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2004年,开展杂交油菜华油2790试验示范,种植面积158.4hm^2,实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料,重施硼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高产达3408.8kg/hm^2。  相似文献   

2.
“华油2790”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半冬性中熟甘蓝型雄性不育“三系”双低油菜新品种。2002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华油2790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油菜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突出特点是产量水平较高、抗逆性较好、生育期适中、抗病性强,自2001年开始我市引进种植,几年来一直表现较好,现将其在本地区的表现及适合我市种植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减少油菜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提供高效的杂交油菜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以优质杂交油菜黔油22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该品种稀植栽培产量与栽培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得出了该品种在贵阳市稀植栽培产量大于180 kg/667m2的优化方案:纯N为18.13~21.66kg/667m2,播期为9月14-20日,密度为3453~3940株/667m2.  相似文献   

5.
“华油2790”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我镇锦程村12组村民陆汉发于2006年引进并示范种植,面积达20亩。经示范种植,该品种在我镇表现良好,产量、熟期、抗性等综合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中油杂12号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在株间套种芥菜,比较山区油菜稀植净作(T1)和稀植套种(T2)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于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油菜单株干物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套种对于油菜株高、茎粗影响较小,且对油菜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影响也较小,但可以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降低群体透光率;该种植方式下的油菜收获产量虽低于净作,但综合芥菜的产出,该模式可增收4 762.2元/hm~2,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汇油50不同密度下的生育特性、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在每公顷300kg左右纯氮,密度4.5~7.5万株/公顷稀植条件下,每公顷产量可达2900kg左右。比对照增产11.9%~16.2%。  相似文献   

8.
稀播紫云英(亩撒播1.5kg)超稀套种油菜(密度为120×50cm,每穴1珠)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亩产达243.3±13kg,增产121.7%;紫云英每亩生物量达2460±142kg,增产15.32%。亩夏收作物总效益提高294元。形成肥油稻稻作农田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棉花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通过千棵千斤稀植高产栽培示范,总结出适合江淮地区高产棉花品种配套适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棉花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盐碱地棉花稀植栽培技术试验进行总结。该项技术通过选用高产、大铃、抗病棉花品种,降低棉田株数等措施,充分发挥棉株个体的增产潜力,减少烂铃,提高棉花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2.4万株/hm2的稀植栽培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氮磷钾配比,四个不同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组合处理,对杂交棉予杂35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量增加可明显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增加单株铃数和群体总铃数,显著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是,当氮磷钾施肥量达到每公顷施N:195kg、P2O5:97.5kg、K2O:136.5kg后,再增加施肥量则增产不显著,肥效降低,而且霜前花率和子棉经济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杂交晚粳花优14在江西省适宜播种期和栽插苗数,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和栽插苗数试验。结果表明:花优14在鄱阳湖平原作双季晚稻手工栽插,适宜播种期为6月中、下旬,秧龄25~30 d,每丛插3本或3本以上有利获取高产,最后提出了花优14高效应用思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起垄处理对棉麦共生期棉行光、热、水条件的影响,以及棉花光能利用特性的响应,旨在揭示起垄促进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理生态机制。试验设置棉麦平作套种(T)和棉行起垄套种(T+L)2个处理,以棉花单作(D)作为对照,测定棉麦共生期不同光量子密度梯度下棉花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拟合光响应曲线,计算棉花功能叶片光利用特性指标,分析棉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与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变化,计算不同处理下的日有效光能(PARd)。结果表明:T处理下,棉行的冠层PARd、5 cm地温和耕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D处理,生长发育迟缓,产量降低达20.1%。而T+L处理下,PARd在三叶期和小麦收获期分别比T处理提高了5.8%和47.5%,5 cm地温在11:00以后显著提升,20 cm土壤含水量降低减缓;与T处理相比,T+L处理棉花功能叶片的PnmaxLSP显著提高,LCP则无显著变化,相对生长速率(PGR)提高,开花期与吐絮期较处理T提前4~5天,两年产量分别比处理T提升了14.5%和15.3%。起垄处理增强棉麦共生期棉行冠层的PAR,提高棉花功能叶片的PnmaxLSP,增加了棉行的PARd,同时提高了棉行的土壤温度,减缓了耕层水分降低速率,从而缓解了遮光对棉花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就棉花—萝卜套作模式,以及作物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2”式,萝卜产量可达72060 kg/hm^2,籽棉产量2032.5 kg/hm^2;“2-2”式,萝卜产量50790 kg/hm^2,籽棉产量2620.2 kg/hm^2。“1-2”式萝卜产量高而棉花产量低,“2-2”式萝卜产量低而棉花产量相对较高。比单作棉单位净产值提高60%-80%。种植模式不同,棉花和萝卜产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萝卜性状(长度、粗度、单重)无明显差异,而棉花生育性状变化较大,但纤维品质模式间差异不明显,套作模式与CK除整齐度外,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棉花甜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对间作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棉花中65%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相同水分条件下间作棉花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均高于单作。间作棉花叶片的Pn、Gs和Ci均为65%处理的最高。间作棉花的Fm、Fv/Fo、ΦPSII大于单作,而NPQ小于单作,说明间作相比单作有更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65%处理的NPQ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有助于光合作用的提高。单作和间作条件下棉花的产量均在65%水分处理时较高,75%和55%处理的产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棉花的抗风险、抗灾难系数,确保棉花主产区稳产增收,2009年开展环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采取定户、定田、定模式、定技术方案的办法,分别布置棉花+花生、棉花+玉米、棉花纯作(对照)3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花+花生间作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田总体效益,相比纯作区年总产值增加了0.38万元/hm2,纯收入提高8.0%,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2.5%。而棉花+玉米间作存在空间生态位竞争,棉花产量受到影响,减产40.2%,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济效益上比棉花纯作年总产值却增加0.66万元/hm2,纯收入提高20.0%,但从粮食食品安全考虑,建议该模式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7.
起垄种植与不同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期提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二元覆盖效果最明显,棉花生育期较其他处理提前4~5d,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和6.2%;起垄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高/低施肥水平条件下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杂交冬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63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施肥量条件下,密度增加对茎叶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施肥量条件,在所测定的3种茎叶形态指标中,对叶长和叶宽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根茎粗,第三是绿叶数;而在低施肥量条件下,密度增加对茎叶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籽粒产量施肥量较低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构成因素,无论施肥水平高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千粒重随密度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针对乔砧大冠梨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大树改造或整体转形的双向措施。依据现代梨树管理的发展走向和市场梨果的购销趋势,梨园的管理技术应遵照树体矮小化、管理技术简易化和果品优质化的原则进行,提倡梨园树形以纺锤型和开心型为主,树高和冠径均控制在2.5~3.0 m。既减轻了作业的难度和强度,又能及时实施可靠、有效、细致的高质量手工作业,为落实优质果品的生产技术创造了1个较为理想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