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活双壳贝类净化人工环境优化设计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双壳贝类生态生理特性,创建由水质处理、O3—UV组合消毒、调温监控等循环水系统组成,有利于双壳贝类张壳、排泄、存活等生理活动,以及避免引起再污染的最佳净化环境,促进贝类净化进程,保证了净化贝类的质量安全;研制高效实用的双壳贝类净化浅水槽模式。结果表明,毛蚶仅在30h内就达到欧盟规定的净化标准,存活率达91%,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亦日益增加,海洋贝类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目前,全国沿海已广泛开展了海产贝类的增养殖工作,  相似文献   

3.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r、Pb、Cu、As、Cd和Hg;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u、As、Cd、Cr、Pb和Hg.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贝类体中Hg、Cd、Pb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u符合Ⅰ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为Cu、Cd、Hg、Pb、Cr和As,调查海域贝类体中的Cu、Cd富集系数较高,其他重金属富集系数相对较低.重金属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表明,贝类体中Cd、Pb、As、Cr和Hg的膳食暴露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建议去除内脏后食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环境因子对海洋贝类幼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永波  尤仲杰 《水产科学》2004,23(12):39-41
经济贝类人工育苗的技术关键是贝类幼虫的培育,幼虫的生长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优劣能加速或阻碍幼虫的生长存亡。国外对贝类幼虫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光照、饵料种类和浓度对贝类幼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笔者就此进行较深入的概述,旨在揭示环境因子与幼虫生长发育的关系,为人工育苗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1 温度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关系,通常表现抛物线形。在适温的情况下,生长迅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于生长都是不利…  相似文献   

5.
翁新 《福建水产》2006,(4):22-26
2006年5~6月对福州市琅岐云龙贝类养殖区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质、沉积物、海洋浮游生物和养殖贝类,结果表明琅岐云龙贝类养殖区环境现状基本良好,部分水质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水温适中,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适合于海水贝类养殖。本省宜于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有900多万亩,除目前已经利用的之外,潜力还很大。贝类养殖在本省渔业生产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提高贝类养殖产量,尤其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贝类种苗还需主要依靠天然苗种,而天然苗种还不能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情况下,珍惜有限的苗种,提高贝类产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产底栖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一农 《水产学报》1995,19(2):166-171
中国海产底栖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王一农,张义君(浙江水产学院,宁波315010)(浙江奉化海产育苗厂,奉化315507)关键词底栖贝类,苗种生产JUVENILEMOLLUSKPRODUCTIONOFMARINECOMMERCIALBOTTOMSHELL...  相似文献   

8.
大面积养殖海区贝类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面积养殖海区出现的单产降低、质量下降问题,对套子湾西部养殖海区的海流、营养盐、浮游生物等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其水平、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养殖贝类生长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大面积养殖海区合理利用方案。1992年3月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然降温和人工升温、降低盐度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半滑舌鳎苗种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越冬池底层水温保持在2℃以上,规格8~15 cm鱼种成活率为78.6%,规格22~26 cm鱼种成活率为90%.在每日升高1℃的情况下,水温升至30℃时半滑舌鳎苗种摄食明显减少,32℃时出现死亡;保持32℃水温条件,5 d全部死亡,由此,半滑舌鳎存活温度为2~31℃.在海水盐度每天下降2‰~3‰的情况下,保持盐度在5‰以上,半滑舌鳎苗种可正常摄食、生长,生长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半滑舌鳎适宜低盐度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一、扇贝的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 扇贝是日本北部的冷水性种类,栖息于海底。扇贝产卵季节,南方比北方早,陆奥湾是在3月中句~4月,内浦湾是5月,猿间湖是5-6月,在产卵季节,雄扇贝排出精子到海里,刺激雌扇贝排出卵子。雄扇贝释放精子的量为雌扇贝的60倍,受精卵发育成仔贝,渡过浮游生活期,大约需要40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亦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在提倡食鱼健脑的同时,应注意保持一个度。日本政府很重视水产品的汞含量问题。因为国民平时每天对汞摄入量的87.6%来自鱼贝类。因此,现将日本对鱼贝类汞含量的研究调查文献译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产自中美洲地区的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苗种对于温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光强等生态因子的适宜范围及耐受极限。结果显示:鳗苗适宜水温是20℃~28℃,临界上限和下限分别是38℃及0℃;鳗苗正常活动的溶氧临界值是1.0 mg L-1,半数窒息点为0.7 mg L-1;适宜pH为4~10,耐受的上下限分别为11和3;非离子态氨对鳗苗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4.54、4.08、4.08、2.62 mg L-1,安全浓度为0.26 mg L-1;亚硝酸盐对鳗苗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92.05、65.81、45.54、37.06 mg L-1,安全浓度为3.71 mg L-1;引起鳗苗不安的光强阈值是5.88 µE/m2/s。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中华乌塘鳢对有关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及其生物学特性。中华乌塘鳢耐干露能力强,20h干露不死亡,耐温范为60.~35.0℃,耐盐范围为0~35‰,耐pH范围为6.5~9.0。中华乌鳢营穴居生活,体表能分泌很多粘液,繁殖季节雌雄配对,并具护卵行为。中华乌塘鳢是喜食鱼、虾、蟹、贝的肉食性鱼类,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0098L~(3.136082)。  相似文献   

14.
刘祖祥 《海洋渔业》1993,15(1):20-24
<正>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水产科技推广站于1985年开始进行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毛蚶)试验,1988~1990年又接受了农业部下达的“虾贝鱼”混养技术研究项目,在6042.8亩虾塘中实施,增盈利617.87万元,成果荣获“七五”全国星火博览会“银奖”。  相似文献   

15.
海产贝类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人工育苗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迄今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饵料藻类对贝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藻类是贝类育苗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贝类育苗的饵料藻类有多种,不同的藻类对贝类幼虫的食用效果不一样,单独投喂藻类和混合投喂也会产生不同的生长状态。饵料藻类从多方面影响着贝类幼虫的生长、成活、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17.
对虾塘以养对虾为主,适当混养鱼类、贝类、藻类等,可充分利用虾塘水体空间、天然饵料生物及对虾残饵。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养殖种类生长,从而提高水体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对虾塘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的实践,利用对虾塘混养其他养殖种类是完全可能的,一灶山于对虾通常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主要污染物对贝类及其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雪  崔龙波 《福建水产》2016,(2):165-170
为给海水贝类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的报道,从氮、磷、重金属、石油类、有机氯农药等海洋污染物对贝类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归纳综述,发现由于特殊的取食方式,贝类体内的污染物含量较其它生物高,此外,同种污染物在不同种类贝类体内的积累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贝类养殖区的选择要比其他养殖区的选择更加谨慎,另外,也可以针对不同养殖海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19.
日本贝类养殖几次受挫给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牡蛎、珍珠贝、扇贝养殖出现过几次大挫折,主要原因是养殖贝类排出粪便超过海洋自净能力,城市污水影响及饵料不足。据此提出,我国贝类养殖要注意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要减少来自陆源的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20.
<正>受寒潮影响,2010年初渤海和北黄海出现了近40年同期最严重的冰情。针对莱州湾近岸海域发生的罕见大面积冰冻情况,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1月19日和3月5日对冰冻现场和滩涂养殖贝类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冰冻前后水质及滩涂养殖贝类的损害情况,提出了冰冻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