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2004年选用广东省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华南双季稻品种,通过比较广州早稻栽培与湘西北张家界中稻试种的产量与米质变化,以探索华南双季优质稻与广适性超级稻对不同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两地生育期表现相近;张家界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气温较高,因而有效穗数比广州增加,但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由于张家界8月上旬水稻抽穗开花期常出现过高温时段,因而结实率下降,但水稻灌浆结实期气温比广州低,故千粒重比广州高;两地各品种产量水平相当,大多在7.50~8.25t/hm^2;在稻米品质方面,张家界稻区的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大多高于广州。张家界低海拔地区引进华南双季稻品种作中熟中稻栽培。表现出良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比较各水稻品种在有机及常规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筛选适宜靖江市推广栽培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品种在常规栽培下整精米率较高,加工品质较好;在有机栽培条件下,稻米外观品质较好,垩白粒率较低,垩白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是新疆天业集团经多年研究探索出的一套世界首创优质、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方法。为探究水稻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特征,以粳稻品种T-04和T-43为材料,对传统淹灌和膜下滴灌2种灌溉方式下水稻若干生育特性和产量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膜下滴灌方式下比传统淹灌生育期缩短2~3 d,膜下滴灌方式下水稻株高、叶片数都高于传统淹灌,但是传统淹灌水稻每株分蘖数大于膜下滴灌;T-04在膜下滴灌方式下比传统淹灌产量增加21.1%,T-43在膜下滴灌方式下比传统淹灌产量增加17.9%;膜下滴灌方式下水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都高于传统淹灌。  相似文献   

4.
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对不同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独立变量作简单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按对产量相对重要性较大的四个生育性状指标划分水稻品种的生育类型;同时,对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非独立变量作偏相关和偏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依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回归模型,并找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不同积温条件下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选取32个代表不同积温带的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运转等方面指标进行测定,以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形成规律,为不同热量条件下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总量在生育前期均表现为第二积温带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四积温带;而在生育后期则表现为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第四积温带。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在生育前期侧重各不相同,但进入生育后期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穗部分干物质分配率依次为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第四积温带,第一、第三积温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9.33%和59.88%,但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积温带。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物质表观输出率远远大于表观转化率,因此,为提高水稻品种产量的研究工作应主要放在调控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分配与转运方面。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和"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在中山市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对香稻品种象牙香占和美香占实施"增香"栽培技术、对非香稻品种金农丝苗和华航31实施"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新型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品质、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香稻香气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以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增香"栽培和"强源活库优米"栽培处理的水稻品种光合生产能力在生育后期优势明显,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的物质生产和积累;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籽粒2-AP的含量,达到了浓香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闫桂华 《北方水稻》2012,42(4):50-52,54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9 750 kg/hm2栽培模式,要坚持遵循标准原则,根据当地气温条件、农时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稻生产,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外部形态来进行调控和定向栽培。提出了产量9 750 kg/hm2水稻叶龄模式、产量结构指标及水稻栽培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的长短、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植株上、中、下各部位的产量分布、子粒内含品质的测定,明确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自的生育规律与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子粒的大小和子粒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与子粒产量在各部位分布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形成机理、子实产量形成的重点时期与部位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特点与分布规律,以及在优质高产栽培中应注重其不同的重点促进期。  相似文献   

9.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共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双季晚籼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供试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和有效积温、全生育期和齐穗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递减趋势,而全生育期天数无明显变化;产量以6月20日播种的最高,早播(6月10日)会导致显著减产,而晚播(6月30日)虽然也会导致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晚籼稻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变优,但不利于改善食味品质,对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南方双季晚籼稻实际生产中,不建议早播,应根据品种不同进行适期播种或适当晚播,能使水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协调水稻高产和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豆生育阶段与产量关系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曾有过报导。这些报导仅在大豆生育阶段与产量相关方面,或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研究大豆发育天数与产量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大豆各生育阶段的长短对产量性状作用实质,更有效地指导育种工作实践,本文在大豆品种资源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区引进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南来源的35份常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分高温栽培期和缓温栽培期两期播种,对其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考察,评价其在本地区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平均理论产量为520.1kg/667 m2,收获指数在0.5左右,全生育期110~120 d;整精米率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6个(Ⅰ期播种)和35个(Ⅱ期播种);垩白度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2个(Ⅰ期播种)和29个(Ⅱ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的分别有31个(Ⅰ期播种)和34个(Ⅱ期播种)。桂育9号等15个品种(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灌浆品质稳定,粤禾丝苗等4个品种(系)表现产量和品质双优。华南来源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普遍表现出品质好、产量稳定、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但由于其在高温栽培期时部分品种(系)品质大幅度降低,因此其总体上更适于在缓温栽培期栽培,即作一季晚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产量和品质双优的品种(系)可以优先直接生产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广两优6308系由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籼稻,具有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抗倒伏、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以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常规稻品种云恢290为材料,以当地栽培技术(T1)为基础,在当地技术上实行精确定量施肥(T2),在T2基础上实行精确定量灌溉(T3),并通过定量基本苗、扩大行距、精确定量施肥和灌溉,实现精确定量栽培(T4),分析不同栽培技术对云恢290生育期、叶龄、产量及其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T1处理, T2、T3和T4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云恢290产量和经济效益,2019年产量增幅为21.0%~41.0%、经济效益增幅为20.6%~41.3%,2020年产量增幅为16.7%~65.4%、经济效益增幅为17.0%~63.8%,其中,T4处理增产增效最显著,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可见,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combination of mid-season rice+ratoon rice is a new pattern of rice planting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However, the changes i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between the main and ratoon seasons remain unclear. Clarifying the changing law of grain yield and rice quality can lay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screening of ratoon rice varieties with higher grain yield and better rice quality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Method】 In this study, 12 hybrid indica rice combinations suitable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were used as materials under local high-yiel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he tested combin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yields in main and ratoon seasons: BH, both high grain yields in main and ratoon season; HL, high grain yield in main season and low grain yield in ratoon season; LH, low grain yield in main season and high yield in ratoon season; BL, both low grain yields in main and ratoon seasons. The difference in rice quality was also analyzed. 【Result】 1) The processing quality and appearance quality in ratoon seas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protein contents decreased, and the eating quality of rice was improved to different extent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ain season; 2) Except for BL type (only one combination, Shenliangyou 11), the processing quality of BH and HL was better, and HL has better appearance quality and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tein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yield types in main season, while in ratoon season, the protein contents in BH were 10.7 % higher than those in HL, and 1.75% lower than those in LH. 3) The effect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fter full heading on grain quality was far greater than the sunshine hours, and the relatively low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after full heading in ratoon seas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better grain quality. 【Conclusion】 Based on higher grain yield and better rice quality, Liangyou 6326, Tianliangyou 616, Guangliangyou 476 and Fengliangyouxiang 1 were suitable varieties for ratoon cultivation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6.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为材料,在当地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将其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米质的差异。【结果】 1)与头季稻相比,12个组合的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2)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再生季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类型高10.7 %,比头低再高类型低1.75 %。3)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的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8.
优质香稻新品种松粳2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粳2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采用人工杂交系谱法选育出的优质香稻品种,全生育期144 d,需有效积温2 700℃左右,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活秆成熟等特性,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种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兰朝晃 《中国稻米》2014,20(5):79-80
针对福建省武平县部分稻田光温资源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宜武平作再生稻栽培的天优3301等高产品种,并对这些品种作再生稻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和最佳播种期比较试验,总结了"早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