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山西农业科学》2017,(6):873-876
对2015—2016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太原区试点的小麦品种区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麦93、京麦1727、航2566及农大3486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及抗病性,田间综合表现良好,建议参与下年度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组1951年调查结果,湖北省小麦地方品种,一般说来,比较退化;表现在麦粒小,麦穗轻,感染严重的叶銹和条銹,易倒伏,易落粒。过去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与湖北省农业试验场在武昌试验的结果显示出南京育成的几个长江流域改良品种,如南大2419、矮立多、骊英一  相似文献   

5.
从2012-2013年度区试中的苗头品系看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苗头品系与对照济麦22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发现山东省小麦育种在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抗倒性、综合抗病性、品质特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育种方向上提出了几点供山东省今后小麦育种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2012—2020年黄淮北片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报告为依据,对近年审定及参试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明确黄淮北片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9个审定品种的产量变幅较小,整体水平较高。所有338个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变幅大,产量构成因素变幅表现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从演变趋势看,产量在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品种更适合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即每公顷有效穗数600万~75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左右、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及今后生产和育种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七五”至“九五”期间 ,福建省进行了三轮大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 :大麦品种产量不断提高 (从“七五”平均 14 4 .0kg/u提高到“九五”平均 2 4 2 .4kg/u) ,穗数增加 ,千粒重提高 ,向多穗大粒和大穗大粒方向发展 ,抗白粉病能力增强 ,新育成品种多表现抗白粉病 ,株高和生育期适宜 ,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试筛选出丰产品种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 ,丰产稳产品种闽麦 0 6 ,丰产抗白粉病品种莆大麦 5号、莆大麦 7号和闽麦 0 2等。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今后福建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高产、稳产、抗逆力强 ,质优。育种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道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元分析法对42个多小穗小麦品系的14种性状分析表明,4个主因子依次为株穗数,日灌浆量,小穗数和籽秆比。其中小穗数多和日灌浆量高作为新的重要选择性状是增小穗育种对性状遗传改良的结果。前者增粒增重,扩大籽粒库容体积及穗部绿色光合面积,后者提高籽粒库存量,对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起主导作用,但同时又受制于单株(穗)穗粒重。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2001—2015年的15年时间内,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指出按照目前的区域试验思路和方法可能影响到结果科学性的部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按水地和旱地小麦设置试验组别、结合相应对照品种评价参试品种、小麦区域试验应与小麦生产机械化接轨、加强区域试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建议,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1998~2007年早稻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省1998~2007年10年的早稻区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西省早稻区试的平均产量及日产量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经济性状中除有效穗呈逐年减少外,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增加较明显的是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这2个性状。所有参试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中,生育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株高及穗长性状具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近10年来湖北省中稻主要推广品种面积的变化以及这些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农艺性状表现,指出了湖北省未来的中稻育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是我国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主栽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超过47%,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做好大豆区试这项基础性工作,为品种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叙述了多年来开展大豆区试工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典型相关分析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根据生物学意义将15个性状归纳为3个性状组,对性状和性状组基因型值进行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组、农艺性状组均与品质性状组典型分析相关极显著;适度降低千粒重,可延长全生育期和播种至抽穗天数,提高品质指标,但要注意黄淮麦区后期干热风的危害;稳定时间是一个独立性状,与产量性状组、农艺性状组的各个性状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河北省小麦育成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区试对照品种的更换时间为界,将近30年的小麦育种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对每阶段育成品种的产量性状研究得出:1975—1979年泰山4号作对照和1980—1988年冀麦7号作对照的两个育种阶段为产量育种稳步提高阶段;1989—1992年冀麦24作对照的育种阶段为产量育种飞跃阶段;1993—1998年以冀麦36为对照和1999至今石4185为对照的两个育种阶段为产量育种攻坚阶段。对每阶段的产量成因分析认为:中等穗数、重穗粒、重品种类型的选育,是高产育种的突破口,穗粒数、千粒重的同时改良,增产潜力大,容易找到理想结合点,更有利于产量突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很快,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如杂交小麦育种、辐射育种、花培技术育种、无性系变异育种等等,虽然这些育种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后代的种植方式大都是一样的,即采用单粒点播的方式,虽然也有一些其它的种植方式,如穴区播种、撒播,但应用不太广泛.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区试是品种审定的基础,是客观评价品种特征特性并确定适种区的最好办法。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试验方案、规范实施田间试验至关重要,现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小麦区试提出如下技术要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依据黄淮麦区自然、气候、生态特点,结合黄淮南片及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及多年育种、生产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该区小麦育种方向,从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亲本选择与组配、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加强后代抗病、抗逆、适应性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Ⅰ.小麦育种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春麦区为我国春种小麦主产区。建国前虽推广13个抗旱丰产类型品种。但均不抗秆锈病,政协委员使秆锈病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建国后50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小麦品种改良工作。明确了以抗病为中心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强适于集约化栽培为育种目标,控制了秆锈病的为害,使单产稳步提高。期间先后共育成审定210个优良品种,大面积更换品种4-5次。每次更换品种对促进小麦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遗传育种基础理论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湖北省1995~2008年小麦区试的汇总资料,发现湖北省区试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经过10多年的徘徊终于有了较大的突破,平均公顷产量达6 000kg左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很大的作用.小麦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等反映蛋白质质量的各项性状值参差不齐.参试品种对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的抗性有所提高.但是对条锈病的抗性有降低的趋势.因此,今后湖北省小麦育种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重视对蛋白质质量和条锈病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