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特有珍稀花卉植物蝟实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石蜡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数量统计与分析的方法,研究蝟实大孢子发生及其雌配子体发育的特征;种子发育特点以及种子在果实中发育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其胚珠倒生,薄珠心,单珠被,大孢子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胚囊发育类型属于蓼型.婿实的胚胎学特征与忍冬科的胚胎学特征基本相同;在植株上种子胚的发育停留在鱼雷型胚时期,这属于种子的后熟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蝟实胚发育停留在鱼雷型胚时期,种子发育不完全及败育率非常高(61.86%)是影响蝟实繁育的主要内因,也是蝟实稀有及孤岛状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非萌发与萌发状态下两种嵩草种子解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来 《种子》2003,(2):48-50
本文对青藏高原嵩草属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高山嵩草(K.pygmaea)的种子进行了非萌发与萌发状态下电镜扫描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嵩草属植物非萌发状态果实具有保护组织机械性强、腔隙组织发达、胚深埋于胚乳之中立位于发芽口内侧等解剖学结构特征。萌发状态下两种高草均具有由头部的胚通过空腔处(发芽口)伸出完成发芽的特性,果实保护组织发达、完整,且未有腐烂现象。这些特征的出现是种子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造成种子发芽缓慢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菟丝子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对花木的生长危害极大。被害的花木呈现黄化、生长不良、叶片窄小而扭曲、不开花或花朵变小;且蔓延快,可造成大面积枯黄,严重影响花木的正常生长及观赏效果。菟丝子无根无叶,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藤茎呈丝状,黄色或紫色,花很小,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或混杂于寄主植物种子内,次年萌发,种胚一端形成丝状在空中旋转,碰到寄主就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盘侵入寄主组织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当与寄主建立关系后就与地下部分脱离。其断茎也能继续生长,进  相似文献   

4.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中国野生种数量稀少(11株),仅分布于海南的陵水大墩村和三亚铁炉港两地。前期研究表明红榄李种群存在严重的繁育障碍,无法实现自然更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若不及时加以人工辅育,红榄李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灭绝的真红树植物。为挽救红榄李种质资源,项目组通过人工辅助授粉实验、种子萌发实验以及幼苗养护技术的系统研究在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活率的基础上成功繁育了500株红榄李幼苗。将萌发的种子回播于红榄李原生地(三亚铁炉港)得到了红榄李幼树(株高2 m)。研究成果为红榄李后期的引种回归实验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徐晓琰 《分子植物育种》2023,(20):6912-6916
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生物多样性评估与旅游景区的关联,并分析旅游景区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旅游活动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产生一定影响。游客的涌入、人为干扰和生境改变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些植物物种的数量减少和分布范围收缩。此外,游客活动对植物的繁殖和传播也存在一定影响,如花粉传播和种子传播的干扰,可能影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为了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旅游景区管理者应加强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合理控制游客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避免对植物群落造成过度干扰。此外,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也是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可以减少对植物的损害和破坏。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茂  李鹤  申敬民  杨成华 《种子》2022,(3):92-98,封3
苍背木莲是贵州省特有植物,分布区域狭窄,对其研究极少.以从江县采集的果实、种子及其培育的苗木为研究对象,调查采种母树生境,测定果实种子性状,开展播种发芽试验,连续3年观测苗木每10天苗高、地径生长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对三年生实生苗出圃时测量其苗高、地径、根长等指标并进行质量分级.结果表明,苍背木莲零散分布在常...  相似文献   

7.
海南粗榧(Cephalataxus mannii Hook.f.),为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植物,主产海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因其材质优良和卓有特效的抗癌效果而屡遭砍伐及毁灭性利用,现已处于濒危灭绝边缘.近年来,系统研究了海南粗榧种群生物生态学特征等内容,探讨其致濒机理,以求达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是海南粗榧濒危的内因;而破坏性开发,生境破碎化,台风袭击,动物对果实种子的侵食等,只是其濒危的外因.因此对海南粗榧仅就地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不同繁殖方式复壮和迁地保护,以扩大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及利用资源量,提高其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珙桐的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珙桐种子休眠期长,繁殖率低,极大地限制了种子育苗的整齐率和成苗率。种壳障碍、胚形态发育不全和生理后熟以及种子中含有化学抑制剂等多种因素都可导致种子休眠。解除其休眠的方法主要有机械破损、化学试剂处理、人畜尿液浸泡及湿沙层积等,其中以长时间湿沙层积种子最好。根据其休眠的原因及机理,采取相应的解除休眠的有效措施,对珙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准噶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不同破碎化程度斑块(强、中、弱),并根据植株花序轴高度将其分为长度相等的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部位,研究不同斑块之间植株不同部位粗柄独尾草种子大小以及萌发特性.结果显示:1)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各部位的种翅宽没有显著变化,而种子千粒重及种子长和宽均呈减小趋势;2)种子数量在整个植株、植株上部和中部均随着生境破碎的增强显著降低,而植株下部的种子数量在各斑块之间差异不显著;3)生境破碎化弱的植株不同部位种子萌发率均最高,破碎化中的植株上部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破碎化强的,而在植株下部萌发率与之相反.生境破碎化对植物有较大影响,为适应变化生境破碎化和最大程度地繁衍后代,植株不同部位的种子特性会产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的种群现状及适宜生境类型,对浙江及福建笔筒树分布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笔筒树原生境保护及野外回归提供参考。广泛收集有关笔筒树调查研究资料、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走访和勘察,分析笔筒树分布区域的植被类型,评价笔筒树分布现状,总结笔筒树生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改变及人为活动破坏是野外笔筒树种群减少的重要原因,目前,多个笔筒树分布点种群呈衰退趋势。应通过增强原生境保护、种苗人工繁育、野外回归、开展濒危机制等相关研究,增加笔筒树种苗数量,构建笔筒树迁地保护种群来促进其野外种群及生境恢复,保护笔筒树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海南粗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粗榧(Cephalatazus mannii Hook.f.),为三尖杉科(Cephalotazn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s)植物,主产海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因其材质优良和卓有特效的抗癌效果而屡遭砍伐及毁灭性利用,现已处于濒危灭绝边缘。近年来,系统研究了海南粗榧种群生物生态学特征等内容,探讨其致濒机理,以求达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是海南粗榧濒危的内因;而破坏性开发,生境破碎化,台风袭击,动物对果实种子的侵食等,只是其濒危的外因。因此对海南粗榧仅就地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不同繁殖方式复壮和迁地保护,以扩大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及利用资源量,提高其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西部向海自然保护区沙丘榆林65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植物繁殖体(19种种子,46种果实)的重量,分析半干旱生境中不同类型植物繁殖对策的功能差异及其在植被更新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65种植物中繁殖体为种子的植物单粒重分为4个组别(<0.1、0.1~1、1~10、10~100 mg),繁殖体为果实的植物单粒重分为5个组别(<0.1、0.1~1、1~10、10~100、100~200 mg)。(2)植物繁殖体的单粒重差别极大,最轻的列当种子为0.0096 mg,最重的蒺藜果实为131.50 mg。(3)刺藜、剪股颖、小香蒲、野艾蒿、尖头叶藜、狗尾草、蒲公英、拂子茅、驴耳风毛菊、山苦菜等植物繁殖体重量轻,能够借助风力传播等外力作用在保护区广泛分布。(4)刺藜、列当、星星草、翻白委陵菜、尖头叶藜、麦瓶草、平车前、帚枝千屈菜、狗尾草、百里香、戟叶蓼、箭头唐松草、蓬子菜、狭叶泽芹的繁殖体不但重量轻(<1 mg)且形状呈近圆球形,推测其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半干旱沙区植物借助繁殖体形态形成特殊的繁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群生存的风险,对种群持续繁衍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3.
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探讨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为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滇重楼实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重量法、胚率测定、ELISA等方法对种子吸水特性、萌发抑制物及种胚休眠与发育的内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重楼种子休眠属于形态学-生理学休眠类型。滇重楼种胚发育不完全、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与休眠无关。内源激素ABA和GA3在滇重楼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BA是引起休眠的关键因素,ABA含量的降低是滇重楼种胚发育的始动因子,GA3有助于种子的生理后熟。萌发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抑制了种胚发育,而与生理学后熟过程无关。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生境中较长的低温时期可能是滇重楼种子具有较长时间休眠的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工种子,又称合成种子、超级种子,是指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或其类似物,经过有机化合物的包埋而形成的一种类似于天然植物种子结构的颗粒体。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体细胞胚(或其类似物)、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分别执行自然种子三部位的功能。用人工种子来代替自然种  相似文献   

15.
短梗五加种子萌发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葛超  宁伟  张立军  赵成昊 《种子》2007,26(11):6-9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种子透水性良好,休眠后萌发不受其影响。果肉、种皮和胚乳中均存在抑制物质,胚乳中提取物质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果肉其次,种皮最弱。果实成熟种子自然脱落时,种胚尚未发育完全,处于心形胚阶段。种子萌发需要先暖温层积以完成胚的分化与生长,然后转入低温完成生理后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生境现状,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珙桐群落特征和种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珙桐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组成以东亚分布最多,其次是北温带,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3)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珙桐群落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4)珙桐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实生苗少,主要以萌芽更新为主。中国珙桐群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及调控作用,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生长素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主要包括: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及生长;促进细胞分裂、伸展和分化进而促进植物茎的伸长;促进花芽萌发及影响花的形态建成和衰老;促进果实的发育和单性结实,影响果实增大和果实成熟;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种子胚的形成等。除此之外还对生长素运输的生理特点、运输机制和信号转导机制等进行了梳理,了解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顶端优势、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向性反应、形态建成等方面。同时还提出了生长素在网络信号调控和各器官量的分配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俞群  陈永聪 《种子科技》2019,(1):99-100,102
通过长期的野外考察,对江西省内的蛛网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记录,充分掌握了蛛网萼的生理特性、资源状况和地理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蛛网萼分布范围小、居群数量少、分布集中孤立,对各居群的生境条件、居群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详尽阐述。初步分析了蛛网萼濒危原因,认为其传粉昆虫少、种子萌发率低,同时蛛网萼对生境要求较高,从而制约了该物种的繁衍和居群的扩张。另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等外界因素也是其濒危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加强对其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的管理,才能对蛛网萼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及野生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其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利用2003、2016、2020年三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结合ArcGIS10.7软件对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地形因子、林分调查因子、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适宜生境分布。通过将保护区适宜生境分布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进行重叠分析,确定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点保护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地占地面积大,龄组多以幼龄为主,中郁闭度(0.4~0.6)范围植物多样性高,保护区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31种,其中包含5种国家Ⅱ级野生保护植物。保护区内有两处热点区域,一处是位于保护区西北部,重点分布于长寿村、荒庄、梁沟、朝阳沟内。另一处是保护区中部,位于脑沟、后渠、渠沟、七步沟、木作村交界地带。空间格局分析为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度及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保护区内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090-3095
为了筛选获得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以实现杜鹃兰种胚快速发育成熟,本试验以杜鹃兰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萘乙酸(NAA)、6-苄氨基嘌呤(6-BA)、激动素(KT)、玉米素(ZT)、吲哚丁酸(I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杜鹃兰种胚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六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鹃兰种胚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4-D抑制胚的发育;添加KT与ZT,40 d后种子才开始吸水膨胀,胚发育缓慢;NAA、IBA、6-BA均能加快胚的生长,单独添加时,NAA促进种胚发育效果最好,其中NAA与6-BA配合使用且NAA∶6-BA=1 mol/L∶1 mol/L时胚发育速度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配比组合,40 d种子萌发率达88.11%。本研究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杜鹃兰种胚发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杜鹃兰种胚发育研究领域空白,以期为构建杜鹃兰种苗快繁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