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教育.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教育问题探究,解决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为农村各项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白水县供电分公司把依法治企与以德兴企相结合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德治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两大重要手段,国家、社会、企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白水县供电分公司把依法治企与以德兴企相结合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3.
杨艳硕 《河北农机》2019,(6):107-108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柏拉图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但是二者的思想在国家起源、国家阶级、国家治理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特别体现在柏拉图主张人按照天性分为三种:智慧、勇敢、节制,并且由此对他们进行社会分工,各司其职,而亚里士多德则反对柏拉图的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反对阶级分立;以及“人治”与“法治”主张的相互对立。师承关系下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于西方近代社会政体的选择以及当今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理念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治理主体,形成多元合作共治互动的善治格局.明清时期的乡绅治理模式作为传统社会较为成功的一种自治模式,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对促进社会矛盾解决、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巩固统治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时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松弛、自治主体角色错位、自治人才缺乏,古代乡绅文化也开始断代与流失.鉴于此,应当从明清乡绅治理模式中找寻其经验,借鉴其长处,培养属于新时代的"新乡绅"来参与农村村务自治,创新农村基层自治模式,促进国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冠玉  王寿峰  罗洎 《南方农机》2023,(12):105-108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社会的重大转型,中国乡村已俨然成为一个现代因素与传统惯性并存的社会。乡村治理既受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规则等正式制度的强制要求,又受到宗族观念、人情伦理、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引导和利用好民间治理资源,是事关乡村治理成效的重要工作。课题组以自贡市建设镇为研究对象,总结该镇“院落自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启示,探索乡村治理的路径如下: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治思维;引导和利用好民间资源,延续“乡土基因”实现乡村善治;借鉴和吸收优秀治理经验,提升乡村整体治理效能。实践证明,正式制度并不能完全消弭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优化路径,解决治理中的问题,从而切实发挥多元化力量的功能,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苗宁平 《南方农机》2023,(16):95-98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落实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次研究分析了数字时代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理论,以价值为依托,阐述了数字时代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限制因素,提出了数字时代助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措施。结果表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需要将乡村治理需求理论、人才基础、治理观念改革、信息建设以及法治建设进行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了方向指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村民自治塑造了一种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不发展好农村的民主自治,就难以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但是,在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却面临着自治主体缺位、自治单元设置过大、财力支撑欠缺以及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困境。只有不断加强乡村自治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设置自治单元、夯实村民自治财力基础并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及制度保障等,才能真正实现自治有效,促进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在农机系统,“依法治机”已形成共识,但“以德治机”却是个新提法。“以德治机”是什么?文章从阐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以德治机”中“德”与“治”的内涵,最后演绎出“以德治机”理念,为农机监理理论的探讨开辟了一块新园地,也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农机系统,“依法治机”已形成共识,但“以德治机”却使人不理解。“以德治机”的内涵是什么?文章从阐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以德治机”中“德”与“治”的具体含义,最后演绎出“以德治机”理念,为农机监理理论开辟了一块处女地,也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黄圣岚  潘冬南 《南方农机》2023,(12):122-124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均有推动作用,并促使乡村朝着现代化治理方向发展。课题组选取东兴竹山村作为案例地,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乡村治理存在基础设施与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村民自治主体缺失、人才队伍建设落后、自治能力薄弱、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基于此,从治理主体、过程和特征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协调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村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乡村生活、生态环境治理等标准体系,推进生态农业转型发展,才能推动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谢安平 《南方农机》2023,(4):105-108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笔者在乡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思想观念、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方面探讨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寻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路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改革乡镇管理体制,理顺乡村权力配置关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村民主治理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落实上述乡村治理路径,有利于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乔舒雯  苏刘留  刘世杰 《南方农机》2023,(1):115-118+121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乡村作为基层治理的单位,需要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借鉴国内外治理理论指导基层治理实践,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规范化与多元化发展。本研究以协同理论为支撑,以亳州市利辛县永兴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探究新形势下“一核多元”理论在当地的发展与实践,研究的落脚点定在“一核多元”模式下,各个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作用与角色定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断推动多元主体的协调合作,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的良性发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思考,为当地的基层治理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刚性治理"的开展,也需要"柔性治理"的保障.乡村社会"柔性治理"具有现实必要性和价值合理性,其对于克服乡村社会"刚性治理"的弊端、彰显乡村社...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求,也为西南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上闯新路、开新局指明方向。改革创新,需立法先行。通过考察发现,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参与生态治理意愿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供给不足、司法保障机制运行不畅、执法监督质效较难保障等。因此,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应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社情乡情与资源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为引领,以人才振兴和科技振兴为支撑,通过健全乡村绿色生态立法体系、完善乡村绿色生态司法保障机制、强化乡村绿色生态执法监管职能等路径寻求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宜都市弭水桥村在探索乡村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围绕中心、与时俱进、紧抓重点,在"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建设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理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及村民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结合乡村治理资料,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概述了内江市乡村治理环境,并通过实证研究方式分析了乡村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内江市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为内江市乡村治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罗啸 《河北农机》2020,(2):96-97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的创新探索。然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依靠乡村治理发挥引领作用,必须激发农村各个要素和主体的活力,宗族制度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和关键团体势必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金明 《农业工程》2013,3(1):63-67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价值理念的选择,应当坚持善治基本理念,追求统筹发展理念下的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和参与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城乡统筹进程中乡镇、村集体、农户和企业在农村土地上的权利和利益是动态性的,这些权利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乡村治理密切关联,应当符合乡村善治的要求。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中心参与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构建自主性的民主自治机制、信任性的经营合作机制和充分性的纠纷协调机制。乡村治理应当以善治理念统帅,与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创新相协同,以土地有效利用与权利保护为基点,构建多中心参与的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实现社会治理的体系化与现代化,以及正确处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关系,需要明确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联性。从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联系与区别出发,分析法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内外关联,发现法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性,法治的体系性构建需要法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共同作用。尤其是法在自身正义理念基础之上的法与道德、宗教、习惯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构建我国的法治体系与解决我国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是呈体系性的,其是以善法为基石,整合其他规范后的社会治理的全面文明化和体系化,而这自然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规范性系统,唯此,才符合法治的根本精神与基本目标预设,更好地保障民众的自由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锡英 《南方农机》2023,(5):99-102
乡村善治是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理想追求,现行设计的乡村现代化善治路径是在村民公共参与的基础上建立的。构建乡村公共生活,培育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是诸多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基础。鉴于此,课题组通过对陆川客家乡村公共生活的观察与研究,发现陆川客家乡村公共生活发展不充分、村民缺乏公共精神、公共参与意识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以陆川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突破口建构乡村公共生活,因势利导将陆川客家宗祠文化的内聚性发展成公共意识,将客家精神的外向性发展成公共参与精神,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陆川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