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作草莓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再植病害是制约草莓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土传根病加重是草莓再植病害的主要表现。通过日光温室试验研究了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和根表微生物总量动态、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处理根际土壤和根表真菌总量高于正茬处理。细菌、放线菌总量则低于正茬处理。生育期结束时,正茬处理根际土壤和根表的细菌与真菌总量比下降了57 3%和47 5%,连作处理则分别下降了93 2%和63 1%;连作处理根表和根际土壤放线菌与真菌总量比增高了42 6%和1 26倍,正茬则增高了8 25倍和4 75倍。  相似文献   

2.
放线菌制剂对大棚黄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山县塑料大棚黄瓜连作10 a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放线菌制剂对大棚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结果期外,与不施放线菌处理相比,穴施2 g放线菌制剂时,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纤维素厌氧分解菌数量显著升高,土壤真菌数量则呈下降趋势,在拉秧期降低了48.86%;穴施4 g放线菌制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升高。说明放线菌制剂对大棚黄瓜连作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制定加工番茄合理轮作模式,克服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开花期钻取不同连作年限加工番茄根际土壤,用平板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法对各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结果]在加工番茄根际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重最大,为97.6;,放线菌次之为2.3;,真菌最少,仅占0.4;;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但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有所增加.连作对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为:随连作年限的延长,硝化细菌、好氧性自身固氮菌、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递减趋势,而反硫化细菌在连作3年时有所增加,且在数量上表现为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固氮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结论]连作后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导致地力衰竭;各有益细菌生理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有害细菌生理群数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中养分转化;在加工番茄土壤中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为优势菌,纤维素分解菌在土壤中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4.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初报PrimaryStudyonDynamicsofSoilMicroorganismsUnderSoybeanContinuousCropping关于大豆连作减产的障碍机制,不少学者从土壤营养元素的降低、孢囊线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怀地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传统平板培养方法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法对地黄的连作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黄连作引起土壤根际、根外细菌数量减少;根际放线菌数量增加,根外数量变化不大;真菌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变化.DGGE分析表明,头茬和重茬地黄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减幅较大,有些条带消失,说明种群数量减少;放线菌种群没有大的变化,数量有所上升;真菌数量有所增加,种群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条带的缺失和增加.地黄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细菌数量减少,木霉和黄曲霉数量增加,土壤生态系统已开始失调,这可能是地黄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花生连作对土壤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盆栽,对花生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及花生根际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培养计数,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及根际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显著减少,根际土壤中的芽孢细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连作与轮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作障碍与轮作效应是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人曾就土壤物理、化学以及植物毒素等进行过探讨,研究了连作与轮作土壤之间的微生物数量上的差异。作者曾报道了大豆等4种作物的连作障碍现象,并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在连作障碍中的作用以及主要类群的动态变化,对3种连作作物根区土壤链霉菌进行了电镜观察。关于连作与轮作土壤以及根面真菌区系的研究,成田、铃木等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对连作西瓜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产生西瓜连作障碍土壤上增施有机肥,促进了连作西瓜生长,显著提高了西瓜根系活性,西瓜总根长、根表面积增大,改善了连作西瓜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区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显著。4种有机肥料相比,3号、4号肥料优于1号、2号肥料。  相似文献   

9.
冀西北区日光温室的越冬草莓不仅产量高且品质佳,但由于多年连作,加之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致使土壤板结、盐渍化,且生物菌群改变,土传病害严重,草莓种植效益极其不稳定。本试验从土壤微生态角度出发,利用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为广大农户科学合理施用生物菌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发生西瓜连作障碍的土壤上,将香葱、芹菜、大蒜三种作物分别与西瓜套作,对西瓜生长状况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套作处理均促进了西瓜生长,其株高增长明显,分别为对照的1.82、1.24和1.68倍,套作香葱对提高西瓜根系参数效果最好,根系活力为对照的2.67倍。套作香葱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比套作前增加了154.83%,套作芹菜使放线菌数量增加48.00%,套作大蒜土壤真菌数量减少了75.01%,套作香葱土壤微生物总量比对照提高了1.80倍。套作香葱可有效提高连作西瓜株高、叶绿素含量及根系参数,能显著改善西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区系,从而缓解西瓜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1.
3株放线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对PPO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琼脂块法、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生物试验及PPO活性测定法研究供试放线菌对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诱导抗性。结果表明:①供试放线菌对5种草莓土传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11对5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ct12对尖孢镰刀菌外的4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Act1对尖孢镰刀菌和草莓疫霉有拮抗作用。②生防菌剂接种促生作用明显,对根系生长的刺激效应尤为显著。在拌土接种育苗处理中,草莓根系及茎叶重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2.4%~265.6%和53.6%~64.4%。③生防菌接种后可提高草莓新叶和根系PPO活性,产生诱导抗性;根系PPO活性增幅大于叶片。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处理中,草莓新叶PPO活性较对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5.9%和16.9%;草莓粗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21.4%和35.0%,细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31.3%和26.3%。由此得出结论:供试生防菌在皿内能抑制草莓常见土传病病原菌生长;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条件下均能显著促进草莓根系发育及茎叶生长,并使草莓产生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对辣椒疫病具有实际防效的生防放线菌菌株,在盆栽条件下检验了108株辣椒疫霉拮抗放线菌对辣椒疫病的防病和促生作用,并对拮抗菌接种后土壤和辣椒根系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无菌土纸钵初筛和未灭菌自然土盆栽复筛试验,从108株辣椒疫霉拮抗放线菌中筛选出2株防效最佳的拮抗放线菌0108和0110。在盆栽条件下,接种0108和0110拮抗放线菌14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75%和81%,21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65%和56%,且2株拮抗放线菌都能通过影响辣椒根系微生物数量控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繁殖,降低辣椒疫霉对根系的侵染,并对辣椒根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秸秆中植病生防菌埋入后,有效地解决了连作草莓由于土传病害而导致死苗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草莓的生长.在初果期时,株高增加了12.5%,单株平均叶面积增加了 22.0%,单株平均叶片数增加71.78%,每花茎平均果数增加47.4%,平均单果重增加39.2%,死苗率降低77.83%,产量提高了126.4%.  相似文献   

14.
以连作草莓大田为试验对象,设置玉米套作棚与对照棚2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成熟期和秸秆腐熟期调查两棚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区系状况。结果表明: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后的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9.64%,碱解氮含量提高11.68%,有效铁含量提高56.49%~78.74%,有效钙含量提高7.16%,过剩的有效镁含量降低9.20%~17.65%;套作棚的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值均比对照棚提升了22.24%和20.62%,土壤微生物结构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后的放线菌数量是对照的2.64倍,增强了抵御病虫害侵染的能力。因此,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草莓连作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缓解连作土壤碱化和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5.
在定植期、盛花期、盛果期和生长末期4个时期,研究3种处理(日晒、酒精、水稻轮作)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土壤较对照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总数减少,细菌/真菌的比值显著升高,并与病果率有显著相关线性。微生物总量和虫数量在定植期最少,随后上升,到盛果期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筛选杨梅园植物根系和根际土壤优势放线菌,探究放线菌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季节性特征,分析其在生物防治与促进植物生长上的应用潜力。【方法】采集不同季节杨梅园内植物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进行优势放线菌的分离纯化。采用选择培养基分析优势放线菌固氮、溶磷、解钾等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特性,CAS平板检测铁载体产生能力,Salkowski显色法检测吲哚乙酸(IAA)产生能力,比色法检测ACC脱氨酶活性。对具备优良促生特性的菌株进行试管促生效应鉴定,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牛津杯法分析其抗菌活性。最后,对特性良好的菌株通过形态观测、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从不同海拔的两个杨梅园中共分离到优势放线菌127株,其中植物根系32株、根际土壤95株。与春、夏季相比,秋、冬季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较多种类较丰富,抑菌和促生能力较强。且高海拔地区分离的优势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显著多于低海拔地区,而秋、冬季低海拔地区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超过高海拔地区,并且远超该地区春、夏两季分离到放线菌的总数。最终得到46株不同种类放线菌,经过PGPR特性分析,35株放...  相似文献   

17.
生防放线菌对西瓜根域微生态的调整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接种生防放线菌对西瓜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钵育苗基质拌菌法接种,进行盆栽和小区种植,通过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西瓜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并对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生防放线菌Act1接入西瓜育苗基质后,西瓜根域细菌数量较对照提高3.3%~1 263.2%,其中西瓜根表土壤中芽孢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122.2%~867.7%;放线菌数量提高17.8%~478.4%;真菌数量减少29.2%~45.2%,其中接种5.0 g/kg放线菌制剂处理西瓜根区和根表土壤中镰刀菌数量较对照分别降低55%和60%;细菌/放线菌较对照提高75.4%~369.5%。接种100 d后,西瓜根域土壤中Act1活菌数量仍然高达106g-1以上。【结论】生防放线菌Act1具有较好的定殖稳定性,能够促使西瓜根域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可在西瓜根域形成含有大量拮抗性放线菌、可抗御西瓜枯萎菌等土传病害致病菌的生物屏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②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⑧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④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放线菌Act11、Act12及G5对盆栽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数量的影响,及其在根区土中的定殖情况,采用盆栽拌土接种Act11+Act12混合放线菌剂和G5放线菌剂进行试验。收获期采用稀释平皿法对根区土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进行分离测数,采用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对优势细菌和放线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拌土接入Act11+Act12混合放线菌剂和G5放线菌剂后,根区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发生如下变化:细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减少30.5%(P0.05)和28.0%(P0.05),真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减少17.9%和45.8%,放线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增加44.1%(P0.05)和4.1%;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A/F较对照分别提高75.4%和92.4%;优势细菌JB1、JB2、JB3及优势放线菌JA3、JA4、JA5数量较对照分别减少18.7%~100.0%及0.4%~100.0%;经鉴定JB1为耐盐节杆菌(Arthrobacter pascens),JB2为飞禽岛海草球菌(Phycicoccus bigeumensis),JB3为黄金节杆菌(Arthrobacter aurescens),JA3为德克萨斯糖丝菌(Saccharothrix texasensis),JA4为新疆糖丝菌(Saccharothrix xinjiangensis),JA5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Act11+Act12)和G5在根区土的定殖率分别为34.4%和45.9%。供试3株生防放线菌拌土接种对盆栽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均有显著影响,接入菌在马铃薯根区土中的定殖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20.
6株野生植物内生放线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具有内生习性的植病生防放线菌,从采自秦岭的14种野生植物中分离得到29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发酵液抑菌试验和温室防病促生试验。结果发现,有6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SF1对粉红聚端孢、SF4对苹果炭疽菌、SF20对灰葡萄孢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SG2的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其发酵滤液对茄链格孢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5 mm;菌株SG2对温室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9.72%,菌株SF4对黄瓜白粉病的温室防效达到89.61%,菌株SF20对番茄和黄瓜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见,从野生植物中分离具有内生习性和抑菌作用的放线菌,直接用于生物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