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藏的麦类作物主要是裸大麦(青稞)和小麦,分别占作物总播面积的50%和27%左右。由于西藏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故麦类作物害虫种类繁多,南北方种类均有,还有很大比重的高原特有种。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曾组织了多次的考察,西藏的广大植保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北部禾谷胞囊线虫的孵化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主要危害燕麦、小麦、大麦和黑麦等麦类作物的植物寄生线虫,世界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发生,但所造成的损失差别很大。在澳大利亚等国,此线虫可使小麦严重减产,但在有的国家或地区,其并未对作物造成明显危害。我国于1992年正式报道小麦上发生禾谷胞囊线虫,已知其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等地。  相似文献   

3.
苏北沿海麦类作物后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沈金凤(江苏省大丰市种子公司224100)沈书龙姜春义沈田辉王晓玲金中时张吉林(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江苏大丰市麦类作物常年植面积63万亩左右,其中小麦33万亩。据统计,每年后期因病虫危害损失仅小麦达500~600万斤...  相似文献   

4.
姚建民 《植物保护》1992,18(5):31-32
全蚀病是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e.)Arx et Olivier)引起的根部土传病害,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牧草,但主要危害麦类作物,特别是小麦。Smith(1884)首先在英国报道了小麦全蚀病。本世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产麦国家均造成严重危害。我国自1963年以来,山东、宁夏、内蒙、甘肃等20个省市均有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报道,其中山东、甘肃受害尤重。玉米是禾顶囊壳菌的转株寄主,这是早有记载的,人工接种可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多年来仍将玉米做为小麦的轮作作物,以控制小麦全蚀病。1986年,辽宁省首先发现禾顶囊壳菌严  相似文献   

5.
玉米全蚀病发现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蚀病是一种危险性病害,寄生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但主要为害麦类作物,特别是小麦。1983年,铁岭县发现个别地块玉米提早枯死,秋后刨根调查,根茬变色。1984—85年这种现象又有所扩大,为害加重。1985年铁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7亩试验地,严重早衰枯死,秋后调查500株,大部分根茬变色,其中根基变黑、须根腐烂占3—5%。铁岭县红旗等5个乡(面积达670  相似文献   

6.
中国麦类蚜虫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麦田中的一大类重要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不仅通过大量取食植株汁液造成麦类植林生长迟缓,而且传播多种病毒,时常造成麦类作物的大量减产。近年来,由于大气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气温升高、干旱频繁等气候因子的影响,使麦蚜发生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同时种类组成也有了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使麦类蚜虫的普查和测报工作更加准确无误,本文给出了目前已知的我国麦类蚜虫的种类系统检索。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稻全蚀病的发现与鉴定全蚀病是难以根除的广寄主土传根病,可侵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牧草,主要为害麦类作物,其中小麦全蚀病是很多国家的重要病害。我国小麦全蚀病罹病菌多数地方为禾顶囊壳属小麦变种(G.g.t.),仅湖北分离出水稻变种(G.g.g.)。1...  相似文献   

8.
指疫霉属真菌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e)Ito et Tanaka,寄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属霜霉目霜霉科,通称霜霉病。 1975年以来,崇庆、邛崃、温江等县的小麦、玉米上发生了这一病害,重病田病株  相似文献   

9.
豫北延津县蜗牛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津县地处豫北平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本县夏季作物以小麦为主,秋季作物主要有玉米、花生、棉花、大豆、蔬菜等.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5月,宁波局对一批来自乌克兰的玉米进行抽样与检疫,发现该批玉米中部分玉米粒具有红色线状斑点,经分子生物学与血清学方法检测,证实携带小麦线条花叶病毒,这是全国首次从进境乌克兰玉米中截获小麦线条花叶病毒。此病毒属于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粮食产量影响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旦传入我国,可对我国的农业与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是一种重要的麦类作物病毒,在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1.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2套小麦鉴别寄主对我国代表性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类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黄河流域也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向北扩展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3.
麦类(小麦、大麦、燕麦)是甘肃河西走廊主要的栽培作物,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的60%左右,1959年《甘肃省农作物病虫杂草调查汇编》曾记载麦类病害11种,1983年甘农大魏勇良报道22种,我们通过5年调查,又发现以下省内未正式报道过的真菌病害: 一、小麦假黑斑病 (一)症状:感病麦粒轻微变色,胚部呈褐色,有的种胚末端皱缩,容易与小麦黑胚病(Drechslera sorokiniana)混淆。病种子播种后一般能发芽出苗,但幼苗细弱,长势缓慢。  相似文献   

14.
西藏多数农区的气候凉爽、干燥,土壤温湿度也较低,导致了麦类病害以种传病害和喜低温的条锈病等为主。西藏各主要农区年月均温和降雨量均较低,尤其是作物生长初期的降雨量少,例如:拉萨以西地区降雨量多集中在7、8、9月,此时正是青稞、小麦生长后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地区是我国北方粮棉高产区之一,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复种面积较大,为防治危害作物的棉铃虫.麦蚜、粘虫、麦类病毒的传毒昆虫、玉米螟、地下害虫等,历年来主要依靠有机氯农药进行防治。有机氯农药每年销售量在两万吨左右,从74年到80年平均占农药总销售量的59.26%,最高年份竟达74.45%,为此,1980年对代表石家庄地区的晋县、正定县和行唐县的小麦、农田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六六六、DDT 残留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6.
正襄阳市地处鄂西北,是湖北小麦的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33万hm~2以上。自2003年以来,襄阳小麦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小麦不仅是襄阳的优势作物,更是襄阳的农业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有"湖北小麦看襄阳"之说。聚焦小麦供给侧进行发力,符合襄阳农业生产实际,有利于破解主要矛盾,培育发展新动能。1存在的主要问题1.1产量不稳、小麦总产有下降风险随着粮经饲统筹发展、三权分置等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内杀菌剂含量对条锈病组分的定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来源于澳大利亚的25份麦类作物抗笥材料及中国8个省市的22个小麦品种对禾谷胞囊线虫太谷群体的抗病性测定表明,6个由硬粒小麦的品种“Langdon”与节节麦的抗性材料为亲本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均表现高抗;一些含有抗病基因Ccn-1的品种,如Festiguay和Aus10894等表现感病;其它来源于澳大利亚的6份燕麦及5份大麦材料也均高抗。  相似文献   

18.
寄生麦类作物的胞囊线虫种类、分布及其鉴定特征郑经武,林茂松,方中达(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很多属的植物寄生线虫可在麦类作物上寄生及危害,影响麦类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其中以胞囊线虫属HeteroderaSchmidt,1871的胞囊线虫发生最普...  相似文献   

19.
朱冉  方一平 《干旱区研究》2019,36(1):237-243
干旱是柯西河流域中山区发生最为频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利用气象、农业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8-2015年研究区的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单产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作物缺水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就作物缺水程度来看,南部干旱灾害最为严重,中部其次,北部最轻;(2)干旱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当0.60≤CWSI(作物缺水指数)<0.63时,小麦单产增长率受到干旱的影响;当0.63≤CWSI<0.64时,马铃薯和小麦受到干旱影响;当0.64≤CWSI<0.65时,大麦、马铃薯和小麦受到干旱影响;当0.65≤CWSI<0.66时,玉米、大麦、马铃薯和小麦受到干旱影响;当CWSI≥0.66时,玉米、大麦、马铃薯、小麦和水稻等5种作物均受到干旱影响;(3)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作物受干旱影响的临界值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为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可为害多种农作物。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以及扩散为害有着不同影响。本研究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以小麦、大麦和燕麦3种麦类作物作为寄主植物,在室内(24±1)℃,RH (70±5)%和L//D=14 h//10 h光周期条件下,比较了3种麦类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这3种麦类作物上均可顺利完成生活史。取食3种麦类作物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和蛹期差异不显著。其中取食燕麦的草地贪夜蛾的成虫前期存活率最高,为0.82,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0.67和大麦的0.67。此外取食燕麦的雌虫比例和雌虫产卵天数显著高于取食小麦和大麦的,取食燕麦的雌成虫个体繁殖力为(1 032.6±22.1)粒,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912.2±27.6)粒和取食大麦的(814.0±22.9)粒。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燕麦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0.154 1 d~(-1))、净增殖率(R_0=453.98)与周限增长率(λ=1.166 6 d~(-1))均显著高于取食大麦者,但与取食小麦者差异不显著;取食大麦与取食小麦者亦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草地贪夜蛾在这3种麦类作物上都有相当高的适生性,其中燕麦是草地贪夜蛾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是小麦,再次为大麦。本研究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不同麦类作物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