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多年来,我和当地蜂农多有往来,听到不少令人兴奋的丰收喜讯,也碰到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令人心痛。其中有的是新养蜂户,也有老养蜂员。特介绍如下,以供鉴戒。一、受赠病蜂,因福得祸此例是已有五年养蜂经历的养蜂户。他由于冬前螨害严重,致使来春群势弱小,春繁缓慢,而向一养蜂朋友求援。朋友慷慨送他数张老熟封盖蛹脾,加速了春繁。但入夏后,全场普遍发生美洲幼虫腐臭病,损失严重。原来那位朋  相似文献   

2.
<正>"本地区2014年蜜源不足,养蜂户多数收入不太景气,有的还赔了本,可是张西刚饲养的90箱蜜蜂采收蜂蜜达1 400 kg多,收入4万多元,可算是本地区养蜂的状元了。"这是八五二农场不少养蜂的专业人士对张西刚的一番赞扬。要说张西刚有什么养蜂经验技术么?不是,是凭他实干精神么?也不是,那是凭什么呢?凭他头脑灵活,敢闯新路,巧借东风,才有了今年的好收成。  相似文献   

3.
笔者养蜂60年以上,从桶蜂过箱(中蜂)成功―失败―再成功,也尝试饲养意蜂,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苦楚,多少汗水才积累了这些养蜂知识。近几年来养蜂产业扶贫,遍地开花,绝大部分扶贫措施立竿见影,当年就取得效果,不少人成为养蜂大户,年收入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但有些户一二年后销声匿迹。笔者“下乡”走访“学习”,耳闻目睹了一些情况,今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供初学养蜂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名养蜂户。从小就酷爱小蜜蜂 ,但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务农。先后养过兔、养过鸡、种过果树 ,但都未使我摆脱贫困。那年秋天 ,我到本村的养蜂员陈大伯家玩 ,发现陈大伯桌上有几本《中国养蜂》 ,随手拿起来翻看。《中国养蜂》丰富的内容 ,使我大开眼界。既有读者论坛 ,又有初学者园地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行业信息 ,简直是一位蜂学老师 ,真恨自己与《中国养蜂》见面相晚。此后 ,我便订阅《中国养蜂》 ,买来数群蜂 ,开始了我的养蜂生涯。最初 ,我没有一点养蜂经验 ,一遇到问题就翻阅《中…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不少养蜂户不止一次在中秋节前后在我省泗洪县及安徽省泗县等地利用到一种蜜源植物,但只知其蜜粉皆有,养蜂效果不错,却不知其名称,即使叫出名称常是张冠李戴.直到1998年初冬,在一次蜂友之间的闲谈交流中,我市养蜂老师傅陈祥恒才称他已确认这种蜜源植物就是"烂脚丫巴".其后陈师傅又在2次成功利用到该蜜源的基础上,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1987年王浆销路由俏转疲后,随之而来的变化也不少。1.收购价从春季的每公斤200元降到秋天的145元。2.养蜂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蜂户开始卖蜂,且售价低廉。3.各种各样的王浆制品充斥市场,使人担心会过剩。重要的是质量问题尚未得到普遍重视,若不从速改善前途堪虑。一、现在王浆过剩,对养蜂的积极性虽有影响,但还不至象1984年那样造成蜂群大量减少,导致王浆紧缺。因为如今的技术经验有了发展,王浆产量水平高,收益尚属稳定。上海郊县的能手每群蜂年产有1500克左  相似文献   

7.
正周年养蜂,成败在春繁。对于春季就有生产性蜜源的地方,春繁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过去不少养蜂书刊上都对春繁技术措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我经过较长时间的养蜂实践,面对越冬后的弱群,总希望有书刊或哪位大师,能够教自己一套快速春繁的技术。自从看了《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特别是参加了龚凫羌老师的全国养蜂提高班,我不仅更新了养蜂观念,还依据养蜂原理探索出一些适用的中蜂快速春繁法。当然,要有秋繁成功作保障。以自己使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初,湖南省汨罗市移民局局长吴开保在走访全市18个乡镇的大中型水库移民户时了解到有一部分人在移民前养过中蜂,懂得养蜂的基本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养蜂效益看好,但是中蜂的囊状幼虫病曾经使不少养蜂户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9.
贵刊编辑部 :据说贵刊是全国养蜂期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那末 ,贵刊的优势在哪里 ?我以为 ,一是刊物出刊时限短 ,每月 1刊 ,能及时让读者读到许多养蜂技术和蜂业信息。二是价格低廉 ,初学者乐意优先订阅。三是每期都有“中蜂”专栏 ,能给广大蜂户提供最实惠的学习园地。在此愿向贵刊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 (也许贵刊不甚明了 ) ,那就是贵刊主要读者是新老中蜂户。这是从我长期养蜂实践中了解到的。我在 1980年前就养了 10多年中蜂 ,之后出省养意蜂 ,在与南北各省蜂农的广泛接触中 ,知道意蜂户很少订养蜂刊物。主要原因是养意蜂流动性大 ,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第3期《蜜蜂杂志》中,何明蜂友提到江苏省仅宜兴的丘陵山区还有少量中蜂存在,这观点在养蜂界已被普遍认可.但据我调查得知,南京也有野生中蜂,而且数量还不少.  相似文献   

11.
正有句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通过对《蜜蜂杂志》等书刊中知识的学习和走访养蜂户,我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不少知识,也产生了一些看法,我愿向蜂农朋友提出来探讨,难有不当,请斧正。1"数天不管不问也没关系"能养好蜂吗?我以为非也。这样说很不专业,不能当经验介绍。尤其对想要养蜂的人或初学养蜂者会造成错觉和危害,或许起到"靠天"也能"吃蜜"等的误导作用,不可小视。这样说也很不负责任。其实几位尊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白糖不但价高而且货缺,给养蜂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养蜂生产的发展。在饲料糖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应变呢?显然,完全依靠国家供给平价白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采取得力的措施,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去年我与老伴饲养22个继箱群,虽全靠喂糖养蜂,而全年纯收入仍有3500多元,还新发展了7群蜂。我的措施是:1.抓住油菜蜜源,力争多收蜂蜜。首先  相似文献   

13.
自我推销蜂产品的方法黑龙江省海伦市王福忠我是黑龙江海伦市的养蜂专业户,1967年养蜂至今快30个年头了。前些年蜂产品可直接卖给市土产公司,养蜂户也很多,近些年土产公司不收购蜂产品,只有靠自销,因此养蜂户越来越少,蜂产品越来越推销售。为了打开蜂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不少蜂友抱着厚望投书于我———咨询怎样迈开养蜂第一步?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仅就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和所见所闻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养蜂入门者参考。一 先少养、边干边学在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看花容易绣花难。养蜂也是如此。养蜂虽是一项养殖业,但它也是一门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要采取严谨的态度,不能只凭一腔热血,那样的话是不会成功。那么,一定要学好了再养吗?不!因科学是无止境的,总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永远也学不完。所以,宜先少养,边干边学,随着饲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再逐渐扩大蜂场规模。学习养蜂有两…  相似文献   

15.
胥文钰 《蜜蜂杂志》2001,(11):28-28
1 .不敢正视养蜂事业的人 ,只好观望别人的脚印 ,而自己总觉得晚了 ,只要正视养蜂事业 ,踏着成功者的脚印走下去 ,一样会成功。2 .养蜂事业是一个火炉 ,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新人进来后要吸热 ,要吸收很多新的知识 ,当他成熟后要放热 ,要辅导培养徒弟或别人去成功。他汲取的养蜂专业知识越多 ,付出才越有资本 ,养蜂经验越丰富 ,则越不容易放弃和失败。3.有的人从事养蜂事业总觉得困难很大 ,但只要行动 ,方法加毅力就能把困难踏在脚下。4 .购买有编号的电影票、车票 ,凭号入座 ,机会是比较平等的 ;不同背景的人从事养蜂事业 ,也是很平等的 ,只…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不少养蜂户不止一次在中秋节前后在我省泗洪县及安徽省泗县等地利用到一种蜜源植物,但只知其蜜粉皆有,养蜂效果不错,却不知其名称,即使叫出名称常是张冠李戴。直到1998年初冬,在一次蜂友之间的闲谈交流中,我市养蜂老师傅陈祥恒才称他已确认这种蜜源植物就是“烂脚丫巴”。其后陈师傅又在2次成功利用到该蜜源的基础上,加以肯定。2003年8月,我改变了往年转场的路线,正好落场在夏涝较重,田间除草不及,有鳢肠(烂脚丫巴)大量出现的一个场地,我首次明白地利用到这一蜜源,并进行了初步的观察。鳢肠(EcliptaprostrataL),中药名墨旱莲,别名金…  相似文献   

17.
林南强 《中国蜂业》2003,54(5):30-30
我自 1 96 6年从福建农大毕业 ,一直从事中蜂饲养工作 ,4 0年的蜂业旅途 ,让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结合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于 1 993年设计出塑料中蜂蜂王盒 ,由单位出资生产出 36 0 0 0只 ,供漳浦县及附近各县蜂农使用。 2 0年来 ,蜂王盒使用技术深入到每个养蜂户 ,让蜂农们尝到了科技兴蜂的甜头。为此我希望能通过《中国养蜂》与所有饲养中蜂的朋友共享能给大家增加生产效益的蜂王盒使用技术。1 中蜂新王群产蜜量较高 ,但是因担心处女王交尾不成功 ,换王就比较保守 ,只能小批量分期换王。自从有了塑料蜂王盒 ,蜂农就能大胆对全…  相似文献   

18.
读刊有感     
读了贵刊10多期杂志,尽管在养蜂技术上收获不多,但我不得不承认,贵刊的确办得不错,内容广泛,不乏精美之作。如1999年第8期习俊的《我的一次性移虫育王的经历》,不但是对传统的挑战,同时有理有据,无可非议。再就是杨多福先生的《养蜂生产中的难解之谜》,有代表性地说明了蜂群内确实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这篇文章定能引出许多新的见解,对那些已有多年养蜂经验的成功者,仍然有着吸引力。蜂刊中的莠草也不少,如用茶花杆替代饲喂器、移动蜂箱就能增强蜜蜂的积极性,我以为不登为妙。用葵杆远不如用矿泉瓶或可乐瓶来得实在…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乡地处河北省平山县,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素有"蜜库"之称。每年有大量外地蜂场涌入,但当地养蜂状况并不理想,亲眼目睹很多蜂场在秋繁后群势非常不好。我养蜂20年,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从中摸索出一套秋繁措施。我认为搞好本地秋繁必须断子治螨,同时更换新王。  相似文献   

20.
<正>在吉林南部的半山区,每年3月下旬,养蜂者都选择晴朗无风、气温6℃以上的天气,给越冬蜂群出窖进行排泄、整巢、紧脾补加饲料,在适当的时候添加粉脾开始繁殖。这时的天气还比较寒冷,冰雪没有完全融化,蜜蜂在饲喂幼虫时需要大量的水,就会飞出采水而被冻死,所以有很多养蜂户采取巢门内喂水以保障繁蜂的需要。但也有不少的养蜂人不管天气变化,不用巢门饲喂器喂水,任蜂群自然发展,虽然在大流蜜期也能发展成强群,但也影响了新分群及使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