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阐明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栽植在同质栽培园的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源多花黄精浆果、种子的纵径、横径、侧径等形态性状,以及单果重和种子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及其单果鲜重和种子千粒重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浆果形态性状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形态性状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浆果形态性状与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多花黄精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广义遗传力达到强度遗传范围,能比较稳定地遗传。可以考虑利用种子千粒重这一指标作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天山花楸不同种源种子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8个种源的天山花楸种子的4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山花楸平均种子长度为4.22 mm,平均种子宽度为1.86 mm,平均种子千粒重为4.64 g,平均种形指数为2.28。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楸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千粒重、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7%、7.75%、16.44%、4.65%。天山花楸种子4个表型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种子的发育受环境因子的调控,种子长度及千粒重均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经度的增大而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聚类分析将8个花楸种源划分为三大类,地理位置相近的种源基本聚在一起,自西向东亲缘关系逐渐变远。受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源种子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奇台种源种子表现最优,在种源选择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5.
对5个种源核桃楸种子性状及苗期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核桃楸果实及种子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以种仁和种子重量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高达25%以上,而果实及种子的横径与侧径、壳厚的变异较小;以双鸭山青山和方正星火的果实及种子三径较大,种子及仁重量大,出仁率高,壳厚薄。不同种源间苗高、地径和叶片生长均差异显著,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变异较大。种子重量与仁重、种子三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壳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种子性状与苗高、地径、叶面积等相关性不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个种源划分为3组,其中双鸭山青山和方正星火种源的种子三径大,种子及仁重量较大,苗高、地径及叶片生长较大。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对我国境内各地区采集的构树种子进行表型性性状观测,分析其地理变异,旨在揭示不同种源构树种子地理变异规律及其气候生态学基础,为构树种源类群划分和造林用种调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21个省(区)42个地点构树种子性状进行了观测,通过方差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其地理变异趋势。[结果]构树各种源间种子形态差异较大。种子长、厚、千粒重这3个性状差异由遗传控制较强,种子长、厚、千粒重的地理变异受采种点经度、纬度变异的双重控制,呈连续的渐变群地理变异模式。种子长、厚、千粒重均呈西南-东北梯度变异趋势,其中种子长、厚受经度的影响大于受纬度的影响,种子的长、厚、千粒重与采种点海拔均呈正相关,其中千粒重受海拔的影响最大。聚类分析结果可将42个构树种源划分为4类,其中类群Ⅰ由山东青岛种源单独组成,其特点是种子体积质量均为最大,种子外观呈细长型;类群Ⅱ由东北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相对较大,外观相对圆润;类群Ⅲ由中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相对适中,外观圆润;类群Ⅳ由南部、西南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较小,外观最为圆润饱满。聚类结果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不同种源辣木在北方种植的适应性,为辣木在北方优良种源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5个种源的辣木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人工霜箱控温等方法,对其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和抗寒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间的差异,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北方地区种植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5个种源的辣木在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各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种源中H种源的株高最低,为267. 57 cm,但其冠幅、地径和分枝数均最高,分别为137. 57 cm、5. 01 cm和50. 33;在产量性状中,不同种源的嫩叶、鲜叶和鲜茎枝产量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H K F S J,H F K S J,H F S K J。其中,H种源的嫩叶、鲜叶和鲜茎枝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 22,0. 93,1. 76 kg/m~2,产量最低的为J种源;不同种源辣木枝条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同种源辣木枝条的结冰点在-1. 60~-4. 37℃,过冷却点在-3. 42~-5. 63℃,其中H种源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为最低,其抗寒性最好。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H K S G J。因此,H种源可作为在北方地区培育和推广的潜在良种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不同红椿种源在武汉地区的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红椿种源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特性,筛选出湖北省较适宜的优良种源,对6个不同种源的红椿在武汉地区生长表现的苗期叶片性状及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性状进行了测试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径、株高,还是复叶长宽、小叶长宽和小叶数,不同种源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数据,在武汉地区表现较好的种源为江西武夷山种源和江西官山种源,其次是福建来舟种源。对各测试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大小与地径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和株高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9;同时,地理纬度除与小叶数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因子均呈不显著负相关,但地理经度除与小叶数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棕榈不同地理种源间种子的变异,对贵州省18个棕榈种源的种子形态指标、品质指标、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棕榈种子的长径、短径、长宽比、绝干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种子生活力、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18个棕榈地理种源种子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种源划分为4类.采用隶属函数法对18个地理种源种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种子综合质量排序为:毕节市七星关区>罗甸县>六盘水市钟山区>贞丰县>惠水县>铜仁市碧江区>贵阳市花溪区>松桃县>兴义市>遵义县>榕江县>长顺县>安龙县>道真县>福泉县>习水县>湄潭县>望谟县.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不同种源地白榆的组织培养与叶片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河北沧州市和内蒙赤峰市两种不同种源地的白榆茎段作为外殖体进行组织培养,在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对其进行增殖、叶片再生及生根培养,建立其组织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来自河北沧州市的白榆最适分化培养基是MS培养基+6-BA 0.10㎎/L+IBA0.005㎎/L,最适生根培养基是MS培养基+IBA0.01㎎/L,而来自内蒙赤峰市的白榆最适分化培养基是MS+6-BA 0.10㎎/L+IBA0.025㎎/L,最适生根培养基是MS培养基+IBA0.05㎎/L。两种白榆叶片再生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TDZ0.005㎎/L+IAA0.005㎎/L.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种子性状及芽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中进行8个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种子发芽特性的实验研究.进而从种源遗传特性上选出最佳马尾松种源.实验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轴长、子叶长、鲜重、干重差异均极显著(p<0.01),福建漳平的发芽率达88%,湖南汝城为86%,广西古蓬为81%.发芽势及其它指标表明,这3个地区的马尾松种子品质最佳.为今后马尾松育苗选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开展巨桉种质源引进,增加遗传多样性,对建立在滇中南地区11 个巨桉种源的173 家系开展生长性状的年度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性状在所有林龄内的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参试性状在区组间的F 值逐年减小,区组间16 月生、28 月生和41 月生时差异极显著,53 月生时差异不显著。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23%~46%之间,树高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19%~30%之间,单株材积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60%~75%之间,参试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略低于表型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龄间和各参试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林龄内性状间相关性在0.84~0.94 之间;随各林龄时间间隔增长,林龄间性状相关性有下降趋势。整个生长期内,来自昆士兰州Copperlode、昆士兰州Bambaroo 和四川乐山的种源长势良好,来自昆士兰州Ravenshoe、昆士兰州Tinaroo 和昆士兰州TullyGorge National Park的种源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17.
观察分析剑麻叶片纤维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及明确取样部位,为深入研究剑麻纤维细胞发育机制及形态提供基础性和实验性的参考。根据剑麻叶片及植株植物学特征确定取样部位,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2个生长时期成熟叶片的不同区域和3个成熟度叶近轴端纤维细胞形态结构的差异。由电镜图片可知,剑麻不同生长时期叶片的中部和近轴端纤维细胞紧密相连、大小不一,但叶片中部区域多为不含原生质体的细胞壁结构,而近轴端细胞中存在含有细胞器的原生质体。进一步观察了3个成熟度叶片近轴端的纤维细胞形态,发现叶片纤维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被液泡挤压到细胞边缘,叶绿体为最突出的细胞器。幼年叶和成熟叶中的叶绿体多呈梭形,外膜完整,可见较清晰的片层结构和垛叠区,稚嫩叶的细胞中叶绿体出现皱缩及片层结构排列较紊乱,线粒体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存在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增多和质壁分离的现象。综合分析图像信息推测,剑麻叶片纤维细胞生长发育活跃部位位于叶片近轴端,是观察剑麻纤维细胞结构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玉米籽粒成熟期间叶片形态衰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研究了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叶片衰老的形态变化.在灌浆期内,两个品种植株下部和顶部叶片的衰老进程明显快于中部叶片,并且平展型玉米的表现更为明显.两个品种穗位叶以上叶片的衰老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时,除了第17、18两叶以外,平展型玉米各叶位叶片的衰老比例均高于紧凑型玉米,致使其单株叶面积显著低于紧凑型玉米.籽粒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率显著高于前半阶段,平展型玉米在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度明显高于紧凑型玉米,这可能是引起两个品种单株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有效缓解灌浆后半阶段顶部叶片的衰老将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平展型玉米. 相似文献
19.
大豆叶片性状QTL的定位及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SSR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ographer Ver. 2.5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F2:14~F2:18)连续5年的大豆叶长、叶宽以及叶柄长数据进行QTL定位,检测到8个与叶长有关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2、05、11和18上;9个与叶宽有关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3、05、06、11、12和16上;8个与有关叶柄长的QTL,位于染色体Gm01、03、05、06、11、17和18上。2年以上均检测到的叶长QTL为qLL5a、qLL5b、qLL1a和qLL18;叶宽QTL为qLW5a、qLW11a、qLW11b和qLW12;叶柄长QTL为qLSL11b。另外,利用BioMercator2.1的映射功能将国内外常用的大豆图谱上的叶长、叶宽QTL通过公共标记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将搜集到的35个叶长QTL、37个叶宽QTL和本研究得到的QTL整合分析,最终得到5个大豆叶长的“通用”QTL,位于Gm09、18和19,其置信区间最小可达5.66 cM;4个大豆叶宽的“通用”QTL,位于Gm07、Gm18和Gm19,其置信区间最小可达5.67 cM,为今后对大豆叶片性状QTL精细定位, 提供了有利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