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快沙棘资源建设治理开发干旱山区(摘要)甘肃省镇原县人民政府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甘肃省镇原县,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山荒岭秃,植被稀疏,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从50年代到70年代,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1983年北部水土流失严重的武...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介绍了杏岭子林场水土流失现状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3.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换、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①提高思想认识;②保证人均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山区,生态条件差,加之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利用沙棘在这些地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治理环境,发展经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延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也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旱、涝、风、沙灾害频繁发生,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国土整治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来抓。国务委员宋健视察延安提出10年治理黄土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是当今生态环境较为突出的问题,地质、地貌特点和环境破坏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文章以赤峰地区为例,分析了赤峰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现状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相关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赤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最近,我同有关部门的同志到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了一些调查,感到他们的经验、做法很好,效果显著,颇受启发。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鸿雁  吴钦孝 《沙棘》1996,9(2):29-3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是一种具有优良水土保持功能和较高经济价值的灌木树种,其医药和保健作用为人们熟知,但对于它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并不深入。因此,系统研究它的水土保持功能,不仅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现象也日益严重。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探讨了林业技术在水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就如何在水土流失治理中运用林业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怎样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山仑 《林业科学》2000,36(5):2-4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区域之一。1 999年朱基总理视察陕北时提出的“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1 6字政策措施切中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要害问题 ,也是这一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使这一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贯彻 ?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建国初期 ,通过数年大规模科学考察就曾经提出 ,滥垦滥牧是造成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应将实现“土地合理利用”作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核心问题。 1 980年 ,中央领…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全球约有1 965.0万km2的面积受到各种形式土壤退化的影响,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根据最新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0万km2。轻度水蚀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中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在中西部,强度及以上的水蚀区主要在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土地资源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低下,其原因不仅仅是天然降水不足,更主要的是(1)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2)蒸发强烈,土壤深层蓄水有限;(3)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基于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和鹿马岔流域治理经验,目前提高雨水利用率的有效技术主要有:1,改造坡地小地形,最大限度地拦蓄降水;2,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增加林草植被和其它形式的覆盖,减少地面蒸发,提高雨水利用效率;3,合理耕作,提高土地渗水保水能力;4,修筑蓄水窑窖,应用滴灌,渗灌技术发展庭院经济,建立雨水高效拦蓄利用系统。  相似文献   

13.
黄土沟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2005年4-10月,在位于黄土高原半湿润水分生态区的陕西省长武县,采用中子仪对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监测,运用隔室模型和2004年的实测数据建立降水在土壤中的入渗平衡模型:WC=a(e-kh-1)+c(1-e-k1h)+f,其中a>0,c>0,f>0,k1>k>0,k1和k分别为土壤入渗水的吸附速率和衰减速度.k,k1在特定取值条件下,模型可表达黄土高原刺槐林下不同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采用2005年5月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拟合验证结果表明:拟合优度R2符合统计学要求,能很好地反映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不但使其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也使其生态恢复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矿区废弃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的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以期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多风沙和土地生产力低。综合治理的方略是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和降水等资源,建设好基本农田,带动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方法上应当以小流域为单元,贯彻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的方针。为了实现本区经济振兴应积极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主要途径包括:发展经济林,种草种灌。发展畜牧,开发和利用沙棘资源;改造沙漠,发展“绿洲农业”和治理“四荒”资源,发展水土保持股份合作制等。  相似文献   

16.
自然生态破坏是中国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诱发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灾难,部分地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因此,如何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以清镇市为例,通过多年的调查和探索,分析研究如何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合理保护森林资源和治理生态环境,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供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白蚁危害桉树与生态环境因子关系十分密切,林地的营养物质状况是主导因子。营养物质丰富危害轻,营养物质缺乏危害重;低温阴雨季节危害轻,高温干旱危害重;危害率与造林后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沙土危害轻,壤土和黏土危害重。白蚁主要危害造林后1~3个月内的幼树。选择春天阴雨季节造林,清理林地和抚育时适当保留白蚁营养物质可减轻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18.
拖拉机集材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晓磊 《森林工程》1999,15(4):12-13
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分析了拖拉机集材造成的林地土壤压实、水土流失。并对集材前后迹地土壤营养成份流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拖拉机集材对森林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不符合生态效益对林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气污染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加强法制、强化监督与监测、增加环境治理资金及提高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大栗鳃金龟幼虫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表现为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重于有林地、灌木林地,郁闭度低的林分重于高的林分,疏松的土壤重于紧密土壤,坡面重于脊部与谷部,一些谷部及易形成积水的地方,虫口密度接近于零。指出气候变迁及生态环境恶性发展,是太子山浅山地带大栗鳃金龟危害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