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河湖功能退化等问题相继出现。为提高河湖治理效率,我国政府创新提出河长制以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河长制的推行对促进河湖系统保护、改善整体水环境及保障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具有常重要意义。行政河长制自推行以来便伴随着关于其"人治化"的质疑,同时传统的行政河长制下河长所肩负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对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民间河长制的并行可减轻行政河长原有治理负担,同时借助其天然的亲民性,民间河长制的推行可有效促进河湖治理效果的提升。因此提倡,在全面推行行政河长制的同时,应配以由社会力量组成的民间河长制,并实现民间河长制的垂直化以与行政河长制双轨并行,二者相互补充,可实现河湖治理"1+12"的效果。通过论证推行双轨河长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界定行政河长与民间河长的责任分工、建立区域内部及跨区域的双重协商平台与内外部监督途径相结合的有效监督机制,构建双轨河长制以实现河湖有效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河长制是目前水环境治理的一种具有行政特性的创新型治理机制,为各地政府在水环境治理的问题上带来了新的希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水环境治理中,"河长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客观对待其作用效力,文章针对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效用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河长制自2007年开创以来已积累了10 a多的实践经验,并且逐渐成为我国河湖治理的有效抓手。但随着河长制在全国各地的推进与实施,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江苏省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河长制的省份,在探索河长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然而,深入分析江苏及我国其他地区河长制发展现状,我们能够发现在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权责、协同合作机制和治理信息层面仍存在着碎片化困境。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出发,提出应建立信任机制、健全整合机制、构建协调机制以及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河长制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江阴市在原河长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体系,运用科技与信息化、公众参与、奖励机制、专项治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工作,以期加快河长制工作现代化、智能化,有效助推江阴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水环境系统的复杂性,结合GRNN网络预测模型和马尔科夫理论,构建了改进GRNN-Markov水质预测模型,为模拟不确定性、复杂多变的河流水质变化趋势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方法】以汾河入黄口主要污染物CODcr为研究指标,采用3σ准则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预处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GRA)确定输入节点,解决GRNN网络对关键参数不能自动寻优的缺点,同时采用改进GRNN模型对水质数据进行模拟预测,针对水质预测数据的随机波动性,通过Markov模型修正误差残值,以达到更好的预测结果,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结果】改进GRNN-Markov水质预测模型,可以提高水质预测结果的精度,使相对误差从-38.27%~-15.71%提高到-25.77%~-5.25%,修正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结论】验证了组合模型在小样本水质预测中的可行性,为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梁梦冰 《南方农机》2023,(11):96-99
【目的】提升广西火龙果品牌,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改善。【方法】运用两微媒体、电商平台、口碑软件等,促进品牌的建立和宣传;提升火龙果产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制定与实施火龙果产业相关标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出了创新投入方式、增大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宣传等广西水果产业的发展措施。【结果】以火龙果的品牌发展建设推进广西水果产业链的发展,将广西水果品牌建设、水果产业发展推向更高水平,推动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在缺资料地区面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缺资料地区面源污染精确定量评估问题,以期为缺资料地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降雨和地形影响的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并通过借助ArcGIS和等标污染负荷法,选取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城镇地表径流、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6大污染源和TN、TP 2大污染物对渠县境内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估算。【结果】研究区主要污染为面源污染;其TN、TP输出负荷分别为503.84、53.85 t/a,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居民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来源占总污染的49.39%;涌兴镇、三汇镇为研究区重点治理乡镇。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验证结果显示TN、TP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87%和13.86%,模型结果验证良好。【结论】改进后的模型适用于缺资料地区面源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生物炭和氮肥互作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基于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仅施用生物炭、仅施用氮肥、同时施用生物炭和氮肥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与矿质态氮量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可提升非盐渍化和中度渍化土壤pH值,但对重度盐渍化土壤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氮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非盐渍化土壤和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挥发总量分别相比仅施氮处理降低了18.06%和50.88%,氨挥发速率分别降低了14.57%和43.68%。【结论】添加生物炭可显著降低非盐渍化土壤与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9.
李亚情 《南方农机》2023,(15):134-137
【目的】为了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治理难题,探索“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如何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学者们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看法与意见;然后依托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在本质上契合多中心治理理论内在逻辑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并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困境,如特殊群体的社会化困境、突发事件的应对困境等,探讨“五社联动”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可能性。【结果】“五社联动”治理模式权责分明,分工明确,能够起到对口解决社会事务的作用,拓宽人民参与社会事务治理与社会政策信息传达的渠道,使得农村基层治理更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结论】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推动“五社联动”发展,助力化解基层治理矛盾,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升基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化、合理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基于HSPF模型的东江流域降水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了解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迁移特征及规律,更好地促进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和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方法】采用HSPF模型模拟了东江流域BOD、TN和TP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2007—2009年各非点源污染负荷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间,水文过程月径流量和泥沙迁移过程年输沙量以及BOD、TN、TP污染负荷的率定误差Re均在15%以内,R2和Ens均在0.9左右;东江流域BOD、TN和TP非点源污染负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分别占全年的86.7%、79.3%和85.5%,其中6月达到最高值,而枯水期(10月—翌年3月)则产生量较少,仅占全年的13.3%、20.7%和14.5%,其中1月出现最低值。【结论】HSPF模型可较好地应用于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流域内的BOD、TN和TP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形成和分布受降雨影响较大,除TN外,BOD和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吴海俊 《南方农机》2023,(12):67-70
【目的】近年来,垫江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康养垫江·绿色田园”行动的重点来抓,把秸秆露天禁烧工作作为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来抓,强力推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使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方法】垫江县坚持“以用为治、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农村内生动力,突出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等三大技术重点,探索农户+企业、经纪人+企业、农机组织+企业、农户+经纪人+企业、大户带小户等模式,引导农户自觉开展秸秆利用。全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水稻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同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户、经纪人、企业三方经济利益联结,推动秸秆原料化运输、贮藏、销售等体系规模化、标准化运转。【结果】2017—2022年,垫江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78%增至90.27%;发展秸秆专业经纪人队伍达100人,直接还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4家,建成以秸秆为原料的有机肥厂2家,原料化利用企业达14家。【结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可有力促进生...  相似文献   

12.
河长制是现代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生态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文献分析和GIS空间可视化方法,对河长制推行的时空历程及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河长制推行从初创推广(2007-2009)、扩散显现前期(2009-2014)、扩散显现后期(2014-2016)和全面推行(2016-2017)等发展阶段,总体上表现为早期缓慢上升、之后快速上升到现今的稳定实施趋势;从空间延伸来看,体现为由华东、东北、西南地区逐渐向西北、青藏地区扩散,且跨区效应、邻近效应、轴向效应和集聚效应显著的特点。河长制的早期推行过程是地方政府的个别行为,但随着各级各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河长制推行的时空历程明显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河长实践-政策法规出台推广-河长实践全面推广的实践与制度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间的借鉴、协作以及中央-地方河长制垂直管理格局的形成,为中国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也为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法制化提供了治理实践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提高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方法】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分析了县域内河道现状和自身特点,归纳总结了目前在河道生态环境以及河道水利建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结果】平原县河道运行管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建筑物配套不完善,河道淤积严重,管理缺乏统一性、协调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要从提高水系规划设计起点、加强资金争取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加强河道运行管理、生态与水利工程治理相结合、促进“管养分离”常态化五方面加强河道治理建设。【结论】平原县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走出了一条“安全、资源、生态”的河道管理之路。本文为丰富城市中小型河流河道综合治理和日常管理技术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乌梁素海水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梁素海的水环境容量特征和探索水环境容量与入湖水质水量间的响应关系。【方法】采用零维模型分别计算并分析了乌梁素海冰封期与非冰封期的水环境容量,基于水文实际条件,分析入湖水量对出口断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冰封期湖泊的自净容量小于非冰封期时的自净容量,且冰封期的氮和有机物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远小于非冰封期。【结论】非冰封期引入的黄河水和农田退水会导致湖泊氮磷水环境容量下降。有机物污染物的水环境稀释容量会因为黄河引水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性是农村区域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方法】首先,从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出发,指出数字乡村可持续的重要性;其次,从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政策宣传方面深入领悟政策内涵,并针对区域特点完善人才引进策略、人才激励体系,建设专家合作共享平台,以发展农业领军人才;再次,从交叉融合机制、网络流量探索和新型产业试点进行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创新探索,促进数字乡村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完善验收机制,巩固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保障。【结果】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是形势所趋,应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政策领悟,针对区域特点发展领军人才,结合模式创新开发特色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五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尚不清晰,厘清这些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对科学合理选用治理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体系有参考意义。【方法】本文从定义及发展、准则、实施方法、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五种理论与方法。【结果】5种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运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干预等手段,使退化或者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它们在人为干预程度、适用范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等方面有差异。【结论】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同理论与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治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蒋雄强 《南方农机》2023,(15):155-158
【目的】为了提高多级离心水泵的运行效率,提升国内水泵的竞争力。【方法】笔者通过创新和优化设计方法,参考国内外优秀水泵设计,在验证叶轮叶片刃口设计及应用的可行性过程中,开发阶段采用水力性能模拟软件及先进的3D打印技术,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工业化阶段针对刃口叶片的冲压成型问题,采取优选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类比分析,运用工装定位的321法则解决双曲面叶片的激光焊接定位问题。【结果】水力模拟分析软件进行模拟水力测算,泵效率为82.4%;工业化改善刃口叶轮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泵效率为82.97%。通过单因素变量测试对比分析可知,刃口叶轮泵效率提升1.53%,符合泵效率提升1%~3%的预期值。【结论】通过本次多级离心泵叶轮叶片刃口的设计开发、工业化及测试结果,该结构可明显提高水泵的使用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婷  胡红  梁剑 《南方农机》2023,(15):192-194
【目的】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培养农机专业人才,提高农科人才质量。【方法】课题组结合西华大学“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开展,以“农业机械学”教学实践为载体,分析了该课程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建议。【结果与结论】讲授好“农业机械学”课程不能仅从传授理论知识出发,更要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完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杨梦勤  黎丹 《南方农机》2023,(13):189-191
【目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加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与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法】课题组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融合路径与融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法,基于企业精益管理的车间教学方式,构建“双融双创”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该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梓瑜  杨玉玲  鲍天源 《南方农机》2024,(2):107-110+126
【目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是推动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实现农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方法】课题组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中国农村信用体系的演进路径和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涉农金融机构主导和“政府+人民银行”主导三种模式。【结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共创建、树典型四条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四者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横向推动多方力量交融协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纵向为征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结论】农村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资金保障,但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工作还存在权责不清、信息共享、“数字鸿沟”等问题,应通过厘清职能边界、引入科技力量、链接治理机制、拓宽征信场景等方式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精准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