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南方春季寒流频繁,低温阴雨,是形成早稻烂秧的气候原因。整个育秧过程都有可能发生烂秧。催芽的关键是掌握好一定的温度,并做到“秧田等种子,种子等天气”;播种到扎根前(有的是从落谷到一片真叶展开现青以前)一段时间,种芽耐寒力较强,为了促进扎根,需要充足的氧气,长期淹水缺氧最为不利,是发生烂秧的主要原因,但温度也不能过低;一叶到三叶,种子本身养分逐渐消耗,抗寒能力减弱,同时秧苗通气组织尚未健全,对氧气仍有一定要求,低温和缺氧都容易发生烂秧;三叶以后,通气组织已健全,氧气供应充足,关键为防御低温,并由防止烂秧转为培育壮秧。  相似文献   

2.
水稻烂秧是水稻秧苗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根据天气预报,今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早稻烂秧的发生,如果不加强防治,将会严重影响早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烂秧是早稻育秧中的主要问题,我区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烂秧现象出现,对生产的影响很大。实践证明,烂秧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从1957年起,我站对早稻烂秧的问题,除了在南宁和宜山两地进行一些试验以外,并到各地调查群众的防御烂秧经验。现将几年来的试验和调查材料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贵池区双季稻受低温冷害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双季早稻和早熟中稻的播种育秧期常遇低温加连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死苗和双晚在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严重制约了贵池区双季稻的生产。该文总结了贵池区水稻低温冷害的主要发生类型,并提出了科学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早稻育秧期间常出现低温天气,产生烂种烂秧.采用播谷保温育秧,对防止低温烂秧效果好,且表现穗大粒多,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早稻地膜覆盖育秧是一项早熟、优质、增产、增收的新技术.从安庆地区历年早稻育秧情况看,早稻烂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低温阴雨持续较长的年份尤其严重.因此,早稻烂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烂秧不仅损失谷种,造成秧苗不足、推迟季节、打乱种植计划,而且损失的谷种都是良种,用一般种补种,甚至用商品粮补种,对产量影响很大.大力推广地膜育秧,对防止烂秧、培养壮秧、提早早稻播栽期,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它具有大尺度性、综合性及地区差异性等特点。现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低温冷害的概念农作物在零度以上相对低温受到的伤害,可使作物生育延迟,或使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减产。延迟型冷害作物外观常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二、形成冷害的原因春季冷空气入侵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引起早稻烂秧死苗。一般在东亚槽深厚、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8.
推广早稻旱育秧技术,是大幅提高早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它较好地解决了南方稻区早稻生产中“早春低温阴雨烂秧、5月低温寡照不发”的两大关键性技术问题。育好旱育秧,必须及早落实秧床的培肥及肥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早稻低温烂秧一直是影响我省早稻生产一大难题,水稻育秧抗寒剂是一种多成份抗寒剂,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稻或杂交稻,应用抗寒剂育秧,均能防止或减轻水稻烂秧,一般成秧率可达80%以上,提高16%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金溪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生产面积73.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6万亩;水稻生产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常年播种面积65.71万亩,其中早稻32.01万亩、二晚33.7万亩;常年主要农业气象要素是年平均气温18.6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78天,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该区域种植双季水稻,经常发生早稻低温烂秧及二晚低温冷害,为此,抓好早稻育秧、培育早稻壮苗全苗,促进早稻早生快发对双季稻全面增产增收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金溪县水稻生长表现及农事操作习惯,笔者对金溪县早稻育秧环节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供广大水稻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吴永军  倪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0-18442
[目的]利用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方法]利用水浴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制备表征纳米硒;将红色纳米硒用于小白菜补硒试验,并使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含硒量、回收率和稳定性,分析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的可行性。[结果]经过纳米硒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平均为5.326μg/g,比未经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提高了6倍多。试验回收率在97.84%~100.47%,样本在24 h内稳定,补硒效果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硒蔬菜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双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祎  李凤玲  刘洋  吴先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72-2974
综述了水稻双苗在胚胎学、细胞学及其产生的突变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