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工作中,对于提升高职工科学生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与品茗两个层面,对茶道美学所具有的审美意蕴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茶道美学在高职工科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茶道中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茶是一种民族情感或者生命意识的原型,在漫长地历史发展进程中,茶道的内在元素包含了丰富、有机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与社会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结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典型的表征形象,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由此,解读茶道中的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将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理念与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在中国经历了47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了众多形式,茶道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茶道精神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但是主要以修行、修身、养性为主。通过茶艺、茶文化表演等将其中所蕴含的茶礼、环境以及修行等内涵展现出来,是人们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升华。在当代教学管理中借鉴茶道文化思维,能够有效推动教学管理的和谐发展以及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发扬。本文首先分析了茶道文化的思想内涵,然后对茶道文化与教学管理思维的关联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茶道主要运用在亚洲国家,是亚洲文化的体现。其中以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茶道精神最为著名,中国的茶道精神已享誉全世界。中国的茶道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内涵。看似简单的饮茶,但其中的"道"却是经过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茶道中高深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和探讨。通过茶道精神在高校的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提高其精神境界。因此,茶文化与茶道精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便在文化、政治、艺术等诸多方面开始交流互动。作为中华文化圈的一员,日本文化在千百年里深刻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源于中国的茶道,在进入日本后,很快呈现出独特的气质与面貌。今天的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虽然同根同源,然而也各具特性。应该说,将茶道融入到日语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让人对日本茶道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日本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有更好的认知,同时也可以让日语教学变得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大大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道"服饰的款式多以素色为主,"茶道"文化的历史长久,现代文化更新迅速,"茶道"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尤其是"茶道"服饰设计,需要紧跟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既要完成"茶道"服饰文化的传承,又要完成"茶道"服饰文化的创新任务。井冈山文化是革命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基于此,需要把传统茶文化与红色革命思想契合点作为文化交替的过渡带,从而引导"茶道"服饰实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等方面着重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新的心理辅导教育方式呼之欲出。茶道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其中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茶道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心灵。本文从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及茶道文化精髓等方面探究茶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中,造就了诸多文化体系和艺术内涵,这些内容的存在,使得我们在今天,也能穿越几千年的时空去具体感知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与价值内涵。本文拟从武术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状况概述认知入手,结合茶道的起源与价值内涵认知,通过精神融入、意念贯通角度来理解武术与茶道的文化互嵌,进而分析融入茶道精神推广武术文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茶文化,是指文化对茶事的渗透与关注。茶道艺术则是茶道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前者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后者能够以外在形态或表现形式使茶道得以充分表达,茶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历史地看,还是现实地看,茶道艺术都是茶文化体系中最富于魅力的部分,茶道艺术彰显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六个字上,这就是深邃、为美、给力。一、深邃深邃主要是针对茶道而言。茶道中的"道",原本有多  相似文献   

19.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丝绸之路开启之后,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中国历史还赋予了茶叶特殊的象征意义,并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茶道文化,随着茶道文化逐渐被补充完善、日臻成熟,茶道文化在我国其他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中国的武术风格,分别从中国武术历史,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中国武术风格三个角度,对我国灿烂的武术文化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探索了茶道文化对我国武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古茶与哲学两者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与传统哲学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相互影响且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道文化。由此可知,《中国茶道的哲学内涵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深入探究中国茶道的哲学内涵,笔者从中国茶道内涵解析入手,对中国茶道哲学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了中国茶道哲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