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中K+、Mg2+含量在红松人工林中最高,年均含量分别为6.803,1.352mg/L;Ca2+、Na+、Cl-含量在枫桦红松林中最高,分别为12.200,2.513,3.436mg/L;Fe、Mn、SO24-、NH4+含量在椴树红松林中最高,分别为0.036,0.011,3.598,0.483mg/L。树干茎流中K+、Na+、Mn、SO24-、Cl-和NH4+平均含量在枫桦红松林最高,分别达9.138,6.180,0.338,9.861,7.209,2.181mg/L;Ca2+、Mg2+、Fe含量在椴树红松林中最高,年均含量分别为17.860,3.320,0.131mg/L。各红松林型穿透雨中K+、SO24-、Cl-含量在秋季达最高值,Na+、Ca2+、NH4+含量在春季达最高值,Mn、Mg2+、NH4+含量在夏季达最低值。树干茎流中K+、Na+、Mg2+、Mn、SO24-、Cl-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春季含量高、夏秋季含量低的趋势,其中Na+、Mg2+、Mn、SO24-夏季含量与秋季含量差异较小(P>0.05)。不同元素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三者间关系不同。Mg2+、Fe、Mn、SO24-含量呈现树干茎流>穿透雨>大气降雨的趋势。各林冠对Ca2+春季产生淋溶作用,夏季产生吸附作用,秋季枫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表现为吸附作用,云冷杉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为淋溶作用。各林型穿透雨中NH4+含量均低于大气降雨,树干茎流中NH4+含量均高于大气降雨,其中3种原始红松林树干茎流中NH4+含量明显高于红松人工林。春季除椴树红松林外,其他林型对Na+产生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浓度分别为22.000,1.045,0.684,0.456,1.256,7.908,0.113,0.419,2.329mg/L。(2)林冠受损之后,与对照林地相比,穿透雨中绝大多数的离子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冠层化学淋溶作用显著减弱;受损林分穿透雨的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的含量分别是未受损穿透雨各离子含量的0.947,2.587,1.022,1.388,0.501,0.925,0.796,0.528,0.754倍;受损林分穿透雨中各离子浓度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NO-3Cl-SO2-4Ca2+Na+Mg2+NH+4,而对照林地为K+SO2-4Na+Ca2+Mg2+Cl-NH+4NO-3。表明林冠受损之后,穿透雨中除K+之外,其余离子增幅顺序均有所变化。(3)林冠受损后,树干流中各阳离子浓度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说明林冠受损增强了雨水对树干的冲刷和阳离子淋洗能力,有利于林木对此类养分的吸收;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受损林分树干流中各离子浓度的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Ca2+Na+SO2-4Mg2+NH+4NO-3Cl-。(4)从养分的冠层淋溶系数来看,无论是受损林分还是未受损林分,K+、Mg2+是最易淋溶的离子,而NO-3在未受损林分中出现负淋溶,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论;而林冠受损对及其冠层淋溶的长期影响尚需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燕麦在运东滨海盐碱地区秸秆盐分积累特点以及改良盐碱地的潜力,选用"坝莜1号"、"白燕2号"和"花早2号"燕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品种和土壤含盐量作为因素,进行了2组田间试验,测得燕麦的生物量、秸秆离子浓度和积累量及秸秆与土壤离子浓度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坝莜1号"燕麦开花-灌浆至成熟期整株生物量从2.9 t·hm-2增加至3.8 t·hm-2,延迟20 d收获则减少至2.5 t·hm-2。"白燕2号"在低土壤盐分浓度(1.0 g·kg-1左右)下的生物量(3.1 t·hm-2)显著大于中浓度(2.0 g·kg-1左右,1.7 t·hm-2)和高浓度(3.0 g·kg-1左右,0.4 t·hm-2)下的生物量。中等土壤盐分浓度下"坝莜1号"的生物量(3.8 t·hm-2)显著高于"白燕2号"(3.1t·hm-2)和"花早2号"(2.2 t·hm-2)。"坝莜1号"秸秆中Na+、K+浓度从开花到成熟均显著增加,而Mg2+、Ca2+和Cl-则显著降低。延迟20 d收获,除Ca2+外,其他离子浓度均显著降低。随着土壤盐分的升高,"白燕2号"秸秆Na+、Mg2+、Ca2+和Cl-浓度显著升高,而K+显著下降。3个品种的Na+、K+和Mg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Cl-和Ca2+浓度无显著差异。燕麦秸秆中Cl-浓度最高,K+和Na+基本相当,均高于Mg2+和Ca2+。"坝莜1号"秸秆中Na+、K+、Mg2+、Cl-积累量成熟期最高,延迟收获20 d后积累量均显著降低。"白燕2号"秸秆Na+、K+、Mg2+、Ca2+、Cl-积累量随土壤盐分升高显著下降。除Ca2+外,Na+、K+、Mg2+、Cl-积累量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坝莜1号"秸秆与土壤离子浓度比值中,Na++K+最大(46~63),其次是Cl-(30~46)、Mg2+(24~30)和Ca2+(3~15);延迟收获后Na++K+和Cl-秸秆与土壤浓度比值显著下降,Mg2+比值无显著变化,Ca2+比值显著升高。随着土壤盐分升高"白燕2号"秸秆与土壤Na++K+和Cl-浓度比值显著下降,Ca2+无显著变化。秸秆与土壤离子浓度比值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燕麦理论上具有改良盐碱地的潜力,但收获时间和土壤盐分均会显著地影响燕麦生物量、离子浓度和积累量,从而影响燕麦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厚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5~4.5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大致为树叶>于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然后是K和Mg,P最低;厚莫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为145.00~611.70 kg/hm2,随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器官微量元素贮存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1.5年生时营养元素贮量主要集中在树叶和树枝,2.5~4.5年生时营养元素贮量则主要集中在树干和树根;林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96.66~135.93 kg/(hm2·a),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以树干最高,树皮最低,年吸收量为116.50~258.10 kg/(hm2·a),年归还量分剐为19.83,117.21,114.83,122.17 kg/(hm2·a),利用系数分别为0.80,0.78,0.55和0.42,循环系数分别为0.17,0.49,0.48和0.47,周转期分别为7.34,2.64,3.73,5.01年.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盐渍化地区果园土壤盐分离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全恩  王益权  郭天文  刘军  南丽丽 《土壤》2009,41(4):664-669
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500个土样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阴离子主要是HCO3-、SO42-,阳离子主要是Na+.CO32- 与HCO3-、Mg2+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HCO3- 与Cl-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Mg2+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l- 与SO42-、Ca2+、Mg2+、Na+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Ca2+、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SO42- 与Ca2+、Mg2+、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a2+ 与K+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Na+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Mg2+ 与K+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K+ 与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盐分离子的聚类分析发现,Cl-、Mg2+、CO32-、Ca2+、K+ 和HCO3- 在该区土壤中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运移特征.对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偏相关分析能进一步消除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刻化多元变量其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江苏沿海百年尺度滩涂围垦区土壤含盐量、Cl-、SO42-、HCO3-、Na+、K+、Ca2+、Mg2+等盐基离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了数量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丰典型滩涂5个不同时段围垦区表层土壤含盐量、Cl-、SO42-、HCO3-、Na+、K+、Ca2+、Mg2+等盐基离子的含量变化、相关关系、盐渍化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脱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土壤含盐量及盐基离子含量逐渐降低,围垦到60 a左右土壤含量平均值低于1g/kg,基本完成脱盐过程,并且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转变成以硫酸盐型为主;随着脱盐过程进行,盐基离子之间相关关系和组合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初期以Cl-、Na+作为主控因子,到围垦后期以SO42-、Ca2+为主控因子;土壤有机质和粉砂粒的增加加速了土壤脱盐进程;盐基离子变化是围垦过程中土壤酸碱度变化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连续施用鸡粪与鸽粪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连续施用鸡、鸽粪对菜心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季施用3茬鸡、鸽粪后,各处理土壤水溶盐浓度明显提高,土壤从轻盐化变为中盐化,K 、Na 、Ca2 、Mg2 、SO42-和Cl-均在土壤明显累积,且K 、Na 、SO42-和Cl-浓度增量随鸡、鸽粪用量提高而明显或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pH下降0.04~0.19。施用6茬鸡、鸽粪后,由于后3茬经历强降雨,各处理水溶盐和Ca2 浓度比试验前明显下降,但施用鸡、鸽粪处理K 、Na 、Mg2 、SO42-和Cl-浓度仍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各处理土壤pH提高0.04~0.31。在华南多雨地区,连续施用集约化养殖禽粪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危险仍然存在,建议在蔬菜生产上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或连续施用含盐量较高的禽粪肥。  相似文献   

8.
脱硫石膏与灌溉耦合对滨海盐碱土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硫石膏(CaSO4.2H2O)是火力发电厂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的副产物。对盐碱地施用脱硫石膏可以通过Ca2+置换盐土中的Na+,达到脱盐目的。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天津滨海盐土施用脱硫石膏并配合灌溉淋洗改良盐碱土的效果。结果表明:对于表层土壤(0-10cm),施用脱硫石膏对Ca2+、Mg2+、K+、Na+、Cl-、SO24-离子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10cm以下土壤,脱硫石膏的脱盐能力与施用量呈正相关。脱硫石膏与灌溉耦合时,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 000kg/hm2以上时改良效果较好。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不但降低了土壤Na+含量与土壤pH值,对灌溉量的需求也有所降低。灌溉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时脱硫石膏对土壤Ca2+、Mg2+与K+的降低作用与CK相比差异最显著。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全盐量,但随灌溉量增加这种影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几种一年生盐生植物的吸盐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土壤盐渍化在新疆发生面积多,分布广,利用盐生植物对盐分的超富集能力,选育生物量大且体内盐分浓度高的品种,可有效改良盐碱地。本试验比较了几种主要盐生植物的吸收离子类型和盐分积累量,为科学合理利用盐生植物进行盐碱地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一年生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和野榆钱菠菜(Atripex aucheri Moq.)为材料进行人工种植,试验地土壤为壤土和砂壤土,耕层土壤盐分均值为10.23 g/kg,p H为8.36,属于中度盐化土壤。采用完全随机排列设计,在生育早期、中期和末期采样测定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和K+、Na+、Ca2+、Mg2+、Cl-、SO2-4浓度。【结果】生育末期四种盐生植物地上生物量均占整株生物量的89%以上,高碱蓬(23302 kg/hm2)蓬野榆钱菠菜(20379 kg/hm2)盐地碱蓬(18670 kg/hm2)盐角草(9096 kg/hm2)。盐分总浓度盐角草(215 g/kg)盐地碱蓬(152 g/kg)高碱蓬(137 g/kg)野榆钱菠菜(103 g/kg)。不同植物离子含量不同,K+浓度以高碱蓬中最高,Na+、Cl-、SO2-4在盐角草中最高,Ca2+、Mg2+浓度在盐地碱蓬中最高;4种盐生植物对Na+、Cl-、SO2-4的吸收能力极强,按阴离子类型划分盐角草属于SO2-4-Cl-型盐生植物,盐地碱蓬、高碱蓬、野榆钱菠菜属于Cl--SO2-4型盐生植物;盐分积累量为高碱蓬(3499 kg/hm2)盐地碱蓬(3061 kg/hm2)蓬野榆钱菠菜(2180 kg/hm2)盐角草(2080 kg/hm2)。【结论】盐生植物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主要以生育末期刈割时单位面积从土壤中吸收的盐分总量来衡量,这取决于此时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植株体内盐分浓度的大小。植物会根据其生长需求选择吸收土壤中矿物质元素,盐角草对的Na+、Cl-的吸收能力强于盐地碱蓬、高碱蓬和野榆钱菠菜,尤其对Cl-表现出极强的选择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宁夏引黄灌区盐化土壤盐分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宁夏典型盐化土壤,研究了土壤盐分、pH和碱化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离子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的盐分离子有SO42-、Cl-、Na+、Ca2+,0~ 40 cm土层试区土壤类型属氯化物-硫酸盐类型;40~100 cm土层,属硫酸盐-氯化物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与SO42-含量相关性最大,其次是Mg2,40 ~ 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与Cl-和Na+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SO42-,各土层Cl-与Na+均呈相关系数大于0.97的极显著正相关,SO42-在0~40 cm土层与Ca2+的相关性最大,40~ 60 cm土层与Cl-的相关性最大,60 ~ 100 cm土层与Na+的相关性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42-、Mg2+、Cl-、Na+、Ca2可作为试验区土壤盐化状况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白云星  周运超  周鑫伟  张春来 《土壤》2020,52(2):414-420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 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的区别。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共有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3大土类,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 250 m以上的区域,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分布相应增多,水稻土和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 350 m以下的区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峰丛洼地及中、西部山峦上,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洼地及中部河流西侧,黄壤分布无明显规律;不同土类剖面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石灰土平均土壤厚度(49.68 cm)低于水稻土(84.33 cm)和黄壤(85.54 cm),但石灰土平均石砾含量(7.94 g/kg)却远高于水稻土(4.28 g/kg)和黄壤(4.54 g/kg);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的土壤厚度与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坡度分别为18.92°、1.52°和3.23°。根据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土壤应是喀斯特岩石发育形成的石灰土,而不应理解为分布在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但大量文献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环境特征与石漠化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石漠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危害,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覆盖以及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贵州喀斯特自然环境特征,另外又从人口、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描述了社会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得出结论:贵州喀斯特自然环境从各自侧面奠定了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基础,在其上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最后又探讨了石漠化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西南喀斯特坡地近地表岩溶管道的调查统计,建立喀斯特区地表—地下二元空间水土过程试验微区,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下(52,133 mm/h)岩溶管道孔径大小(1,2,5 cm)对水土地下漏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岩溶管道孔径的增大显著增大了地下径流系数和径流强度,但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中...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地区大面积分布质地较为纯净的碳酸盐岩,致使本地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岩溶地貌千姿百态,极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结合峨眉山岩溶发育的特点对此地区岩溶开发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西南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中国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成土物质先天不足,沿用1997年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显然与岩溶区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在分析影响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因素的基础上,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数据和图层,估算了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速率,并将成土速率作为土壤允许流失量,重新厘定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的分级标准,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分别为<30、30~100、100~200、200~500、500~1 000、≥1 000 t/(km2.a)。同时根据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基本特点,对该地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4点建议:抓住水土流失过程关键环节重点防治;不同岩溶石漠化区采取不同水土保持对策;积极推进生物篱技术;加强岩溶区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走马岭隧道通过方斗山背斜可溶岩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在分析隧址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隧址区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和特征,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及化学特征,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同位素法监测岩溶槽谷区山坡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兴萍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128-136
该文利用137Cs、土壤营养元素结合表聚系数分析岩溶地区山坡水土流失,为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岩溶地区随着山坡坡位的降低营养元素含量没有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在0~10 cm土层(表聚系数>0.25)和0~20 cm土层(表聚系数>0.5)表聚现象明显。在岩溶地区,计算土壤流失量,需要用岩石裸露率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2个指标。对137Cs计算土壤侵蚀量的公式进行修正。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特征,为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石漠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是一类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是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NDVI是流域赋水状况及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喀斯特水资源监测是研究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贵州省内选择20个流域作为研究样区,根据Landsat TM的植被光谱特征,利用遥感技术,提取LNDVI和ρNDVI;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监测模型。通过分析得出:①植被覆盖率是喀斯特流域赋水的重要指标;②利用地物表观反射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ρNDVI)对喀斯特流域水资源进行监测,效果更好、精度更高;③建立了喀斯特水资源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土壤渗滤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喀斯特小流域9个样地的土壤渗滤水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退化程度的加剧,黑色石灰土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HCO3-,Ca2+,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黄壤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Mg2+离子浓度均呈升高趋势。初步认为,植被和土壤的双重退化是控制石漠化发育过程中渗滤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原因,当植被系统的退化先于土壤系统时,水—土反应强度的影响更大,渗滤水化学组成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减少;当土壤系统的退化先于植被系统时,水—土反应时间的影响更大,渗滤水的化学组成则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