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VA菌根菌丝对不同形态磷肥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三室隔网盆栽试验方法,选择两种不同形态的磷肥研究VA菌根菌丝对三叶草植株生长和对肥料磷吸收利用的影响。水溶性磷肥(三料过磷酸钙)和难溶性磷肥(磷矿粉)施于边室土壤中,另设不施磷肥的对照,3种施肥处理的植株分别接种和不接种VA菌根菌G.mosseae。结果表明,接种菌根显著增加了植物的生长量,改善了植株的磷素营养状况,根外菌丝对肥料磷的吸收使植株对难溶性磷肥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  相似文献   

2.
VA菌根菌丝对土壤磷和铜的吸收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隔网分室盆栽方法,将土壤分为根系吸收区和菌丝吸收区,以白三叶草为供试作物,定量测定了VA菌根菌丝对土壤磷和铜的吸收量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菌根的侵染显著提高了植物对磷和铜的吸收。但提高的程度受菌丝生长区供磷水平的影响。施磷水平提高,菌丝吸磷量明显增加,磷在地上部和根中的分布趋势一致。铜则不同,随施磷量的增加,地上部菌丝贡献率上升,而根中贡献率下降,菌丝吸铜总量也呈下降趋势。说明,菌丝对铜的吸收和运输与磷无密切关系。然而,铜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运输受植物磷营养状况影响。  相似文献   

3.
VA菌根菌丝—土壤界面(菌丝际)养分分布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菌丝-土壤界面(“菌丝际”)新概念,创立了定量测定“菌丝际”微域土壤养分分布的盆栽模拟新方法,并以磷为例说明了菌丝吸收对菌丝周围养分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VA菌根菌丝对三叶草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菌丝-土壤界面(菌丝际)新概念,创立了定量测定菌丝际微域土壤养分分布的盆栽模拟新方法,并以磷为例说明了菌丝吸收对菌丝周围养分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室盆栽装置将根系吸收区和菌丝吸收区分开,定量测定了白三叶草根外菌丝从土壤吸收的磷量,证明了菌丝的直接吸收和运输作用与根瘤形成和固氮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本试验采用三室盆栽系统研究两种不同形态的氮肥(铵态氮和硝态氮)接种泡囊——丛枝(VA)菌根真菌对三叶草苗期植株生长和磷素营养的影响。测定各处理植株的生长量和根系的总长度,分析植株 N,P,K 等养分的含量和收获后中室边室土壤 Olsen-P 浓度及 pH值。结果表明,施用两种不同形态的氮肥,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干物重,提高了植株中 P 的含量,且在 NH_4-N 的处理中,菌根效应要大于 NO_3-N 的处理。施 NH_4-N,菌根处理的边室土壤 pH 值和 Olsen-P 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未接种的处理,而施硝态氮的处理菌根对pH 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菌根对寄主植物的营养效应与环境中氮素的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VA菌根及其对土壤中磷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了国内外许多关于VA菌根的报道,阐述了VA菌根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分类、生理、生态学特性,介绍了VA菌根对土壤中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VA菌根的菌丝桥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A菌根的菌丝桥及其生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俊伶,李晓林,杨志福菌根是指土壤真菌和植物营养根的共生体。菌根作为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菌根真菌,其中内生菌根中的孢囊一丛枝(V...  相似文献   

11.
红三叶异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及静态吸附动力学试验,确定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H480对红三叶异黄酮进行纯化。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红三叶异黄酮,较好的动态吸附条件为,上样液浓度0.8~1.3mg·mL^-1,上样液pH值为5,径高比1:20,不需要预吸附,流速2mL·min^-1,室温下上样,采用70%乙醇室温洗脱,流速为1.0mL·min^-1,洗脱剂用量为4BV,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红三叶异黄酮纯度为25%以上,较粗提物提高4倍以上。采用树脂吸附法与溶剂萃取法联用对异黄酮进行精制以乙酸乙酯萃取效果较好,可使红三叶异黄酮纯度达到32.29%;采用树脂吸附法与重结晶法联用,纯度可达44.78%,但重复性差。  相似文献   

12.
氮磷肥施用量对红三叶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氮磷肥施用量对岷山红三叶生育时期、不同生育时期青干草中异黄酮含量和各异黄酮组分的影响,以及不同生育时期红三叶青干草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氮磷肥分别使分枝期、现蕾期和成熟期最多推迟6、4和5 d。岷山红三叶全株中异黄酮含量分枝期最高(5.096μg/mg),随着生育时期推移,异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A2B2(N 50 kg/hm2+P2O5120 kg/hm2)和A2B3(N 50 kg/hm2+P2O5240kg/hm2)为红三叶不同生育时期获得较高异黄酮含量的最佳施肥处理。氮磷肥施用量对岷山红三叶中各异黄酮组分有显著影响,刺芒柄花素和鹰嘴豆芽素A是岷山红三叶中2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2O-P和NaHCO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2O-P和NaHCO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3-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磷源在砖红壤上对芥蓝生长发育及养分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枸溶性磷源和水效性磷源对芥蓝生长、养分积累及砖红壤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影响。[结果]施用水溶性磷源液体肥料处理对芥蓝的株高、菜薹横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等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施用水溶性磷源液体肥料有利于促进芥蓝体内的氮、磷、钾养分积累,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改善土壤的供肥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五室隔板法研究三叶草根间菌丝桥磷传递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对32P的传递作用。结果表明,菌根侵染供体植株根系之后,可以穿过隔板再度侵染受体植株的根系,从而形成植株根系之间的菌丝桥。这一菌丝桥将施用在供体植株的32P运输到受体植株。表明五室隔板法可以在排除其他养分传递途径的情况下用以研究三叶草植株根间菌丝桥在32P传递中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7.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和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机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明显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壤中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关键过程及其与施肥量的关系,明确农学与环境学土壤有效磷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施肥和室内恒温(25℃)培养试验,应用Olsen(OP)、Bray-1(BP)、Mehlich-3(BP)3种农学方法和蒸馏水(HP)、CaCl2(CP)两种环境学方法,分别在1 h、3 h、12 h、24 h、3 d、6 d、9 d、15 d、30 d、60 d用新鲜土样测定土壤有效磷以及磷吸附指数(PSI)的动态变化。【结果】红壤磷素有效性衰减过程存在明显的临界期,变化范围为0.1-18.7 h,此前衰减速度很快,之后明显变慢。施肥量对临界期有显著影响,其中OP、BP、MP的临界期随施肥量增加呈线性延长的趋势,而HP、CP临界期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延长趋势。环境学与农学指标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据此可求算出红壤磷素迁移的环境风险临界值,其中根据CP变化求算的OP、BP和MP临界值分别为49.97、91.07和30.54 mg•kg-1,根据HP变化求算的OP、BP和MP临界值分别为60.78、82.74和39.65 mg•kg-1。磷吸附指数(PSI)随施肥量的变化范围为17.92-26.29,OP的环境风险临界值对应PSI为23.46。【结论】磷素有效性在红壤中的衰减过程存在明显的临界期,施肥量越高临界期越长,因此向环境迁移的风险就越大。土壤有效磷的环境学指标与农学指标存在非线性关系,据此可以确定出土壤磷素迁移的环境风险临界值。供试红壤的Olsen-P含量临界值为50-60 mg•kg-1,PSI的环境风险临界值为23.46。  相似文献   

19.
不同成熟度的红三叶种子和种皮呈现不同颜色。由于红三叶开花期较长,收获时同一种批中种子的成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明确红三叶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以红三叶同一种子批中的黄色、黄褐色、褐色以及混色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常温发芽试验、低温发芽试验、干旱发芽试验,检测其萌发指标、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和紫外吸光值(OD值),综合评价不同成熟度种子的活力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红三叶种子的萌发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黄色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最高,平均发芽天数最少。同时黄色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和OD值最小,且显著小于其他颜色种子,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也表明,红三叶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和OD值与种子活力密切相关。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4种颜色的红三叶种子活力进行综合评价,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黄色、褐色、混色、黄褐色种子,试验结果可为红三叶种子的清选加工和适期收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MNPK、M处理的PFI为2.51、2.69比N、NP处理4.53、4.37明显降低。在红壤旱地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酸铝成倍增加,土壤酸化严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交换酸铝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