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动机怠速是指汽车 行驶而发动机稳定地低速 运转,此时发动机燃烧室内 可燃混合气燃烧所做的功, 只克服发动机本身和附件的运动阻力,以使发动机维持最低稳定转速(一般在400~500转/分),此时因曲轴转速低,节气门近于全闭,喉管真空度很小,故吸不出汽油;此外供入气缸的混合气很少,使燃烧条件恶化,因此要保证怠速稳定运转,必须供给较浓的混合气,为此现代化油器都设置了怠速装置。 1、发动机怠速装置结构原理  相似文献   

2.
莫持标 《湖南农机》2011,38(1):107-108
怠速是指发动机对外无功率输出的工况.文章首先阐述了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的原理;然后分析了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几种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桑塔纳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检修实例.  相似文献   

3.
车辆运行过程共振驾驶速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运行过程中如发生共振,危害很大,共振与车速具有一定关系,然而从车速角度避免共振的研究不多。针对共振是车辆在特定驾驶速度下才会发生这一特点,探讨车辆可能产生共振的驾驶速度,通过建立运动方程,求解得出共振车速,为车辆设计和驾驶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另一方面,由于即使不发生共振,车辆不同运行速度可引起不同的振动响应,与共振速度所对应的车速可引起较大的振动,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控发动机怠速控制模糊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用于电控发动机怠速转速控制的模糊算法,并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发动机怠速控制的神经网络方法,给出了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带遗忘因子的梯度下降法应用于RBF神经网络的参数调整。利用RBF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通过对发动机转速及转速变化率映射,得到步进电机相应驱动信号,从而实现怠速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控制响应快、鲁棒性强,可有效提高发动机怠速品质,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柴油机怠速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在柴油机怠速控制中的应用,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模糊PID控制下,当系统模糊规则选取合适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均较经典的PID控制器优越。  相似文献   

7.
一般国产汽车发动机的怠速应在300~500r/min范围内均匀转动。如果怠速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出现熄火、转速不均等现象,均属怠速不良。 1.怠速熄火故障检查和排除 发动机启动后,从低速到高速运转良好,但当油门松开后,就立即熄火或者先是运转不稳,继而熄火,这可判定为怠速熄火故障。首先,应对怠速螺钉进行调整,如经调整后故障仍不能消除,则可将节气门开大些,维持发动机运转,用棉纱或纸条等检查化油器、进气管衬垫处是否漏气。如无漏气,可拆下怠速量孔进行检查,并同时吹通怠速油道,作装复试验,如故障消失,说明为怠速量孔及怠速油道堵塞;如仍无怠速时,应检查真空加浓柱塞是否磨损过大。  相似文献   

8.
吴自明 《农机化研究》2006,(12):157-159,164
针对发动机怠速工况的非线性、时变性和精确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的特点,提出了怠速控制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信息处理能力及自学习:叻能进行发动机怠速控制,给出了BP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神经网络对汽油机进行怠速控制效果良好.鲁棒性强,可有效提高发动机怠速品质,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怠速控制是发动机电子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发动机的运转稳定性、燃油消耗和排放。本文在某摩托车怠速工况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小型汽油机怠速稳定性控制中,为减小静态误差,增加了积分控制,构成积分--模糊控制器。在设计中,对控制规则进行了分析。使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怠速稳定性控制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柴油发动机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机械磨损会出现怠速不稳的情况,导致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转速忽高忽低,机体抖动,影响设备或车辆平稳。产生这种故障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喷油泵供油技术状况不良;二是调速器工作不正常。  相似文献   

11.
汽车侧偏角是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实现对汽车稳定性预估的主要依据,设计了"1+2"GPS侧偏角测试方案,即1个基准站和2个移动站,并搭建了道路试验系统.阐述了传感器选型、系统配置和侧偏角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实车道路试验,并基于光学侧偏角传感器同时测量的数据验证了GPS方案的可行性.汽车侧偏角道路试验系统能够实现高频率的精确定位、测速和侧偏角测量,兼顾车身和车轮位置姿态测量,现场安装快捷方便,可为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中的侧偏角算法和控制逻辑验证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将80C196KC单片机用于汽车悬架系统控制的设计方案,控制原理及其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和抗干扰设计,实现了悬架调平功能以及上升下降、前俯后仰和左右倾斜等独立控制功能,同时实现了悬架状态和其它设备的监控,从而明显地改善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为此设计了一种实用的微机控制系统。作为实例,采用汽车制动—悬架隔振效率试验台获取了B J2020S越野吉普车和HONDA LEGEND 3.0轿车前、后悬架的振动曲线,对其计算了系统参数如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并获得了悬架系统振动信号的自功率谱密度图形,求取其一阶固有频率处的带中功率,分析了B J2020S越野吉普车和HONDA LEGEND 3.0轿车两种车型悬架的隔振性能差别。  相似文献   

13.
针对途安车怠速不稳等故障现象,介绍了故障排除过程,为专业及维修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专用汽车分动箱上应急泵螺栓断裂问题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先对分动箱进行单独的模态试验,得到其相应的模态参数,然后对工作状态的分动箱进行路试试验,根据得到的传递函数进行振动分析。为了防止模态试验中模态遗漏和虚假模态的出现,在分动箱模态试验时,将得到的试验模态振型与有限元计算得到的振型作相关性分析,提取出真实的模态参数。通过试验模态分析,找到了螺栓断裂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5.
整车磁流变减振器半主动悬架变论域模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整车磁流变减振器( MRD)半主动悬架模型基础上,利用八板块方法设计了整车的变论域控制策略.基于重构的标准B级和C级路面激励信号,分别在10、20和30 m/s 3个车速下进行了整车在直线和转向行驶工况下的仿真研究.在完成试验车辆改装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台架和道路工况下的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半主动悬架和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相比振动强度可降低9%~22%,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控制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用运输车前轴的功能及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论述了被试件的安装和加载要求,分析了具有一定偏置量的交变载荷电液控制动力部件的设计及特点,采用质量小、承载力强的工字梁传递负荷,并通过对系统动态模型的分析与测定,确定并实施了有效的校正,使闭环控制系统在载荷精度和频率响应特性等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基础上,结合汽车减振器的工作要求,分别完成了混合模式和流动模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建立了两种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研究,设计出了产品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二者阻尼力在低速时差异不大,但是在高速时差异较大.从工程实现和控制角度看,混合工作模式可以减少阻尼孔的堵塞并具有较大的可控倍数,其性能要明显优于流动模式减振器.通过试验证明,建立的模型、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自主开发的四轮驱动车辆牵引力控制系统(TCS)进行了冬季低附着均一路面、分离路面直行加速以及低附着均一路面转向加速3种性能控制工况的有、无TCS控制对比实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TCS控制系统工作可靠,控制有效,能够及时控制驱动轮的过度滑转,有效地提高了车辆驱动能力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汽车ABS电子控制单元综合性能测试试验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用于ABS电子控制单元室内性能测试的试验台,用于测试其控制功能和故障诊断功能.该试验台主要由轮速再现装置、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基础制动系统及恒压油源等组成.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台能够测试ECU的控制功能.利用该试验台可以方便地设置轮速传感器故障,以实现ECU故障诊断功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平稳约束试验系统的汽车附着极限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非平稳约束试验系统的汽车附着极限工况下行驶稳定性控制性能试验方法,建立了非平稳约束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奇瑞A3轿车,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非平稳约束试验仿真系统,分别在典型附着极限工况下进行有、无ESP控制以及有、无试验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性能对比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非平稳约束试验系统的汽车附着极限工况下行驶稳定性控制性能试验方法合理可行、安全可靠,为附着极限工况下汽车ESP控制系统开发提供了可靠试验平台和有效试验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