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者于1984年6月在皖南屯溪茶园中发现一种蓑蛾,根据其护囊的形态特征,暂称作茶尾尖蓑蛾(学名待定)。目前,我国已知的各种蓑蛾的成虫和蛹均系雌雄异态,甚至幼虫的雌雄形态也有差异。一般雄成虫具有双翅,善于飞翔,雌蛾则无翅、无足、呈蛆形,卵均产于雌虫护囊之内。而茶尾尖蓑蛾的幼虫、蛹及成虫均无雌雄异态现象,雌、雄成虫都有双翅,羽化后均飞出囊外交尾,产卵于枝叶上。这类雌雄同  相似文献   

2.
<正>茶树上的蓑蛾类害虫属鳞翅目蓑蛾科,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虫体外有一个护囊,护囊好像一个袋,虫体隐居在袋中,因此也叫袋袋虫。蓑蛾雌虫的一生均生活在护囊中,雄虫除成虫羽化后飞出护囊寻求雌虫交尾外,其余也均生活在护囊中。此外,幼虫取食时头胸部需伸出囊口咀食枝叶。茶园中蓑蛾的种类较多,常见的、过去局部地区曾造成为害的主要有5种,即茶蓑蛾、大蓑蛾、茶褐蓑蛾、白囊蓑蛾  相似文献   

3.
正茶树害虫种类繁多,据统计有数百种,这些害虫中极大多数为两性,即有雌雄之分。雌雄之间在外观(形态)上,有的差异很大,极易区分,如蓑蛾类(袋袋虫)的成虫,其雄虫与多数鳞翅目的雄蛾一样,有翅能飞翔,能飞出护囊(袋袋),而雌虫则呈蛆状,无翅,不能飞翔,始终隐居在护囊内。也有的差异较小,肉眼难于区分,如茶尺蠖幼虫的雌雄目前还无法区分,蛹要在体视显微镜(解剖镜)下才能分清。而在进行茶树害虫的科学实验中,有时需要将害虫的雌雄分开,如进行性信息素  相似文献   

4.
山东茶园的蓑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蓑蛾,又名避债蛾,属鳞翅目,蓑蛾科。蓑蛾科特点是:绝大多数种类雌成虫幼虫型,无翅而不能飞行。幼虫孵化后立即结囊而给防治带来困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山东茶园中蓑蛾有:大蓑蛾Clania vaniegata Snellen、茶褐蓑蛾Mahsae-ra colona Sonan、小螺纹蓑蛾Clania sp、螺纹蓑蛾Clania crameri west、白囊蓑蛾Chalioi-des.kondonis Matsumura。其中大蓑蛾发生普  相似文献   

5.
使用基于Etho 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和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结果发现:(1)未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缓慢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活动;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较多时间在叶片上活动;(2)未交尾雄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上搜寻,轨迹长而复杂且速度快;交尾雄成虫较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搜寻,速度稍慢;(3)受到刺激时试虫就会展翅,致体翅面积增大,大于正常体翅面积60%、20%~60%、20%以下的运动状态分别称为"狂躁"、"活跃"和"静止"行为,交尾后雌、雄成虫"狂躁"历时均显著长于交尾前;(4)交尾前或交尾后,在黄色卡上雌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雄成虫,而在绿色卡上雄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雌成虫;(5)交尾之后,雌虫在黄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略有增加,在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明显减少;相应地,雄虫在黄卡、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停留时间皆略有减少。分析认为:交尾前,雄虫对茶叶的趋性强于雌虫;交尾后,雌虫对于叶片气味定向性增加,而雄虫对叶片气味的偏好性稍减弱;雄虫稍嗜好绿色,雌虫稍嗜好黄色;交尾稍增强了雌虫对黄色的嗜好,略降低了雄虫对于绿色的嗜好。  相似文献   

6.
茶园中的蓑蛾,种类甚多,其中大蓑蛾、茶蓑蛾、棉条蓑蛾,褐蓑蛾等已为大家所认识,本文介绍的是我省各地极易见到、发生普遍、对它又较陌生的一种蓑蛾——黛蓑蛾。黛蓑蛾(Dappula tertia Templeton)属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俗称袋蛾、避债虫;广布于我省各茶区,除为害  相似文献   

7.
新入侵害虫椰子织蛾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椰子织蛾是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2013年入侵中国海南省。为了解椰子织蛾的飞行能力和飞行节律,运用联机飞行磨测定椰子织蛾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单日龄的最大平均飞行距离12 817.47 m(个体单日龄的最大飞行距离为15 338.40 m);椰子织蛾雌、雄虫间的飞行距离差异显著,雄成虫随着日龄增加其飞行能力逐渐增强,雌成虫则随日龄增加飞行能力减弱;总体上,雌、雄椰子织蛾成虫在12:00~24:00时段较活跃,在0:00~12:00不活跃。本研究结果可为椰子织蛾的预警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7,17(2):171-176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雌、雄成虫的触角、前足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茶角盲蝽触角为线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乳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感器各有2个亚型,刺形感器有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乳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前足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其中刺形感器有2个亚型,这些感器在雌、雄成虫的前足上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茶硬胶蚧[Tachardina theae(Green et Menn)]是近年来在部分茶区发生蔓延的一种茶树介壳虫,危害后招致严重煤病,造茶叶减产,甚至茶树枯死。茶硬胶蚧在浙江一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茶树枝杆上越冬,翌年5月下旬盛见若虫。各虫态历期。雌成虫8个月,雄成虫最长一天,若虫60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外观察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Snellen)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胶刺蛾以幼虫危害油茶叶片,老熟幼虫在叶面处结茧化蛹,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以第4代蛹越冬;幼虫共5龄,在25℃下,该虫的世代历期为(89.8±2.3)d;成虫具有正趋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林间性比为1.32∶1(♀∶♂);不同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有效积温分别为87.09、650.19、508.0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17℃,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  相似文献   

12.
桔小实蝇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67-2271
为了解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未交配的和已交配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为试虫,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对10种果实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水果,雌虫比雄虫反应明显,未交配成虫比已交配的成虫反应明显。同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桔小实蝇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中常见的10种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对同种物质,雄成虫交配前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大于交配后触角电位反应值。在交配前雄虫比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大,对多数挥发物组分,在交配后雌虫触角电位反应值比雄虫的大。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西有部蝗区东亚飞蝗的前翅长度(E)与后足股节长度(F)的比值,群居型雌成虫为2.02~2.21,雄成虫为1.37~2.18;过渡型雌成虫为2.05~2.17,雄成虫为2.00~2.15;散居型雌成虫为1.91~2.16,雄成虫为1.93~2.08。散居型的E/F比值接近广西、江苏蝗区东亚飞蝗种群,它们应属同一个地理种群。在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每年发生4~5世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成虫喜欢聚集产卵,容易形成群居型。成虫和蝗蝻都有聚集为害和成群迁移的习性。一般情况下,大田第三、四代京亚飞蝗(约8月至9月发生)数量逐步增加,容易暴发为害。因此重点防治第三代、控制第四代大发生是海南岛西南部蝗区防治东亚飞蝗的重要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彩色光源诱捕螺旋粉虱成虫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行为反应箱,研究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浅桃红色光源效果最好,红色、紫色次之;(2)诱捕光源对螺旋粉虱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雌虫较雄虫数量多;(3)2种诱捕效果差异显著的光源同时存在时,趋向高诱捕效果光源的雌成虫较雄成虫数量多,差异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茶尺蠖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动态的生态因子较多也较复杂,如气象、生物、耕作制度等等,其中,温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气象因子。温度对茶尺蠖幼虫、蛹生存的影响较小(除越冬代外),但对成虫交尾、产卵及卵的孵化,即对茶尺蠖繁殖力的影响很大。笔者于1992年就温度对茶尺蠖繁殖力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正常雌蛾及其产卵量观察 在室内连续饲养各代(不同温度下)茶尺蠖,待成虫大量羽化时,取500mL广口玻璃瓶,瓶内放入一长10cm、宽2cm两层用订书机订合稍硬的纸条,每瓶接入雌、雄蛾一对,用纸和橡皮筋扎住瓶口饲养,雌蛾会将卵产在纸条的缝隙中。如雌蛾未产卵或产卵极少而雄蛾先死亡,则应再接入一头雄蛾。在不同的温度下每次饲养25~30对,待成虫全部死亡,从瓶内取出纸条,将两层纸分开,用小号毛笔将卵轻轻刷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检查卵粒数。 正常的雌蛾即使不交尾也能产少量卵,因此,只要能产卵的均记为正常雌蛾。  相似文献   

16.
木槿曼粉蚧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一种新害虫。为了明确其各个虫态识别特征及其在大豆上的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为L∶D=12∶12],观察描述了雌雄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个体生活史、各虫态主要习性和危害特征等。结果表明:木槿曼粉蚧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雌虫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和雄成虫。若虫期各龄期体长、体宽、触角节数等形态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区分龄期的依据。在25℃条件下,以大豆为寄主的雌性个体若虫期为33.34 d,成虫期19.03 d,平均产卵269.6粒;雄性个体若虫期24.60 d,预蛹期2.27 d、蛹期3.33 d,成虫寿命仅3.83 d。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板井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板井小绿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两性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多个鳞形感器,梗节近端部着生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2、3亚节上各有1个毛形感器,雌虫第4亚节和雄虫第2亚节上各有1锥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且均为球状刺体。因此,板井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的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这些结果为板井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食物(TN1)和环境条件(26℃、RH为85%)均优越的条件下,比较了白背飞虱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成虫在若虫历期、产卵前期、繁殖动态、寿命及种群增长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尽管两种翅型雌虫的总产卵量接近(704粒/雌),但短翅型雌虫的若虫历期和产卵前期均较短、产卵高峰到来时间较早、前期产卵量比例较高,因而内禀增长力较高。两种翅型雌虫的存活率在羽化后前5 d内均接近100%,之后长翅型较高。短翅型雌虫的寿命显著短于长翅型。两种翅型白背飞虱在寿命与产卵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同寿命的两种翅型个体,短翅型的产卵量较高。本实验表明,即使两翅型的总生殖力相同,短翅型仍具有优于长翅型的生活史优越性, 换言之, 长翅型成虫翅膀及其相关器官的构建是以其发育和生殖延迟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9.
《垦殖与稻作》2004,(B04):82-82
形态识别:雄蛾体长10~l.2mm。翅展20~25nun,头、胸部背面淡褐色,复眼黑色或淡黑色,下唇须向前伸,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黑点,中室顶端有紫黑色斑点1个,其下方有斜行排列的同色斑点3个,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头、胸部背面及前翅为黄竭或淡黄褐色,翅面小黑点很少,无紫色斑点,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华稻蝗6龄若虫和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嗅觉和行为反应.EAG反应结果表明,中华稻蝗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反应值均低于6龄若虫,其中对顺-3-己烯-1-醇的EAG反应值6龄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对香叶醇的EAG反应6龄雌性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及雄性若虫.1-戊醇可引发中华稻蝗雌、雄6龄若虫间显著的EAG反应差异,雌、雄成虫对9种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表现一致.行为测定结果表明,除6龄雄虫外,中华稻蝗其他各虫态对反-2-己烯醛和乙酸顺-3-己烯酯2种化合物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趋性.中华稻蝗对香叶醇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相一致.对水稻、稗草和马唐3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雌性成虫和雌性6龄若虫对马唐存在显著的行为趋向性,而所有试虫对水稻和稗草却表现出随机选择效应.因此,香叶醇很有可能会在中华稻蝗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能会影响中华稻蝗雌虫的生长发育及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