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淤地坝建设不仅可以防止洪水危害,还能淤地造田、进行种植业生产开发利用。淤地坝建设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安塞纸坊沟流域果园的果树种类、分布、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其能反映作为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和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纸坊沟流域果园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比较符合生态学原则,但果园的群落结构和果树种类的面积比例对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均不适应.最后,作者从果园的种类组成、面积比例、群落结构及系统与外部的联系、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3.
冯虹 《甘肃农业》2011,(8):9-10,12
对纸坊沟流域近50年降水、输沙及径流特征资料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法在年尺度上讨论降水量与径流量、土壤侵蚀模数及时段治理程度与时段年均输沙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凸显单一峰值,流域降水在年际上呈平水年一千旱年一平水年(较丰水年)周期性变化,流域月径流变化基本与月降水量变化相吻合;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且...  相似文献   

4.
不同纯磁性材料对土壤特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简报邹德乙,庄杰,张建玲,朱玺,刘小虎,栾桂林(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近十多年来,随着土壤磁学和生物磁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中一个引人注意的产品就是磁性肥料。目前,它在我...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黄土丘陵区生态安全预警及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近70年代表年份生态安全态势及影响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质量值,用演化轴解释生态安全预警模式,定量评价该流域1938~2005年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并预测2015年的发展趋势。【结果】纸坊沟流域1938年处于蓝灯区,无需预警;1958年为黑灯区,需作生态安全恶化速度预警;1975和1985年处于红灯区,需作生态安全较差状态预警;1995年处于黄灯区,2005和2015年继续向良好方向演化,均不需预警,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预计人口密度于2020年左右进入警戒状态。【结论】研究结果与该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符,该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可以应用于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流域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借助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2000年)后(2010年)纸坊沟流域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年动态度为-7.51%;林草地面积增加,年动态度分别为4.86%和14.87%;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民的选择;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显著增强;退耕还林区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纸坊沟流域3种景观功能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进一步的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1982,1990,2005和2009年的景观斑块图为基础,应用GIS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纸坊沟流域景观分类系统,对流域景观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型景观指数,分析流域景观功能类型在不同治理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1)利用建立的景观分类系统,可将纸坊沟流域景观划分为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和生活服务型3种功能类型;根据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又可将其划分为人类主导景观和自然景观。(2)各个治理时期,生态防护型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及周长均最大,是流域的主导景观;生态防护型景观形状最复杂,表明其受到的人类干扰最小;生活服务型景观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最大,其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人类主导景观的数量、面积占流域景观的半数以上。(3)不同治理时期生态防护型景观斑块面积持续增加,经济生产型景观面积相对减少,各景观功能类型的景观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增加;自然景观与人类主导景观斑块数量与面积比例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结论】国家各项政策措施使人类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干扰减弱,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其内因演替逐渐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8.
主要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性状、加速生土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和遗弃,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该文综述了几种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及其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作物产量与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作物生产过程中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黑河上游冰沟流域不同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关系,为黑河上游冰沟流域水源涵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4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均表现为:森林灰褐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山地栗钙土,且垂直分布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说明黑河上游冰沟流域的森林灰褐土比其它土壤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储存和积累。森林灰褐土0~1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54 kg·m-2,略高于我国森林土壤0~10 cm土壤平均碳密度(4.24 kg·m-2),说明黑河上游冰沟流域的森林灰褐土区雨量充沛,林下植被丰富,凋落物现存量充足。4种土壤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是整个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30.69%~37.99%,有机碳密度是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的29.31%~36.77%,说明黑河上游冰沟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在表层具有很强的表聚性,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极易造成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减少,应增加黑河上游冰沟流域植被覆盖度,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4种土壤有机碳、全氮、CEC、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经回归统计分析,4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全氮、CEC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变化规律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学者在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作物选择、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数计算与分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应重点选择区域优势农作物开展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推进基于农作物生长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加强定量和定性指标不同组合权重确定方法研究,强化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成果关联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物-地理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400多种作物生态特性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10多个基本指标因子,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单生态因子相对距离和综合生态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对11个地区、8种作物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建立的生态距离概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广适性,能够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作物对各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空间同位模式的局部挖掘算法存在挖掘结果无统计显著性意义、缺少领域知识介入导致挖掘结果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引入领域专家知识选择候选模式,构建候选模式属性的兴趣度函数作为局部空间统计量,对空间候选模式的兴趣度值聚集区域进行挖掘,进而合并聚集区域的邻域确定模式的空间区域.经过分析及验证,利用该方法对长汀县烟草种植适宜性结果数据集进行处理,发现了主要养分高但不适合种植烟草的异常模式及区域.据此,专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施用石灰和硼肥等改善烟草种植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GIS技术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橡胶种植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作物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以及GIS在橡胶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橡胶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四川酿酒葡萄产业起步较晚,针对该区域酿酒葡萄基础研究还是空白,与葡萄和葡萄酒质量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等研究严重滞后。[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域基础数据的收集,建立科学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目前酿酒葡萄主产区金沙江、大渡河、岷江3个流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酿酒葡萄栽培的光、热、水适宜性指数均是大渡河金沙江岷江。综合考虑光、热、水3个子系统中10个指标,大渡河流域的丹巴县酿酒葡萄栽培适宜性综合指数最高,达0.901 4,岷江流域的茂县最低,只有0.619 4。[结论]在气候因子方面,大渡河流域更能种出高品质的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18.
黄艳丽  苏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02-10403
该文主要介绍了禹州市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过程。评价中,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地貌因地制宜地将全市划分为丘陵岗地区与平原区两个适宜性评价区,并确定适宜类和适宜等两级构成的评价系统,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最后应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以获得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合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观测,分析了小流域淤地坝拦沙量和坝地增产效益。结果表明:5 a间,由于沟道条件差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淤地坝拦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大幅度减小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坝地的平均增产效益为梯田的38.48%,坡耕地的82.24%,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和探讨坝系对纸坊沟流域沟道洪水洪沙的几种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或效益,论述坝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功能,为通过沟道工程—坝系对陇东地区小流域沟道荒沟荒滩(土地资源)及洪水洪沙(水土资源)的全面综合治理与高效、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