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4月,河北易县梁格庄公社张格庄大队社员白桂山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窖藏铁农具。现将这批铁农具报导如下。一、铁农具的种类易县张格庄出土的这批铁农具仅有锄镰两种类型,共计七件,其中铁锄四件,铁镰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铁锄共4件,可分四式。Ⅰ式 1件。标本 HYZhj1:1,熟铁锻制,锄板呈半月形,中部有凸出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銎长2.4、宽0.8厘米。锄铤呈“7”形,前端纳于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中,前部为实  相似文献   

2.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1,(3):192-195
在湖南北部澧水中下游地区的石门、澧县一带,常出土一种仿殿阁式釉陶粮仓,其型制特殊 ,建筑宏伟逼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与粮仓的珍贵资料。现试作简介,并就与之相关的农 业问题发二三粗浅的议论。一、仿殿阁式釉陶粮仓按不同釉色、不同造型,可以分为三种型式。Ⅰ型  通体饰深褐色土釉。仿单檐歇山式殿阁建筑,仓体方形。顶脊两侧为虎头吻,右侧已 残。仓盖前后坡水各为12行筒瓦,坡度较陡;两侧坡水各为7行筒瓦,坡度相对较缓。仓身 四角有立柱,正面有一仓门,仓门的开口较高,门下两侧各有一把持仓门的家丁,皆戴盔佩 剑…  相似文献   

3.
1984年,广东省博物馆在广州沙河顶广州乐团的基建工地上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砖室墓。随葬品中有一件陶牛圈明器,现介绍于下。陶牛圈平面布局为方形。前段为栅栏式围墙,顶无遮盖;后段为密封式围墙,上有悬山式屋顶遮盖。圈中间有一柱承托屋檐。牛圈正面有门外敞,门两侧有不对称的榫孔;右侧四孔,左侧三孔。圈门右有一人,手执一棒作栓门状。圈内共有五牛,大小不一,形态生动有趣,其中两条大牛作跪卧状,伸舌舔鼻,卷尾;三条牛犊二小一大,  相似文献   

4.
陂池水田模型与汉魏时期云南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陂池水田模型与汉魏时期云南的农业云南省博物馆肖明华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小松山发现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陂水田模型,形状呈长方形,陶制,长32厘米,宽20厘米,一道坝将其分为两截,一截为陂池,一截为水田,田中央为一条渠,渠与陂池相通。两边为水...  相似文献   

5.
山西平陆出土的汉代农作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7年以来,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在整理本县出土的汉代墓葬器物时,陆续取出一批汉代粮食和菜籽。现将这批粮食和菜籽的出土情况简介如下: 1954年4月,茅津一汉墓出土的一彩绘陶仓里盛有半仓“糜子”。籽粒的形状、大小与现代糜子近似。但全部碳化,仅存外壳。  相似文献   

6.
曹建强 《农业考古》2001,(1):243-245
汉代的仓是地面粮食贮存建筑的统称。形式上包括仓、禀、 等。仓一般指长方形建筑,禀在建筑形式上与仓无异,它主要用于贮米, 是圆柱形,贮粮贮米皆可。 汉代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特别是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要求粮仓的储藏技术也相应的提高。汉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各种形式的粮仓。从中国农业博物馆藏的汉代陶仓模型中可见一斑。 汉代出土的陶仓禀模型,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平房式两类。 阁楼式 一般分为两层,北方、南方都有,往往是地主宅院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粮…  相似文献   

7.
浅谈广西倒水出土的耙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年六月,在离梧州市32公里的倒水公社发现一座南朝砖室墓,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和陶器,其中有不少陶制家禽,牛圈等模型器,值得注意是出土一件灰陶的耙田模型。对于研究南朝时期南方牛耕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耙田模型较为完整,作长方形、长18、宽15厘米,水田四周均筑有田埂,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地分为二块,一角设有漏水设施,田面有耙齿痕,各块站一牛一人,其牛较粗壮,鼻穿环,随牛后人俑刻画清楚,头戴尖顶帽,衣着与该墓出土的武士俑是一致的,两手似扶耙,形态生动(见照片,其中一俑复原)。  相似文献   

8.
枣庄市渴口乡渴口村出土三件宋代铁器均为农具,其中犁镜一件,踏犁铧两件,出土时共存于一件铁釜内。犁镜系用白口铁铸造,翻土面有银白色光泽,无锈。镜体上部呈椭圆形,下部斜直,光面内凹,镜背有三鼻纽,呈三角形分布。镜背铸有阳文九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铸为四行,楷书。识其文为:“徐丘铸造利国监□清”。(图一)“利国监”三字铸于镜背中间位置,字体较大。“铸”字虽模糊,但从金字偏旁可依稀辨识,惟“清”字上一字则漫漶,无法识读。另两件踏犁铧,形制相同,均系白口铁铸造,惟尺寸略  相似文献   

9.
何露 《农业考古》2001,(3):167-169
一1982年,韶关市区西河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墓出土一批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陶制 模型明器,包括卧房、作坊、禽舍、耕作模型等。耕作模型为长方形,长19.5厘米、宽15厘米,中间纵贯一田埂将水田分作两块,每块皆有前 牛后人俑,在其中一块的一外角处有一漏斗状设施,一人俑蹲踞其旁。俑皆捏制,牛行在前 为水牛形象,颈部套有绳索,由牛背沿后接于农具柄部,两角弯弯,昂首抵足,十分传神。 人俑随后,头戴鸡冠形帽,五官清晰可辨,两手交叉抱农具柄于平颈间作用力下压后板状。 农具为一粗大柄下接一长方形厚板…  相似文献   

10.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简称麒麟岗墓)于1988年考古发掘,共出土110块画像石,150余幅画像,是南阳出土画像最多的汉画像石墓。墓室由一前室、三主室构成,前室、中主室、北主室墓顶除画像石板外,上面还有小砖券顶。南主室没有画像石板墓顶,仅有小砖券顶。北主室与中主室之间利用柱石和横梁形成格洞相通,中主室与南主室隔墙东端有一扇石门相通,南主室西部有小砖铺砌的平台。(1)综合墓室构造和画像配置等情况分析,北主室与中主室应为男、女主人墓室,南主室则为放置陪葬品的侧室。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1月,在广东省罗定县罗平区背夫山战国墓出土了一件少见的渔猎工具——青铜叉。该叉为山形,器身厚重,素面无纹饰,柄部有圆銎,两侧叉柱前出向内斜收,叉尖有倒刺,叉柱下段有一道横梁连结,中间叉柱已残。通长17、最宽8、柄长6厘米。该叉在广东是首次发现,以前各地报导亦少见到。从叉的两侧带有倒刺分析,不宜作兵器使用,在墓中摆放的  相似文献   

12.
论吴越时期的青铜农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苏州出土了一批吴越时期的青铜农具。计有1977年9月,城东北某厂至距地表约1.5米深处的游泥中挖出青铜鼎,鼎中放着杯、锸、锄、镰、斤、矛、镞、耨等。共出土铜器陶器五十六件。铜锄12件,大小不一,形制特征是长方形銎,锄身一面有方孔,一面开口,刃呈弧形(图二)。铜锸五件,形以马蹄,弧刃(图一)。铜斤六件,长方形鉴,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群仓中各单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以上海外高桥某储存粮食用群仓为背景,制作了2行3列共6个单仓组成的群仓模型,群仓模型具有钢板顶盖以模拟实际中的仓上建筑物,具有刚性底座以模拟实际中的基础结构。通过对空仓工况下的群仓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得到了其各阶模态,对模型前五阶模态振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仓模型前两阶模态振型为6个单仓一起沿群仓整体对称轴的弯曲变形,单仓之间动力相互作用可以忽略,而且前两阶模态振型相互正交。群仓模型第三阶模态振型为6个单仓绕群仓整体平面中心的扭转变形,同时伴随有4个角仓的弯曲变形,由于中间仓受约束程度强,其动力反应微弱;群仓模型第四阶、第五阶模态振型主要体现为4个角仓的局部变形,而不再是6个单仓的整体变形,单仓因所处位置不同受约束程度不同,动力反应大小不同;群仓模型的第三阶及以上模态振型体现了单仓之间的不同约束程度及动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我县房式仓、罩棚仓在防止粮食结露、结顶的方法,着重总结出经实际操作可行的方法,指出通过相对高温入仓,提前通风,加隔温吸湿层的作法可有效防止结顶,对全县乃至全省房式仓储粮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于就仓干燥的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粮食就仓干燥的特点,提出一套由太阳能辅助热泵干燥装置、通风地上笼送风系统以及粮食翻滚搅拌机械组成的就仓干燥工艺,可实现粮食就仓干燥的低能耗性、短周期性、均匀性等。以昆明地区为试验基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系统,分析了其运行性能与干燥能耗情况。给定条件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分数为15%,系统COPS可以达到5.19,而单位能耗除湿量可以达到3.05kg/kWh。  相似文献   

16.
湖南郴州出土汉代陶猪圈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从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形制各异的陶猪圈。根据墓葬的型制和与之随葬共存物的特征证实,其时代均属东汉时期。皆为墓主随葬的模型明器。现择其几件分式作一介绍并略予叙述。Ⅰ式(89郴砖MI:29)。(图一)。平面呈长方形,悬山式,瓦顶。瓦青色陶胎,通高15厘米。内设隔墙成横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以来,深圳市博物馆配合经济特区大规模的基建工程,清理了数以百计的古墓葬,唐至明清时期的墓葬为数更多,而每痤墓中必有稻谷遗存。所清理唐宋以后的墓葬一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长2、宽0.8米许,前端置随葬品。唐墓有二件施酱黄釉、肩部以上塑亭台楼搁或佛教艺术造像的“魂罈”,有人又称之为“谷仓”。罈内盛装稻谷,由于年代久远均已炭化,呈黑褐色。南头后海清理的一座宋墓出土二件铁锈花陶瓶,瓶口覆盖印花碗,倒出瓶内所盛之物,其中一瓶内装炭化稻谷,另一瓶似乎是粟米,颗粒小而圆,宗褐色,与水混在一起,由于处理不当,未能保存。元墓一般置二件酱色釉陶  相似文献   

18.
由新疆粮油科研所等单位共同研制的CHGXY250循环移动式谷物烘干机,可用于各类粮食、种子、饲料的烘干,具有一次性降水快、小型、移动、耗能低、安全、价廉、便于使用维修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先进的烘干设备之一。这种烘干机可实现粮食等就近加工干燥,减少了烘干物料中间运输环节。该机由进料水平绞龙、立式绞龙、搅拌器、机架烘干仓、气室和HRF2500红外热风炉等组成。烘干机组充分利用了立式搅龙和搅拌器,使烘干物在烘干过程中始终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移动,配风阀使加热气流温度可控可调,烘干仓底部有可供人出入的检修门,烘干后的物料可通过立式绞龙上端的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储藏的渊源十分深远,早在新石器早期即已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粮食储藏量不断扩大,储粮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世界上粮食储藏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概括我国古代储粮技术主要经验有:一、防止霉烂史载“积谷在仓,第一怕地湿房漏。”我国古代对粮技术认识和掌握最早的是防止粮食霉烂变质。约当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储粮窖穴,先民们就已初步应用了防潮技术,如对窖壁用火进行烘烤。清代《授时通考》详细总结了房式仓通风散湿、防漏防潮的经验:一是仓库要修建在高燥向阳的“高阜之处”,“四面…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1月,在广东省罗定县背夫山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齿刃铜镰,这是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仅见的一件齿刃铜镰。该铜镰器薄,一面光平,另一面器上边缘和柄下部边缘有一道宽带,柄中有一园孔,刃缘有一细密的锯齿.刃面饰平行细密而凸起的斜线纹,前端斜出收尖锋。器长15.2厘米,高4.2厘米,刃长11厘米。我国出土的青铜齿刃镰,主要分布在江汉及长江下游地区。考古界认为齿刃铜镰的存在与水稻的种植有关。罗定县是广东西部偏远山区,这件齿刃铜镰的出土,已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