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评估农村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以三亚市半岭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库区非点源污染的构成类型及其污染量,同时,根据模型预测了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TN、TP的贡献浓度.在此基础上,以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TN、TP贡献浓度与实际监测浓度之比来评估农村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活动,其污染物COD、TN和T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77.5%、68.5%和43.3%,其次为禽畜养殖,其污染物COD、TN和TP的贡献率分别为12.2%、12.4%和41.4%,农村生活污染贡献相对较小.库区农村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TN质量浓度的贡献为0.171 mg/L,TP质量浓度的贡献为0.006 8 mg/L.农村非点源污染的TN和TP对水库的N和P的营养水平的贡献率分别为55.4%和75.6%,可见农村非点源污染是水库水体营养负荷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汾河运城段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与分析,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汾河运城段的非点源污染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根据河津水文站2005-2010年的实测逐月径流、泥沙和水质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利用率定好的模型对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研究与分析。【结果】建立了包括土壤侵蚀、水文过程和污染负荷子模型的汾河运城段非点源污染模型,该模型对研究区域的适应性较好,可用于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时间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各水文年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而且发生在汛期(7-10月)的TN、TP流失量分别在60%和70%以上;对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污染的关键区域主要为万荣与新绛县部分子流域,该部分区域降雨量、土壤侵蚀性均较大,并且坡度也相较其他区域大,因而产沙量相对较大,再加上农业活动的影响最终导致非点源污染相对较大,由此可见控制非点源负荷产出的关键在于减少流域的水土流失;对研究区域内TN、TP各类污染源贡献率进行分析可知,研究区域的非点源TN、TP负荷中分别有46.3%和53.5%为土壤养分流失所产生。【结论】汾河运城段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重点在汛期(7-10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农业用肥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濑溪河流域泸县段面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流域等热点研究区域的污染物输出系数值进行总结,估算出濑溪河流域泸县段的TN、TP的污染负荷。【方法】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的方法。【结果】结果表明,濑溪河泸县段非点源TN负荷量为3 701.54t/a、TP负荷量为688.72t/a,其中农田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对非点源TN、TP的贡献率较大,农田径流污染为TN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为TP的主要来源,且TN负荷量远大于TP负荷量。【结论】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濑溪河泸县段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沟蓄排水对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污染的缓解和控制作用,选取车辙沟不同断面的氮磷含量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降雨量和施肥量对氮磷变化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了2个观测年份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地表水中TN浓度整体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升高;降雨充足时地下水中TN及NO3--N对施肥响应较为明显。(2)地表水pH变化与氮素含量有一定联系,TN、NO3--N和NO2--N间的相关性非常好;地下水中pH、水温与氮磷的相关性较弱,NH4+-N与NO3--N的转化难度较大,但与TP线性关系较强。(3)大沟蓄水工程能有效减缓在施肥过程中地表水磷素的流失,对降低汛期地下水中TN浓度也有积极的影响,另外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下水中磷素的升高,在推广区的不同农业耕作灌溉时期要注意对总磷排放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流域非点源磷污染的遗留效应是许多流域经过多年污染控制努力后水质仍未见成效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形成过程机理、模型方法及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化肥施用等人为磷过量输入以及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滞后性,磷在土壤、沉积物、地下水等介质中大量累积,在人为扰动、气候变化等作用下,累积的遗留磷会重新释放/流失,因而成为受纳水体长期的污染源。数学模型是解析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主要方法,现行的模型仍以统计模型为主,其中ELEMeNT-P模型是唯一针对遗留效应问题研发的过程性模型。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很多流域的遗留磷是受纳水体磷污染的重要甚至主要原因,且其污染影响可长达数十年到数百年。总体而言,目前对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遗留效应的过程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模型尚难以模拟遗留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流域遗留磷累积-释放-输移的动态过程机制,改进模型的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块,强化模型的多时空尺度模拟功能及多重验证,以精确刻画流域遗留磷的污染贡献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突破非点源磷污染治理困境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遥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进一步识别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并探讨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9年滦河流域承德市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0.12、0.014、0.06 t·km-2和0.05 t·km-2,入河量分别为119.6、7.8、70.3 t和49.8 t;污染类型上,滦河流域承德市氮型(TN和NH4+-N)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径流,TP主要是来自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CODCr主要污染来源是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上,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TN和NH4+-N的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面积占比均达到65%以上,而TP为整个区域需防控的非点源污染指标。降水量与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相关性较好,丰水期TN和TP非点源污染对河流中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50%;控制单元内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与水土流失型氮磷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5。因此,重点应从源头上防范丰水期非点源污染排放,建议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林草天然源水土流失引发的非点源污染排放,同时也应加强农田养分管理以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7.
河套灌区总排干沟氮污染负荷分割与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区分河套灌区的点源污染与农业非点源污染显得十分必要。考虑灌区点源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和运移规律,依据总排干沟红圪卜断面2009—2017年水文水质同步观测资料,采用水文分割法研究总氮(TN)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总排干沟属于典型的点面污染混合沟;TN污染总负荷除2012年由农田排水量过大导致升高外总体在下降,降幅39.1%;点源TN污染负荷呈下降趋势,点源TN污染负荷平均为3 076.20 t,2017年较2009年削减了50.6%,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以来非点源TN污染加剧,非点源TN污染负荷平均为1 793.09 t,占年平均总负荷量的36.82%。总排干沟氮污染以点源为主,2012年以来,氮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针对点源污染要以控制点源污染物浓度为重点,对于非点源污染要以减少农田排水量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9.
选择2006—2017年甘肃省武威市水库和地表水的TN、TP浓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7年5个水库及断面TN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N平均浓度为1.726 mg/L,变化幅度为0.360~5.063 mg/L,总磷呈平稳下降趋势,TP平均浓度为0.151 mg/L,变化幅度为0.110~0.453 mg/L;5个水库及断面浓度季节差异与干旱湿季的变化一致,地表水TN、TP浓度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较低;5个水库及断面12年空间差异明显,富营养化严重,其中石羊河扎子沟断面TN、TP均常年超标,是该区域环境监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水文、地理和非点源污染等特点,通过分析引起流域吸附念污染负荷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输沙模数的动态计算方法.鉴丁与吸附态污染负荷有关的流域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泥沙输移比等因素具有空间不确定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盲数理论的非点源吸附态磷污染负荷动态分布模型.应用所构建的模型,借助GIS技术,模拟和定量计算了小江流域1997-2007年各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吸附态磷负荷量.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地表径流量是流域内吸附态磷负荷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吸附态非点源磷负荷的空间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磷负荷的大小依次为:旱田及混合地、草地、水田、林地和城镇用地.通过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合理,运用盲数理论来研究流域非点源吸附态负荷可行.  相似文献   

11.
李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14-10015,10042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渭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析了2005年该流域陕西段的水土流失、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农膜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和污染情况,并提出发展绿色农业是治理该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降雨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拟通过控制降雨径流产生的污染来减少非点源污染。[方法]通过分析降雨径流的水文过程、其与非点源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以及水文模型在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有效的减少非点源污染。[结果]降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源头控制,加强地表非点源污染物清除和控制,在坡地上种植植被,可有效减少降雨径流对土地的冲刷和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水文模型的应用使该研究简单化。[结论]研究表明对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控制将有效减少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3.
水文过程中降雨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降雨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拟通过控制降雨径流产生的污染来减少非点源污染。[方法]通过分析降雨径流的水文过程、其与非点源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以及水文模型在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有效的减少非点源污染。[结果]降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源头控制,加强地表非点源污染物清除和控制,在坡地上种植植被,可有效减少降雨径流对土地的冲刷和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水文模型的应用使该研究简单化。[结论]研究表明对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控制将有效减少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3S”技术在盐城市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利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135-137
在分析盐城市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在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可行性,探讨了“3S”技术在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建立了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得出该地区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典型流域AnnAGNPS模型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水体日益突出的氮、磷富营养化问题,选择新田小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和AnnAGNPS模型,对流域出口及重要景观单元出口的径流量、总氮和总磷进行同步观测和模拟估算。结果表明:(1)AnnAGNPS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在径流量、总氮和总磷的模拟估算中,最小模拟偏差为1.4%,最大模拟偏差为34.34%,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2)在所观测的4场降雨中,模拟效果受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雨量越大,模拟效果越好,雨量越小,模拟效果越差;(3)不同景观单元由于下垫面性质及其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影响的不同,模拟效果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果园+林地景观单元模拟效果最好,而水田+旱地景观单元模拟偏差较大;(4)水田+旱地景观单元总氮、总磷污染负荷比重大,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来源的主要类型和关键源区,这一结果可为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特点,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经济管理对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提出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途径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利用有机农业方式解决化肥等污染;利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实现环境资源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7.
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西藏林芝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与特征,基于林芝市2000—2015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年输出负荷。并对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三类污染源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N、TP均呈现逐年平稳上升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集中在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和林芝县,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强度最高的行政区为米林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三大营养源贡献中畜禽养殖输出负荷的贡献率随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加的趋势,90%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农田化肥;林芝市农牧业发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须大力开展防控工作,以改善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阐述了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减少我国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估算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降雨量差值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结合我国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少的实际情况,利用我国现有的水文站降雨资料和水质资料,提出了一种简便易用的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降雨量差值法。与传统的径流分割法相比,降雨量差值法能利用现有水文水质资料而无需增加监测项目,即可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作出估算,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2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分析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源;畜禽粪便和“白色污染”也不可忽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监测,科学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合理处置各类粪便,综合治理“白色污染”,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是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