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市区典型园林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晓阳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8):309-316
为定量评价成都市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结构,采用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和分析软件WinScanopy For Hemispherical Image Analysis对成都市区30个典型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结构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植物群落冠层结构有显著差异。表征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的指数LAI、总空隙度、总开度、郁闭度变化范围分别在0.07~2.61、13.61%~95.81%、14.32%~88.3%、11.71%~85.68%;平均叶倾角从锐角(14.76°)到近直角(82.44°)分布。以上冠层结构指标数据的取得有助于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定量化评价和奠定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冠层结构量化研究的基础,同时为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与造景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盖材料土壤水温效应与作物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位于山西省阳曲县河村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农业综合节水研究示范基地”,采用大田试验对不同材料(普膜、降解地膜、秸秆、液膜)覆盖下的土壤水分和温度动态变化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效应、WUE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供试降解膜和普膜覆盖均具有显著的增温效果和一定的保水作用,秸秆覆盖同时具有显著的降温作用和保水作用,而供试液膜只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无保水作用,不同覆盖材料的增温或降温效应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供试降解膜和普膜覆盖均显著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玉米产量和WUE以降解膜覆盖最高,普膜覆盖次之,但经济效益以普膜覆盖最好,降解膜覆盖次之。供试液膜对玉米生长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玉米产量、WUE和经济效益也均略好于CK,但差异均不显著。而秸秆覆盖影响了玉米生长发育,产量、WUE和经济效益均显著低于CK。由以上结果可见,在试验区域低温干旱并存的条件下,有效的覆盖材料应同时具备增温作用和保水作用,而且增温作用较保水作用更为重要。因此,秸秆不适合作为低温干旱并存区域的覆盖材料,供试液膜因其效果欠佳也不适宜推广应用,而普膜覆盖的推广应用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考虑到普膜的环境污染成本,供试降解膜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南星科植物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天南星科植物含有的生物碱类型主要包括吡咯和四氢吡咯类、吡啶和哌啶类、环二肽类、哌嗪类、吲哚和β-咔啉类、Homonojirimycin类生物碱,且此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细胞毒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昆虫毒杀以及糖苷酶抑制等活性,针对天南星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该科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商洛桔梗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5):257-261
以商洛桔梗为研究材料,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氮磷钾最佳施肥配比,以期为商洛桔梗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合理的施肥依据。采用3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获取桔梗的产量数据;采用超声法提取总皂苷,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桔梗总皂苷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桔梗多糖含量;根据试验产量和肥料投入,测算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提高桔梗药材产量。10个处理中以氮磷钾三元素配施(8、9、10处理)产量增幅显著,处理9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其1年生、2年生试验产量增幅分别为84.30%和75.38%。(2)合理的氮磷钾配比能够提高桔梗药材质量。2年生桔梗处理9的桔梗总皂苷含量最高达8.41%,比对照组提高71.98%。(3)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处理9的增收率最高达69.4%。在本研究条件下,依据桔梗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得出商洛桔梗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9(折合为N 325.92、P2O5 664.16、K2O 416.46 kg/hm2)。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草地早熟禾与沿阶草作为古油松和古侧柏下垫面后,对古树土壤三大类微生物及生理类群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三大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且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高于20-40cm;草地早熟禾与沿阶草的建植可增加古树0-40cm土层土壤三大微生物的数量,草地早熟禾的增加效果好于沿阶草。两种草坪草均增加了古树0-40cm土层反硝化细菌的数量,降低了古树0-40cm土层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同时可促进0-40cm土层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增加,但这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导致了水产品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利用2013年在北京、上海、西安3个城市的问卷调研数据,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以及包括购买倾向、消费种类、消费形态、消费场所、购买场所等消费特征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不同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栀子苷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栀子苷能否对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雄性Balb/c小鼠,于鼻腔滴注LPS前1 h腹腔注射栀子苷(50 mg/kg)或者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kg),滴注LPS 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10的浓度。通过细胞分类计数法分析BALF中细胞总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分析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的程度。腹腔注射栀子苷可降低小鼠肺干湿比(W/D值);改善肺组织病理学结构,减少肺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且伴有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生成。栀子苷通过缓减炎症反应保护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阻止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SO2胁迫对紫叶李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给污染区紫叶李的栽植提供理论指导,以盆栽紫叶李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SO2对紫叶李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SO2浓度增加,紫叶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持续上升,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加后下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当SO2浓度为22.86 mg/m3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4.2%、112.06%、70.51%和97.77%。说明随SO2浓度的增加,叶片内代谢物质持续增加,这些物质提高了紫叶李对SO2的抗性;当浓度超过17.14 mg/m3时,抗氧化酶系统受到了破坏,初步说明紫叶李不适宜栽植于该地区,与真实环境下的结论是否吻合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稻田田面水氮磷素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运筹施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设计了6个不同氮肥水平,研究了施肥后水稻田田面水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的浓度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天后趋于稳定;施入基肥后,NH4+-N浓度在第2天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第3天即下降到峰值的25.69%~36.80%;NO3--N浓度远远低于NH4+-N浓度,3个施肥时期峰值分别为8.87 mg/L、1.91 mg/L和1.50 mg/L,且出现在施肥后第3~5天。田面水NH4+-N/T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肥后第2~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不同施氮量,相同施磷量处理条件下,田面水中TP浓度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肥后第1天,田面水中TP浓度达到峰值3次施肥后TP浓度峰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一株新基因型猪圆环病毒II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新近出现的猪圆环病毒II型(PCV2)的基因变异及其基因型信息。用PCR技术从新近发生断奶后多系统消耗综合征的病猪组织中扩增和克隆出一株PCV2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该PCV2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767 bp,与部分其他PCV2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4.0%以上,并显示出一定的地域、时间相关性。病毒ORF2基因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该PCV2毒株与已有PCV2基因型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035,因而被划入到一个新的PCV2基因型,暂命名为PCV2d,属于在中国新近出现的一种PCV2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克隆鉴定了一株新基因型PCV2。  相似文献   

11.
荷叶离褶伞菌株的ITS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荷叶离褶伞,本研究以1株离褶伞属野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和生长势等指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经鉴定为荷叶离褶伞,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30/1,最适生长因子为维生素B6,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6.0。本研究结果可为荷叶离褶伞生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工包埋胶丸种子的抗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本美  郭仲琛 《种子》1992,9(3):2-7
本实验胶丸种子是用海藻酸钠包衣的自然种子。它除了能提高抗旱性外,还能增强种子的抗冷性。实验进行冷处理的温度为1~5℃,处理时间随各类种子对低温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异。高浓度胶丸种子比低浓度胶丸的保温效果好。例如,黄瓜种子置于1~3℃中冷浸11天后,3%及6%胶丸种子发芽率分别为56.0%及74.7%,但高浓度胶丸种子的制作工艺难度较大,有待进一步探索。经过包埋的胶丸种子与未包埋的对照种子相比较,冷浸后的发芽率提高0.2~1倍多。幼苗长势也优于对照。以渗透调节剂、杀菌剂、生长激素及无机盐的混合液制成的胶丸种子抗冷效果良好。实验证明,胶丸种子抗冷性之所以能提高,是由于其种子的ATP含量高,种子内源乙烯含量增高,电导率下降所致。因此,胶丸种子作为一项抗冷措施可望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14.
大豆对SMV抗侵染与抗扩展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海剑  盖钧镒  何小红 《作物学报》2005,31(10):1260-1264
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研究最早着重于系统病症,后来发现感病材料还存在发病程度上的遗传差异,抗侵染与抗扩展并不相同,从而鉴别出一批具不同类型抗性的抗源。本研究利用抗侵染和抗扩展品种(系)配置10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在分别接种Sa或SC8株系条件下,研究两类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分属不同遗传体系,抗侵染由一对主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91%~74.97% 和18.43%~37.04%,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46%~82.42% 和17.42%~39.93%,抗性大小依亲本而异。两类抗性都有育种价值。因中抗×高感组合的遗传率明显低于高感×高抗组合,抗扩展育种应尽量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作亲本。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生育期抗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组织切片、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和因子分析方法对田间抗蚜性能稳定的4个小麦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的抗蚜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蚜性能在返青后至灌浆期与受害部位表层细胞外壁厚度成正相关,在抽穗期与细胞密度成正相关,而与细胞间隙、细胞层厚度相关不同生育阶段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和特征氨基酸不同,酷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含量抗蚜性呈正相关,但有阶段性变化。在中高抗蚜品种中以蛋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组为稳定,且保持长期相对抗或感虫品种的水平,可作为判别抗性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物三抗剂对提高水稻种子活力十分明显,一般可提高活力指数11.70%--33.82%。品种不同提高的幅度也不同;三抗剂能有效地保护细胞膜,防止细胞质外渗,增加植物体内束缚水含量与Pro含量,加速干物质累积,促进壮苗,增强水稻抗寒、抗旱等抗性生理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同时评价小麦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侵入(typeⅠ)和抗扩展(typeⅡ)是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两种主要类型,其抗性机制迥异,接种方法和抗性鉴定指标也完全不同。为了建立一种同时评价这两种抗性的策略,本研究以喷雾接种后14d和21d的病小穗数(NDS14和NDS21)以及这两种数据的差值(DNDS)作为抗性鉴定指标。利用从南大2419×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所获得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NDS14主要反映抗侵入性,DNDS主要反映抗扩展性,这说明在同一试验中同时评价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这两种抗性是可行的。与分别进行这两种抗性鉴定的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策略所需资源更少、更省时省力,可广泛用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抗性遗传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豆既可抗SMV的侵染,又可抗扩展。抗侵染由一或两对基因控制,具有明显的株系专化性,存在因株系变化而丧失抗性的可能,但抗侵染品种不受SMV的影响,且抗性基因鉴定、转育方便,在品种更替速度不断加快以及注意SMV动态变化的情况下,针对主要流行株系的抗侵染已被广泛利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起修饰作用。这种抗性虽不能抵抗SMV的侵染,但大豆感染后病情较轻,产量损失一般在5%以下,且抗谱广、抗性稳定,抗源丰富。因此,对抗扩展育种应予以重视。随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发展,期望能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抗性选择,把对多个株系的抗侵染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甚至把两类抗性聚合到同一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抗草甘膦、抗螟虫的转基因水稻为控制稻田草害、虫害提供一条更环保、高效的途径。E1C4008S-3和E1C4008S-4为新培育的兼抗草甘膦和螟虫水稻转化体。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中的外源基因均为单拷贝,且能稳定遗传。ELISA方法检测抗草甘膦蛋白EPSPS和抗螟虫蛋白Cry1C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中均是叶片中的Cry1C和EPSPS蛋白含量最高。除草剂处理结果显示,E1C4008S-3和E1C4008S-4在秧苗期均能耐受至少8倍推荐剂量中量的草甘膦。抗虫性检测结果表明,E1C4008S-3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均表现为抗,E1C4008S-4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均表现为高抗。总的来说,两个转化体的抗草甘膦能力均为优秀级别,而E1C4008S-4比E1C4008S-3的螟虫抗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针对塑料薄膜的粘连现象及其对生产和应用的影响,综述了粘连的起因及解决方法,介绍了测试薄膜粘连性和摩擦系数的方法,并简单介绍常用果蔬保鲜膜的粘连现象及其对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