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汾河水库及其上游饮用水功能区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地表水源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和太原市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饮用水功能区内因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农村生活废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到水库供水安全。运用近年来的水质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结合汾河水库及其上游饮用水功能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汾河源流区、汾河水库上游径流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以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转化3个主要过程为切入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针对饮用水功能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提出了多元化、全方位开展区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为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也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热门话题。2016年5月,选择土门井片、汾河水库、兰村水厂和枣沟水厂四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水质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地表水水质为Ⅱ类,水质良好,饮用安全;其他三处为地下水,水质类别均为Ⅲ类,亦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 交叉、填图、随机抽样、实地复核验收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完成情况,是汾河水库上游开展综合治理五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实践证明,它是确保治理数量、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涉及太原、忻州、吕梁三地(市)的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四个县。从1988~1992年五年验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位于汾河上游干流的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太原的防洪及工农业供水的重要任务,汾河水库上游干流河道为引黄工程的天然输水河道,根据对汾河水库上游多年水质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发现汾河上游在2003年10月黄河水进入前后,水质状况有明显变化:1996~2002年和2003~2005年水质资料对比中,后者的水质状况明显劣于前者,其污染物浓度和种类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水质类别普遍升高。为确保引黄供水工程供水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污染现状及引黄水进入汾河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汾河水库上游水环境保护对策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 汾河水库上游总面积5268km~2,水土流失面积368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0%,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191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4%,年均土壤侵蚀量2075.3万t,占水库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87.7%,是汾河水库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兴建淤地坝,拦截并利用泥沙,是解危于水库、兴利于当地的主要途径。治理汾河的前五年,以工程起步,把淤地坝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现已建淤地坝62座,控制小流域面积322km~2,总库容3969万m~3,其中淤积库2592万m~3,可淤坝地480hm~2。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省城太原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分析水库淤积特征及原因,可以为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汾河水库1962-2008年淤积情况分析表明:水库淤积量总体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量和来水量是造成水库淤积的主要原因,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对减小水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汾河水库作为山西省的第一大水库,不仅是省会太原市最为主要的供水水源,还兼负着防洪和太原盆地的农田灌溉重任,现已成为省城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重要保障。水库周边水环境,经过20年连续开展的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治理程度仍然较低。针对此,提出了水环境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李文银王志坚(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太原030002)1概况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担负着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任务,总库容72亿m3。水库自1961年投入运用到1987年,已淤积泥沙3?..  相似文献   

9.
利用汾河上游出口控制站兰村水文站1954—2013年汛期降雨、径流和输沙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汾河上游汛期悬移质输沙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对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年来汾河上游汛期悬移质输沙量和径流量下降显著,且输沙量变化幅度大于径流量。(2)近60年来汾河上游汛期降雨量变化不显著,但降雨量与径流量(P0.01)、降雨量和输沙量(P0.01)均显著线性相关。(3)近6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汾河上游发生洪水特别是较大洪水的次数显著减少。(4)近60年汾河上游悬移质输沙量的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959年、1981年和2002年是3个转折点。1959年以前主要受降雨和径流的影响;1959—1981年,汾河水库的修建是悬移质输沙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力;1981—2002年,降水减少、经济活动和水土保持使得径流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2002年以后,降雨减少特别是暴雨减少,经济活动和水土保持使得径流量和输沙量继续减少,而汾河二库的建设,则使得兰村站悬移质输沙量变为0。  相似文献   

10.
<正>6月15日,山西省水土保持学会组织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的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专业的20余名优秀大学生,赴汾河水库和娄烦县,开展了水土保持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实地考察了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情况,了解了汾河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参观了娄烦县东山小流域建设现场与南梁沟骨干坝,聆听了民营水土保持大户曹春  相似文献   

11.
汾河上游流域沿程典型水样点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25年来汾河上游流域的水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太原居民正常供水,以确保该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汾河上游流域1985—2010年水质资料和5个水样点(汾河头马营、宁化、东寨、河岔、汾河水库)的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据水质评价标准,确定水质类别)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该流域沿程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汾河上游水质在2002年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水质类型普遍升高,大多从Ⅱ、Ⅲ类水上升为Ⅳ类以上水质。宁化到河岔间超Ⅲ类水的比例增大,汾河水库水质类型变化不很明显,基本处于Ⅱ、Ⅲ类水质。这主要是由于上游炼焦、洗煤废水排放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氨氮上升,导致水质类型发生年际变化。2)汾河上游水质污染指标中,高锰酸钾和氨氮沿程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沿程水域中亚硝酸盐过高,水环境不适合水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导致水质恶化。3)汾河上游流域水质综合情况是有机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发生了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硬度日趋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用水量增加和污染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严重。整体来看,汾河上游水质在不断恶化,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汾河上游流域水环境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静乐县汾河干流两侧坡面治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引黄水安全清洁到达太原,在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汾河水库上游河道及汾河干流两侧坡面进行为期两年的治理。两年间,静乐县完成乔灌混交林1 168.2 hm2,小苗乔木18.5 hm2,灌木1 165 hm2,大苗乔木197.1 hm2,经济林16.1 hm2,道路绿化12 km,开发滩地30.6 hm2,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其主要治理经验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全部工程,基建管理;严把质量,封造结合。  相似文献   

13.
汾河水库上游水保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启动李文银,孙建轩,冯九梁(山西省水利厅,太原030662)汾河水库上游四县是我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示范区,自1988年以来,省里每年投资20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六年来,在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  相似文献   

14.
省城太原市最重要的水源地—汾河水库地处汾河上游,能否保证水安全是事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汾河上游河道全长218 km,其中头马营至汾河水库间的81 km河道是万家寨引黄工程惟一一段输水利用的天然河道。由于汾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开放式的水资源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实施科技推动型的水资源消费、实施人与自然协调型的水资源区域开发、实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一体化、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汾河水库上游流域治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担负着向太原市及太原盆地工农业供水的艰巨任务。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水库泥沙淤积量很大。多年来,特别是1988年开展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减少了入库泥沙。但也存在着治理速度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今后应采取重视河道治理,大量用洪用沙;加强水土保持,有效拦截泥沙;强化监督管理,防治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娄烦县梁背沟骨干坝位于汾河水库上游的米峪镇柴厂村梁背沟内,坝控面积2.9 km2,坝体、卧管"两大件",1994年修建,属治汾一期工程。经过20年的淤积,拦泥库容不足,排洪不畅,经鉴定为病险淤地坝,根据实际,需增设溢洪道。经调洪演算,对溢洪道进行了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情况及治理现状山西省忻县地区汾河流域,地处汾河水库上游,包括宁武、静乐两县,有44个公社,22.7万人。总面积592.5万亩。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汾源灵治,流经80公里,到静乐县的湾子大队出境。沿途有怀道、西马坊、新堡、鸣河、东西辗河等15条较大支流汇入汾河。在忻县地区范围内,流域面积为481.7万亩,占总面积的81.3%,多年平均径流3.15亿立方米,流量8.2秒立方米。地貌类型多为土石山区与黄土丘陵区,海拔1,140—2,772米。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30.5万亩,占流域面积的68.6%。根据静乐县沙会水文站多年实测资料,从1951—1980年共流失肥土约3.16亿吨。汾河水库建库22年来,已淤积库容29,20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41.7%。由本区输送的泥沙约有1.77亿  相似文献   

18.
据监测,汾河水库上游地表径流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分析汾河水库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在库区上游建设湿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了岔口、涧河两块湿地的建设目标、范围、规模与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保持》1993,(9):18-20
<正> 山西省岚县属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其中汾河流域面积113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4.4%,水土流失面积占岚县汾河流域面积的74.2%,年侵蚀总量596.4万t,占全县侵蚀总量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落后的自然经济观念,低层次的平面垦殖,形成历史性的生态、经济、社会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在推行农村大包干形势下,应运而生于80年代初的户包小流域治理,给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高林水库位于汾河一级支流柳根河上,地处平遥县岳壁乡高林村东南,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小(1)型水库。水库下游分布有9个自然村3万余人、2 113.3 hm~2耕地,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国家级文物古迹双林寺,以及山西南北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区位十分重要。该水库始建于1971年,运行40多年来,淤积严重,设施不健全,部分坝体损坏,防洪能力大大下降,经鉴定属病险水库。针对水库现状,论述了除险加固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