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稻田氮素管理优化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Oryza-o模型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种根据不同水稻品种,土壤供氮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优化施氮量和施氮时间的一种优化施氮系统(MANAGE-N)。优化施氮系统的运行结果符合水稻产量形成对氮的需要,有较好的适应性。经多年试验示范表明,在同样施氮量的情况下,增产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氮肥的缓冲能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兼顾产量时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能力。应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作物产量和施氮量的关系,用平台-线性模型拟合土壤硝态氮和施氮量的关系,并且引入了土壤-作物缓冲力的概念来表示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适量施用氮肥(150~180 kg N/ha)的情况下,施氮处理和对照之间土壤剖面无机氮没有明显差异,当施氮量较高时,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都存在高量无机氮。不同种植方式和土壤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缓冲力存在较大差异。种植小麦时土壤缓冲力大于种植玉米时,壤质土壤对施用氮肥的缓冲力大于砂质土壤。  相似文献   

3.
于1988-1991年对4-6年生芦笋的适宜施氮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11-17kg/亩时,氮对芦笋植株地上各部分生长的作用是茎数>株高>茎粗,其中施氮14kg/亩时,对上述3项指标构成的生育指数的作用最大,相应来年可食嫩茎和一等嫩茎产量亦量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烤烟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22.5-67.5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产量、效益提高,评吸鉴定品质提高。当施氮量过多时,产量增加,但品质和效益降低。施氮量37.5kg/hm2时,烤烟产值达到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后期补施氮和氮钾配合,可使冬小麦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抗逆性增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氮肥,氮钾配施平均增产34-8 % ,单施氮平均增产13 .3 % 。另外,增产效果与氮肥施用时期有关,在拔节期一次施氮效果最好,氮钾配施增产42 .2 % ,单施氮增产25 .9 % 。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期氮沉降对土壤有效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10 a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磷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干、湿季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对氮沉降的响应动态。试验分为对照(0 kg?hm-2?a-1)、低氮(60 kg?hm-2?a-1)、中氮(120 kg?hm-2?a-1)、高氮(240 kg?hm-2?a-1)4种处理模拟氮沉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铵态氮和硝态氮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pH值和NH+4-N/NO-3-N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有效磷的含量在中氮处理中最高, N/P值均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水氮组合对滴灌冬小麦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水氮调控的生理机理,为新疆冬小麦水氮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新冬20号为材料,采用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测定不同水氮条件下四种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及产量构成。【结果】 (1)适宜的水氮条件能增加小麦叶片SOD、POD、CAT的活性。低水低氮、高水高氮组合MDA含量较高。(2)水氮对MDA含量及保护性酶活性具有较强的耦合调控效应,在干旱条件下,适当增施氮肥,或在氮素亏缺条件下,保证灌溉,可有效降低叶片MDA含量、提高叶片保护性酶的活性,促进叶片细胞的生理活性。(3)随施氮量和灌水量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N3W2 、N2W3和N2W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氮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大小为供水效应>供氮效应>耦合效应。【结论】 适宜的水氮供应为滴水量4 050~5 400 m3/hm2和滴氮量207~276 kg/hm2,此时小麦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小,产量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一次枝数,总茎枝数形成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群体中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其中密度和施氮量对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影响的一次项效应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东台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试验设置5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 hm-2· a-1)、低氮(50 kg· hm-2· a-1)、中氮(100 kg· hm-2· a-1)、高氮(150 kg· hm-2· a-1)和超高氮(300 kg · hm-2· a-1)。于2012年5月开始在生长季(5—10月)每月进行施氮处理,2013年8月和10月运用磷脂脂肪酸法分别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近2 a后,两个月份中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均显著下降,细菌、真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真菌与细菌中磷脂脂肪酸的量之比没有显著变化。磷脂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显示,除低氮处理样地外,其他水平施氮样地均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变化,且超高氮处理样地变化格局具有季节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给晋南地区的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临Y7287为试材,在玉米秸秆连续还田基础上,于2009和2010年分别研究了施氮量和施用方式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处理随施氮量递增,小麦产量呈先升高后降的趋势,以施N225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处理小麦的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评价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而籽粒蛋白质含量、HMW-GS表达量,随施氮量增加不断提高。不同施用方式处理,随底肥比例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氮肥全部底施产量最高;随追肥比例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及HMW-GS表达量增加。考虑产量品质两因素,本试验中临Y7287在晋南地区可以选择施氮N225kg/hm2时,采用基肥:拔节肥7:3的施肥方式,实现高产和优质。关键词:小麦;氮肥;产量;品质;HMW-GS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
麦秸和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和植株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C/N比麦秸的“氮因子效应”,探讨麦秸和氮肥配合施用,以达到调节土壤氮素转化形态和大豆对土壤(肥料)氮源和根瘤氮源同化的协调。设计了施麦秸和无麦秸均配以等量氮的两级试验,于各生育期中测定大豆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同时进行植株水溶质中氮形态(硝态、酰胺和酰脲态)的分析和土壤速效态氮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麦秸在旺盛腐解的过程中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从而缓解了播种时施入尿素氮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的抑制,并在结荚期又重新释放所固定的氮供籽实发育所需,从而使大豆生育期中对两种氮源同化得以协调,故获得麦秸+氮(10毫克/100克干土)比单施麦秸处理增产大豆11.0%,比单施等量氮增产43.8%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栽培大豆、接种高效的根瘤菌株后,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少量氮肥,既能充分发挥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又可补充大豆生育后期根瘤固氮和土壤供肥的不足,满足果荚发育过程中对氮素营养的高需求,达到提高产量之目的。试验表明,初花期每亩施3公斤尿素(45公斤/公顷),保证大豆后期的良好生长和发育,促进对氮、磷肥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植株和籽实中氮、磷的含量,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产显著,每亩增产24.4公斤大豆(366公斤/公顷),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大豆吸收氮磷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施用化学氮磷钾肥对大豆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及植株氮磷钾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水平较高,施用氮肥(尿素)仍能明显改善大豆的氮素营养,提高其含氮量;在速效磷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施用化学磷肥,对大豆磷素营养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与土壤条件有关:在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偏低的土壤上施用化学钾肥,能明显改善大豆钾素营养,提高植株含钾量:大豆产量与根系中的磷含量和叶片中的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中的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0.882、0.668。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人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25%~2.35%,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赛克津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对大豆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均无影响。施量高于0.25 kg/ha的各浓度处理对大豆幼苗均产生药害,药害程度随苗期的延长,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开花期的株高和株重,各处理均低于对照。赛克津低浓度0.25 kg处理对大豆根瘤的共生固氮无不良影响;而0.5 kg以上浓度处理,对大豆根瘤的形成和株固氮总活性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成熟大豆植株的株高(除0.25 kg外),分枝数、荚数、株重及株粒重均低于对照,随用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赛克津除草剂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在数量上有一定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大豆施肥生理基础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应用同位素示踪和大豆结瘤[R#-(j1)]不结瘤[r#-(j1)]等位基因系进行氮磷施肥生理基础研究,明确了大豆生育早期主要利用土壤氮和肥料氮,中后期主要利用共生固氮。大豆生育后期由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素,转运率为50%左右,磷素转运率比氮素高10-20%,合理施用氮肥能够促进豆株对土壤氮的吸收,激发率达1.535-1.778。试验认为早期施用少量氮肥对大豆生育有利,氮磷比以1∶2或1∶3为佳。在135亩中等肥力土壤上连续4年亩产达152-200kg以上。同时研究了夏大豆高产生育指标和9项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苗期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在前茬作物为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上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结果表明,①与大豆-玉米轮作相比,大豆连作降低了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玉米连作降低了脲酶活性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种植方式下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②与大豆-玉米混作相比,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都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③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大豆-玉米轮作。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④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及其碳氮比都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的种植方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石灰氮的土壤改良作用及对蔬菜的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灰氮可以纠正土壤酸化,施用后使盐基浓度不上升,并可抑制NO3-生成,减少氮素流失,还具有除草、杀灭病虫害的功效,在菠菜、大豆、草莓上施用效果优于尿素,氮素利用率较高,既提高了产量,也改善了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大豆与玉米、谷子不同作物的田间对比法和室内培养液栽培法相结合,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从土壤物理角度探讨了大豆肥田的机制.结果表明,种植大豆当年,大豆与对照作物相比,只减轻了耕层土壤中氮的消耗,并未增加土壤含氮量;大豆生育期间,其根系的分泌物和脱落物以及死亡的根系被分解后所形成的物质可起到胶结剂的作用,改善了土壤颗粒的表面性质,在根系穿插、挤压作用的动力下,有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耕层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其分布有较大的改善,协调了土壤三相比例,耕层土壤的导水、蓄水和通气状况增强,调节了土壤肥力,认为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