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流域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我国水产界共同关心的课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坚持“重点修复、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修复与利用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衔接协调、远近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先行”的原则,他们具体措施和方法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生态渔业是我县建设包括生态名县在内的“三县”战略的组成部分。重点是保护渔业水域生态;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国内外水产品市场。本文仅通过对杜尔伯特县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及趋势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生态渔业今后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渔业与渔业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敬德 《淡水渔业》1995,25(4):29-32
生态渔业与渔业生态贾敬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生态渔业是生态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含义是:符合生态学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再生和循环,使渔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获得比常规渔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渔业...  相似文献   

4.
加强我国渔业生态补偿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的森林、草原、大气和水域等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开发利用,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补偿成为了如何加强生态与资源保护的热点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上犹县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渔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7.
8.
浅谈生态渔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把“十一五”渔业发展目标确立为“两确保、两促进”:即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确保渔民持续增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渔业发展进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本文仅就生态渔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提出了发展生态渔业的几种模式和措施,以期引导渔业生产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化渔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发展理念等方面树立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三个理念,实现渔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 生态渔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的科技成果与传统渔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渔业体系。它既是我国渔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协调渔业全局发展的生态工程,同时也是一套经济而高效的渔业实用技术。本文对比较成熟的5项生态渔业实用技术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渔业代表着现代化渔业的发展方向。对生态渔业系统,一方面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加以直接调控;另一方面通过计划、方针、政策和价格等进行间接调控、以提高生态渔业系统的综合功能。1 环境调控 为了增加鱼类种群产出而进行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 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理论基础,我国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了长江流域鱼类洄游通道阻隔现状及其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对策:制定鱼类洄游通道恢复规划;建立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协调机制;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研究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其独特的生境构成了水生生物的重要洄游通道、索饵场和产卵场。由于近几十年来长江口生态环境全面衰退,渔业资源量锐减。为重新恢复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十余年连续开展长江口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目前的研究对生态修复有提高和长期综合研究的需求。本文以与长江口同样经历渔业资源衰退问题的切萨比克湾河口(美国最大的河口海湾)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对其项目概况、实施的有效生态修复措施和方法技术进行了综述。以切萨比克湾河口区渔业资源的生态修复为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蓝本案例,通过了解其在修复河口理化环境、恢复关键物种资源量、保护与修复重要栖息地、合理利用土地、建立流域尺度综治体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期在基于生态退化机制的修复、基于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修复、基于生态流域尺度上的综合修复上获得经验,为长江口渔业生态修复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长期保护提供相关资料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董传举  赵镔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9-029319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心地位。但多种因素,尤其是法律规制的长期空位和缺失,导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长江保护法》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注重目标导向,并就搭建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物资源监测以及深入推进禁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部署,为我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需指出的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存在配套制度迟滞影响实效、迁地保护作用发挥不突出、多重执法主体造成状态混乱、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配套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重视迁地与就地双重保护作用、完善长江流域综合执法体系、填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漏洞等完善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水域主要渔业生物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口水域20世纪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以及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该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资源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时期长江口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物中,鱼类占92%以上,头足类和甲壳类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分别在8%和1%以下。每个时期的拖网生产的种类数基本相当,都为40种左右;同一时期的不同季节和各季节的不同时期间的种类数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水域拖网渔获物优势种类的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到末期,大部分传统优势种的渔获比例相对稳定,某些优势种的渔获比例有较大的波动或急剧减少,小型低质鱼种的渔获比例和种数增加。对带鱼、小黄鱼的体长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明显的小型化,当前的小型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此期间黄鲫的体长组成结构变化不大。该水域的优势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类体长组成结构的变化是和逐渐增加的捕捞力量以及水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6.
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建设前后鱼类资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对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影响河段鱼类资源进行现场调查,采集鱼类45种,其中18种为新记录种,各河段鱼类组成特点与生态类型相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调查河段鱼类共71种,其中珍稀濒危鱼类4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3种。光照电站的建设对库区河段的鱼类资源影响显著,喜静缓流生境鱼类占76.5%,喜急流或流水生境鱼类占23.5%;流水生境河段受影响较小,约90%鱼类喜流水生境。调查水域没有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生境,原记录的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生态系现状及修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53,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参照浮游生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生物环境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对2000~2003年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得分为1.15,2003年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前3年,参照综合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长江河口综合环境质量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03年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明显下降.相对应,自1995年以后,长江口捕捞产量一直趋于下降,目前除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外,其余均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口的蟹苗在2000年以后已没有蟹苗汛出现,蟹苗产量降至谷底.针对长江口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胁迫压力,提出建立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开展对污染物控制、关键种群和重要生境的保护及修复等对策,使退化的长江口生态系尽快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18.
舒国成  何忠萍  郭鹏  贺锦锌  杜文宇  胡琳  李成  谢锋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3-029303
为了解长江区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受胁及保护现状,本研究以长江水系自然分区为主将长江流域分为11个地理单元,采用编目法揭示区域内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使用G-F指数方法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运用权重赋值法评估区域内物种的受胁现状及各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显示,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共281种,其中两栖类225种,隶属2目9科37属;爬行类56种,隶属3目9科22属。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及其比例分别为119种和42.3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及比例分别为60种和22.06%;受胁物种数和比例分别为102种和36.30%。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出“上游高下游低和右岸高左岸低”的分布格局;对于水生两栖动物,金沙江-雅砻江流域(JSYL)、岷江-沱江流域(MJTJ)和乌江-赤水河-清江流域(WCQ)保护优先性更高;对于水生爬行动物,江源区(JY)、太湖流域(TH)和中下游干流区间(ZXG)保护优先性更高。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不可替代性强,保护关注度大,保护紧迫性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内本底资源调查,建立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一体化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物...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对长江泰州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共监测到鱼类48种,隶属于11目、18科,其中鲤形目占总种数的62.5%,优势种有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平均值,Margalef指数R为3.999,Shannon-Wiener指数H′和H″分别为1.965和1.980,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分别为0.680和0.663.与同期江阴段、南京段相比,泰州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H″显著高于南京段(P<0.05),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J′和H″均与南京段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江阴段(P<0.05).泰州段夏季鱼类种类最多,春、夏季的鱼类种类组成较接近.  相似文献   

20.
王银平  邓艳敏  刘思磊  李佩杰  刘凯 《水产学报》2023,18(2):029315-1-029315-13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于202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长江下游鱼类群落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鉴定鱼类84种,分属10目18科63属,其中47.62%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鱼类种类较历史记录偏少。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种群数量和重量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群落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鳊、鲢、短颌鲚、贝氏䱗等9种。4种摄食功能群中,肉食性(47.62%)和杂食性(40.47%)鱼类物种比例较高;洄游习性方面,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6.19%);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6.43%)。大型经济鱼类占总量比例低,但个体相对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更高。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为3.28,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长江下游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鱼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禁捕期科研监测,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巩固禁捕成效。本研究可掌握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基本特征及变动趋势,为长江下游禁渔效果评估和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