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5日龄时接种 IBD 弱毒疫苗后于25日龄时再接种IBD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雏鸡,均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15日龄接种弱毒疫苗比1日龄接种产生的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只在15日龄接种一次灭活疫苗的雏鸡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商品蛋鸡 IBD 最佳免疫程序为,15日龄接种 IBD 弱毒疫苗,25日龄再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2.
"禽福、亿妙灵"对雏鸡IBD疫苗接种后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使用免疫增强剂“禽福”和“亿妙灵”的1日龄SPF雏鸡接种IBD疫苗后,对其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的T细胞和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使用“禽福”,还是“亿妙灵”的雏鸡,接种IBD疫苗后,其上述各项被检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IBD疫苗单独接种雏鸡。其中,“禽福”IBD疫苗接种雏鸡又较“亿妙灵”IBD疫苗接种雏鸡明显增加。表明免疫增强剂“禽福、亿妙灵”能明显提高雏鸡对IBD疫苗的免疫应答,增强IBD疫苗接种雏鸡对vvIBDV攻击的免疫保护率。  相似文献   

3.
鸡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冻干苗与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7%;新城疫(ND)Ⅳ系冻干苗与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7%;单独大肠杆菌接种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3%,两种疫苗与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为33%;死亡率为20%.结果说明.IBD弱毒或ND Ⅳ系冻干苗接种对鸡感染大肠杆菌无影响;两种疫苗联合接种则大肠杆菌对鸡的致病性增强。IDB野毒和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为47%,死亡率为27%;隐性ND野毒和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为27%,死亡率为20%;IBD野毒、ND野毒和大肠杆菌共同接种组发病率为47%,死亡率为33%;单独IBD野毒接种发病率为33%,死亡率为20%;单独ND野毒接种组发病率为27%,死亡率为13%;单独大肠杆菌接种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3%。结果表明,IBD病毒、隐性ND野毒可以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对鸡的致病力,尤以HBD病毒明显.  相似文献   

4.
野外应用IBD法氏囊组织灭活苗和特异性IBD血清可控制IBD的爆发,在发病前2周(一般10~15日龄)接种法氏囊组织灭活苗可将IBD的死亡率控制在2.3~9.0%以下,而接种法氏囊和脾脏组织的混合灭活苗免疫效果较差,应用本场或本地区生产的特异性IBD血清,必须在IBD发生前2~4天或发病后当天可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将IBD死亡率控制在5.3~9.8%以下,但如果在发病第二天后应用IBD血清,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IBD复合油佐剂组织灭活苗(简称IBD油苗)接种14日龄蛋雏鸡(0.2ml/只)后7、14日用琼扩试验(AGP)测IBD抗体,全部阴性。于32日龄第2次接种上述IBD油苗(1 ml/只)后26、46天测IBD抗体,结果全部阳性。平均效价为1.31g_3及3.5 Ig_2.雏鸡于第1次注IBD油苗后18天(32日龄)和第2次注苗后90天(122日龄)用IBD强毒攻击,均获得全数保护。于现地用IBD油苗接种500只青年蛋鸡(0.5ml/只),注苗后第6天,同舍来注苗的3批青年蛋鸡(499只)暴发IBD,6天内死亡率达7.6~53.6%,而注苗鸡全获保护。  相似文献   

6.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死鸡的法氏囊制成组织灭活苗,接种7日龄雏鸡.接种后13天,琼脂扩散试验抗体阳性率为60~90%;接种后21天的阳性率接近100%.接种组织灭活苗的鸡,对 JBD 自然感染的抗病力大为增强,死亡率仅为0.93~1.05;接种其他灭活苗或弱毒苗的鸡,因 IBD 造成的死亡率为11.96~34.57%.  相似文献   

7.
免疫增强剂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局部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使用免疫增强剂“禽福”和“Immunair”的1日龄SPF雏鸡接种IBD疫苗后,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的T细胞和IgA、IgM和IgG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使用免疫增强剂雏鸡在接种IBD疫苗后,其上述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IBD疫苗单独免疫的雏鸡,其中,使用“禽福”的免疫雏鸡又较“Immunair”的免疫雏鸡明显增加。表明免疫增强剂能明显提高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组织对IBD疫苗的免疫应答,增强IBD免疫雏鸡对vvIB-DV攻击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8.
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Gumboro Disease,GD)或(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接种疫苗。自从20世纪60年代IBD初次暴发以来,接种疫苗就一直是成功控制该病临床症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二价弱毒细胞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预防主要靠接种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IBD疫苗种类繁多,大多数为IBD血清I型毒株制备的鸡胚组织苗和细胞苗.  相似文献   

10.
1995年6月,我公司对一组共6栋进入产蛋后期种鸡实施强制换羽,以利用其第二产蛋期。由于全组鸡群IBD抗体水平偏低,因此必须接种IBD疫苗,我们用派斯德公司生产的IBD(B38)弱毒疫苗与某厂家的IBD弱毒疫苗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后代对感染IBDV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 2例疑似IBD鸡群的病料通过绒毛尿囊膜接种 9日龄IBD阴性鸡胚 ,鸡胚出现死亡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敏感雏鸡回归试验表现IBD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 ,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病料和血清 ,均有IBD特异性反应 ,从而确诊是IBD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已成为当前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由于IBD病毒血清型多、交叉免疫幅度小、弱毒疫苗性能差,故许多鸡场虽接种疫苗,但仍有该病发生,且常与鸡新城疫(ND)混合感染。针对以上情况,各地研制出诸如IBD卵黄抗体、IBD、ND双抗卵黄液和抗血清等作紧急防治,大都收到明显效果。根据近年来的报道和我们不断探索发现,不同疫苗和方法接种产卵母鸡的IBD、ND卵黄抗体效价有明显差异。为此,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两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商品化介质疫苗,采用粗滴气雾法接种,免疫SPF白色来克亨鸡,比较其对IBD临床症状的预防效果,结果两种疫苗对当日龄雏鸡有同等效果的免疫能力并均安全,接种鸡没有发病、没有死亡,到28日龄,法氏囊没有严重肉眼和显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于魁 《中国家禽》2001,23(4):27-27
将自然IBD病鸡法氏囊,制成匀浆,为自然IBD囊毒,接种于50日龄健康公雏,在严格隔离消毒控制下,使基发病,再无菌取人工感染发病病理变化典型法氏囊,制成匀浆,为人工IBD囊毒,制成人工IBD囊毒灭活苗,防制IBD 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尿囊腔接种法和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将IBD B87株接种鸡胚,并对不同叶段收获的胎儿测定ELD50。对比其结果发现,尿囊腔接种也能达到绒毛尿囊膜接种的效果,病毒含量妻≥10^5.0 ELD50,且两种接种方法均在66—96h之间出现死亡高峰。经病毒含量测定,该时段死亡胎儿较其它叶段死亡的胎儿病毒含量高出1.5倍以上,表明尿囊腔接种可以用于IBD B87株种毒的繁殖。  相似文献   

16.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供试鸡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母源抗体及鸡群接种IBD Lukert弱毒苗后不同时间的免疫抗体水平。结果,IBD母源抗体于28日龄消失;免疫后2周鸡群出现高滴度的IBD抗体,且维持至10周龄,两次免疫后IBD抗体滴度明显高于一次免疫。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是鸡的一种高传染性病毒病,近年来该病流行较为严重,对养鸡业危害很大。预防该病可接种疫苗,但有时效果不甚满意。对已发病的鸡群,国内有人主张用高免、康复鸡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紧急防治。绵羊抗 IBD 血清的研制和应用尚未见报道,为此进行绵羊抗 IBD 血清的研制,为防治 IBD 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国已普遍使用中毒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来预防肉(黄)鸡及后备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以下简称IBD),但免疫鸡群的IBD爆发仍很常见。对于白羽肉种鸡和白羽肉鸡群而言,其IBD的控制一直沿用高母源抗体和适时接种IBD活疫苗的策略。近年来自羽肉鸡群IBD的爆发多因不断累积的IBD野毒污染及与此相关的母源抗体水平的改变,而长期未能对肉鸡群的IBD活苗的免疫接种时间进行微调相关(赵继勋等,2004)。  相似文献   

19.
经 IBD 超强毒 HBD-1(vvIBDV-HBD-1)接种,4、6和8周龄 SPF 鸡或普通健康鸡可100%发病和死亡;可使10周龄普通健康鸡100%发病,85.7%死亡.剖检死亡鸡可见到与野外 IBD 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IBD 疫苗及单克隆抗体均能提供对 vvIBDV-HBD-1攻击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用SPF鸡制备IBD诊断抗原及血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IBDV接种SPF鸡,死者取其法氏囊,经超声波粉碎或匀浆,反复冻融制备IBDAGP诊断原,未死者,再用IBD组织灭活苗免疫制备IBD诊断血清。如此制备的IBD诊断液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本低.适于禽病检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