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从生物介导转化法和非生物介导转化法2类方法出发,介绍各种转化方法在水稻上的首次报道和重要进展并进行了展望。生物介导转化法中,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法通过侵染种胚、稻穗、愈伤组织和茎尖进行转化,种胚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作为材料的转化体系较为成熟,稻穗和茎尖转化法则操作简便、转化再生周期短;此外,有研究尝试用根瘤菌Sinorhizobium和Rhizobium以及附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转化水稻。非生物介导转化法中,物理方法转化法(基因枪法、电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显微注射法)是较为传统的转化方法,基因枪法应用较为成熟,花粉管通道法则取得较多育种成果;介质介导转化法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可从转化材料的筛选和优化介导转化的载体入手,同时将转化体系和DNA-free、单倍体诱导等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安全性,缩短转化再生周期。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监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现状,并指出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成果转化内控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过程管理不规范、成果转化收益管理不规范。文章还提出了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相应的对策:要完善成果转化制度,要加强成果转化过程监督管理,要加强科研成果的收益管理。  相似文献   

3.
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成果转化收益的研究更是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分析成果转化收益的用途,探讨转化收益各用途的分配比例问题。为实现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运用及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科学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和途径,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通过实例说明了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机制,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应建立健全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和合作社的成果转化能力,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发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打造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5):301-302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科技转化模式的选择,适合的转化模式将会对成果的成功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几种转化模式入手,对转化模式的基本构成、特点、优劣势以及适合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者)适合选择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叶绿体遗传转化系统是独立于细胞核遗传转化系统之外的转化系统,为植物导入外源基因提供了新的途径。叶绿体转化具有细胞核转化所没有的优点,随着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其优越性也逐渐得到认同。从叶绿体转化系统的原理、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叶绿体转化的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的转化液制备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M109感受态细胞,并进行pUC18质粒的转化,考察细菌生长状态、转化液、转化的热激时间和转化后所用培养基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A600nm为0.705时采用TB转化液制备感受态细胞,在42℃热激45 s,转化后采用SOC培养基振荡培养,转化效率最高,可达8.59×108 CFU/μg质粒.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湖北省一直将加快科技优势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科技十条"助力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若不转化,锁在抽屉里就是一张废纸。为加速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湖北省制定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改革力度全国空前,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是科学技术真正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科研机构而言,加快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开发应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生产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对当前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几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自行投产转化模式、市场贸易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和股份制转化模式)的优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不同转化模式的产权分析,认为股份制模式是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兰花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生物技术在兰花上应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兰花无菌发芽育苗、离体快繁、原生质体、基因工程及育种的研究概况,并就兰花原球茎人工种子的生产及兰花试管苗开花诱导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兰花香味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华  王雁  彭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34-136,152
介绍了兰花香味的检测方法、成分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兰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兰是珍贵的观赏花卉,兰花育种家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综述了中国兰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当今中国兰育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功能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科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其内生真菌密切相关,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组培繁殖及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它们与兰科植物之间的共生营养机理,及其在兰科植物栽培生产中的功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蝴蝶兰细菌性软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杭州地区近年来新发生的蝴蝶兰Phaluenopsis软腐病病原细菌进行了分离、致病性测定、Biolog测定和脂肪酸甲基酯(FAME)脂肪酸测定,16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性状、特征完全相同,在序列分析中能以较高的自举置信值与菊欧文氏菌标准菌株聚在一起。因此,可以确定,引起杭州地区蝴蝶兰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是菊欧文氏菌。  相似文献   

16.
从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营养关系、兰科植物菌根的营养效应和营养特性三方面对近年来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菌根菌剂研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兰科植物菌根生物资源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园艺生产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兰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花卉,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其独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国内外花卉研究和市场的热点,其中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兰属、兜兰属、卡特兰属、文心兰属和万代兰属中的许多品种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 7 大类商品化兰花。介绍了兰花资源收集、保存与鉴评现状;总结了兰花基因组学、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分子调控机理以及品种选育的现代育种新技术研究成果;梳理了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与开花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35 年来对兰花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观赏点更加多元化、育种目标更加多样化将是今后兰花育种及产业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取得突破的条件下,将更加追求幽香、叶花双艺或多艺的育种目标。此外,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兰花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兰花育种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开展兰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兰花资源概况、资源保护繁育以及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作了扼要综述,表明,种质资源是兰花育种的基础,需加以保护;种间及属间的远缘杂交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技术可加快育种进程。目前仍需加强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兰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际调查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滇西北兰科植物409种,其分布的海拔范围为650~4700m;并按400m划分海拔段,共9个梯度,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滇西北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或“单峰型”,随着海拔升高,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的数量依次为92、167、194、223、192、159、129、58、32种,其中1051—3000m海拔范围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相邻海拔段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1051~1450m海拔段附生兰种类较为丰富,1851~3450m海拔段地生兰种类较为丰富,各海拔段腐生兰种类较少;1851—2250m海拔段区系成分最多,物种数为223种,占该区域兰科植物总数的54.52%;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15m左右,生活型平衡点在海拔2050m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概况,制定合理的保育策略,笔者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兰科植物保护紧迫性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致濒危原因,并筛选出重点保护物种。结果表明:在调查到的81属230种兰科植物中,需优先监测保护的物种共98种,筛选出排名前10物种共12种(其中3种并列第10);狭域物种共14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09 %;极危种7种、濒危种26种、易危种48种,合计占已调查种数的35.22 %;受威胁兰科植物148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4.35 %;共筛选出17个兰科植物热点分布区。研究区域内的兰科物种多样性较早年研究数量增多,生境破坏对兰科植物影响最大。本研究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了优先保护监测区域,利用较少的资源保护更多的物种,对制定合理、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本底资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