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知识经济与教育关系的角度 ,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使命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和措施。同时 ,提出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要创新 ,教育者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时代的教育要担负起培养新人才的重任,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教学的重点,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逐步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表现是更加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创新.作为创新知识、培育人才、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人,高校教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先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知识农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但是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农业必将在我国出现。知识农业的涵义为:建立在一切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打开农业。知识农业的评价系统应包括知识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高素质的人才等五个方面。要建立我国的知识农业体系首先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农业创新体系,其次要改革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体制,增养具有创新知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业已成为教育界同仁、乃至全社会人们所共同关心的课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的积累与传播主要靠教育,教育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竞争中,将形成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谁拥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正>当代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譬如资产投入的无形化、经营决策的科学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等等,因而必将引发市场观念,价值取向,组织形式的一系列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础在教育。现代教育的概念已经演化为终生教育,其中除了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迫切任务。构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活的核心。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内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教育的时代。而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对教育进行创新,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改革课堂教育方式,建立教育效果评价制度。而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加强智能教育,实施通才教育,推行终身教育,重视管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已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1999,(8)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础,作为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的摇篮,必然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地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的、带有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纠正片面发展的倾向,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的培养,重在“三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取代物质资本,知识的生产与物化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知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价值。知识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教育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对策。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不仅有教学的意义 ,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和研究化学科学的过程 ,掌握实验科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发展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品质。因此 ,就应根据教学需要 ,…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和知识经济社会 ,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智力支持 ,是当前农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不具备创造性和学习能力的简单从业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此 ,农业教育如何面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创造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劳动者 ,将成为农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一、创造性与创造教育创造性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 ,也是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创新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要适应新形势 ,培养创新人才 ,应当从构建创新发展目标、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优化创新人才的成才环境、建立创新运行机制几方面开展高校教育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实施创新教育,必然要求教育创新,教育要创新,必须要有“创造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性经济时代,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学校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21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中专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基础设施已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的任务是倍增、传播和拓展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经济活动范围大大扩展,经济活动的中心从"生产"转到"发现、发明和创新",原来被视为经济中的外在因素的科学技术研究与教育相对纳入经济活动的内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活动将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实现知识链和经济链的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并出现互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技兴国”是我国发展生产、振兴经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措施。高等教育法中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社会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但要更加积极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大学要不断进行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因为在知识迅速增长和社会结构不断变革过程中,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现代大学要培养适…  相似文献   

20.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知识共享、学校教育、知识服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