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对闽南桉树林地土壤养分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于2016年采用尾巨桉DH32-29轻基质网袋苗开展造林施肥中试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仅为中等偏下水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极端贫乏,部分地域有效锌和硼的含量极低,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也普遍贫乏,土壤普遍呈酸性或强酸性。配方施肥中试表明,最优配方施肥方案:每穴施钙镁磷500 g+复合肥250 g作基肥,当年第1次追施尿素25 g+复合肥25 g+ZnSO_4 4 g+硼砂10 g,当年第2次追施尿素120 g+NPK复合肥120 g,第2年追施复合肥150 g+尿素150 g。该施肥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生长最佳,2. 5年生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可达17. 10 m、12. 80 cm、0. 138 m~3。  相似文献   

3.
对红松S1-0播种苗进行正交施肥试验,研究基肥、追肥(氮、磷)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探讨苗木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各肥料因子对苗木生长影响排序为追肥尿素﹥基肥﹥追肥过磷酸钙,促进红松S1-0播种苗木生长最佳肥料用量为每平米以腐熟猪粪2 500 g、过磷酸钙22 g、尿素3 g或腐熟猪粪2 500 g、过磷酸钙22 g、尿素3 g、硫酸钾12 g作为基肥,108 g或78 g过磷酸钙和44 g尿素为追肥,分四次追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对红松播种苗进行了施肥效应研究,测定了不同施肥组合条件下苗木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影响苗木生长的各肥料因子的顺序依次为C(追施尿素)、A(施基肥)、B(追施二铵),促进苗木生长的较佳施肥组合为A3(4)B1C3,即基肥用量为有机肥7 500 g/m2 二铵7g/m2或有机肥7 500 g/m2 二铵7 g/m2 硫酸钾12 g/m2;追肥二铵用量为0;追肥尿素的用量为30 g/m2。  相似文献   

5.
杉木新造幼林不同施肥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杉木新造幼树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多目标决策分析确定,造林前施基肥钙镁磷600 kg.hm-2、造林当年追肥施复合肥180 kg.hm-2为最佳施肥方案,其次为施基肥钙镁磷600 kg.hm-2、追肥施尿素180 kg.hm-2。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长坡上部、中部、下部和在中坡采用1 995株/hm2、2 490株/hm2、2 940株/hm2三种不同密度种植火力楠,调查分析火力楠的林木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密度造林13年的火力楠保存率都较高且差异不大;不同坡位和不同密度造林的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而胸径生长差异显著,以下坡和造林密度1 995株/hm2的胸径最大;不同坡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造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差异不显著,以下坡和造林密度1 995株/hm2的最大,说明火力楠造林密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7.
对分布于株洲市茶陵县的优良乡土树种天然的刨花楠的生物学调查、采种育苗试验和丰产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刨花楠实生植株前期生长较慢,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17~0.44 cm和0.27~0.53 m;野生刨花楠萌芽植株生长较快,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1 cm和0.87 m;刨花楠人工林采伐后,可采用萌芽更新;刨花楠育苗芽苗期采用70%遮荫的技术措施,可防止芽苗遭受太阳灼伤,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刨花楠容器育苗芽苗截根移栽和全根移栽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对主根长度和须根数量有显著影响。刨花楠截根移栽培育的容器苗主根短、须根多,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刨花楠造林最适宜的海拔高度,即在海拔300~600 m的丘陵和低山区最适合刨花楠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高效栽培技术,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施肥、造林密度和种植穴规格3个因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以期获得杉木高产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和施肥条件是影响杉木早期生长的关键因素,种植穴规格影响不显著。不同区域的最优栽培技术组合略有不同,融安县和融水县试验点最优组合为A3B1C3,即造林密度1 666株/hm2,种植穴规格40 cm×40 cm×40 cm,施用基肥+追肥;全州县试验点最优组合为A1B2C2,即造林密度2 500株/hm2,种植穴规格50 cm×50 cm×50 cm,施用基肥;南丹县试验点最优组合为A1B3C3,即造林密度2 500株/hm2,种植穴规格60 cm×60 cm×60 cm,施用基肥+追肥。经综合分析,杉木造林密度宜选择1 666~2 500...  相似文献   

9.
伊昊 《绿色科技》2022,(1):202-204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以2年生杉木人工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4月设置了5种不同施肥处理,即T1:尿素100 g/株、T2:硫酸钾100 g/株、T3:钙镁磷100 g/株、T4:复合肥100 g/株和T5:不施肥对照(CK),2021年11月开展不同营施肥处理杉木人工幼林树高、地径测量,测算了...  相似文献   

10.
在12年生杉木人工纯林中进行不同强度间伐后套种丝栗栲,对林分的生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杉木林间伐后,保留杉木1 110~1 350株/hm2,林下丝栗栲生长状况良好,而且能够促进上层保留杉木林木的生长,形成层次明显的复层林分。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三种不同保留密度的杉木林分套种丝栗栲后,杉木单株材积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杉木丝栗栲复层林分杉木单株材积明显增长,有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且保育了一定数量乡土阔叶树种,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建议在闽西北林区适宜林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