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晨 《世界农业》1998,(2):21-22
阿尔巴尼亚农地制度的演变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傅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整个东欧政治剧变的动荡中,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相呼应,推波助澜,农业生产出现大幅度的下降。1991年3月阿尔巴尼亚大选,新的政府进行改革,推出向市场化迈进的措施,放开...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中国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农地的转化,这给农地规制带来一系列问题.针对传统的农地规制倾向农地数量方面,在农地质量与生态方面的规定相对欠缺这一问题,对转型期中国农地规制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的目标与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对俄罗斯、中东欧等转型经济国家的农地制度改革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地制度的三次重大改革,并得出农民家庭经营是当前农地制度的最优的经营形式,农地流转应依靠市场机制并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定量评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国有化、私有化和集体所有三种路径进行改革的风险,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鱼骨图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产权制度朝国有化改革的风险系数为0.419 5,朝私有化改革的风险系数为0.375 6,在现有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改革的风险最小,为0.204 9.研究结论:(1)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应特别注意规避政治风险(0.602 5);(2)改革应防范群众反对(0.267 5)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0.228 4);(3)改革需要调查民众的农地产权意愿,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预示其亟待改革.通过梳理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走向应是农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制的实施,将在保证国家对农地最终控制权和裁决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应是一个利国利民、兴利除弊的最佳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了波兰农地私有化工作不尽人意的方面,其国有农地私有化大多采取了租赁经营形式,取消农业合作社的工作经历了反复,私人农场的经营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私有化后农业生产一度滑坡并长期起伏.波兰农地私有化对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一相情愿,私有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化的发展,借鉴美国、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演进的经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的对策.笔者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国家所有农民永佃的土地所有制,同时,应把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的方式分析了海峡两岸农地政策的演变,探讨了中国大陆现行农地政策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三点建议:在农地制度改革中应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运用法律法规手段;让农民直接参与农地改革.  相似文献   

9.
对于"三农"问题,我们应当从制度角度来探索其制约因素.本文从当前农地制度的缺陷入手,找出现行农地制度与"三农"问题出现的内在关联,对当前理论界出现的几种典型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进行评述,从中归纳出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农地制度,并对这一新制度的可行性和配套措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改革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缺陷的基础上,就当前学术界关于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主流思想进行了讨论,从农地所有权的视角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所进行的土地改革是相对较为成功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渐进改革。该文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探究台湾农地改革的原因及其过程,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证台湾农地改革的经济绩效,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台湾农地改革是如何兼顾地主利益和保护自耕农利益的,借此说明台湾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农地改革的妥协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的农地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问题上的体制性冲突日益凸现.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对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进行再改革,以利于农村资源有效配置和规模经营.改革的方向应是土地国有,农民永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权的最小平方法,从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的综合评价系数为0.663 9,处于中度效率水平.对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贡献大小依次为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农地产权改革应着重发挥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高耕地垦殖率,遏制耕地撂荒,提高农业投入,严格控制违法"农转非".  相似文献   

15.
基于CNKI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库,对2009~2019年有关农地流转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了我国农地流转研究成果,对农地流转的研究主要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向进行。运用系统分析法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究农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规范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优化乡村振兴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的改革与更民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扬弃,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正式制度安排,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在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现行农村神经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1978年开始发生的农地家庭承包制进行了新注释:家族意识与激进式的农地制度变迁,家庭、家庭观念与农地制度变迁;平均主义与农地  相似文献   

18.
讨论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和弊端,结合我国在农地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和实践,分析目前的一些理论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国外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地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设计、土地经营与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为我国推进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期,两岸都进行了多次的农地重大改革。本文在总结评述两岸农地制度演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