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内蒙古、甘肃、青海省区内草原牧区的30户家庭牧场的畜种结构,人均占有家畜数量的变化,以及畜群规模与畜产品产量和人均牧业产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前多数家庭牧场饲养有2~4家畜,但为了便于管理,各户间将不便组群的家畜进行联合组群,由一户代牧管理。由于家庭牧场主的经营决策能力差异,一部分家庭牧场已发展成养畜大户,而有的家庭牧场的饲养规模已较8年前变小,人均占有家畜数不足50只绵羊单位。在草地载畜能力允许下,最适的畜群规模为500~600只绵羊单位。群牧畜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5,这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产业。  相似文献   

2.
以家庭牧场效益为目标,结合基础数据分析草地干物质产量动态及营养动态以及能量供应,根据家庭牧场草畜能量平衡现状,建立家畜优化生产模型.通过对草地的饲草产量、家庭牧场购买的饲草料、能量消化率等指标参数,结合各种家畜的能量需求,综合对比饲草料的种类、营养状况、价格及其利用方式、利用状况,畜群结构,家畜生产体系,牧场支出及畜产...  相似文献   

3.
理论和实验证明放牧地上单位面积牧草生物量的频度分布服从伽马分布,该分布含有2个参数:分布平均值μ和分布形状p,且通过实验确定出二者的关系为;p=o.0314μ+o.2661(μ:干重g/0.25m~2)。另一方面,在分析和预测放牧草地的生产能力时,要建立放牧草地生物量格局的系统模型。该模型含有下列变量:自地表起高于5cm的牧草生物量(μ),牧草地下部分生物量,家畜体重等。用该模型可以预测随时间变化的牧草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将以上结果结合起来即可以计算随时间变化的牧草生物量的频度分布,进而预测出家畜可食牧草生物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饲养方式对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及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内蒙古阿巴嘎旗社会经济基本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调查和家庭牧场现状分析,对比了典型牧户家畜冬季舍饲和传统放牧对西门塔尔牛个体生产性能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试验选取西门塔尔牛,每隔3个月测定体重、体况、胸围、体长等指标,分析了家畜生产性能、草地生物量的变化,并比较了舍饲及传统放牧对家畜体重变化及改善草场环境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舍饲的试验组西门塔尔牛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冬季家畜掉膘现象显著少于对照组,平均每只家畜少掉膘约0.217kg/d。试验组的草地生产力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家畜通过放牧采食及践踏植物直接影响草地,改变植物覆盖的种类和数量;家畜放牧对植被的间接影响将造成表土紧实或松散,减少覆盖,减少土壤水分。2004年5月份,在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围栏封育区进行试验,旨在掌握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水分、地上生物量以及放牧羊只体重的变化,从而为同类地区确定科学合理的载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为例,在不同水热空间上分布的放牧压力相近四户牧民的草场为研究对象,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核心区不同水热空间分布格局下自然放牧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水热分布区内部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不同,离居民点越远植物群落生物量相对越高,居民点棚圈附近群落地上生物量和远离棚圈的牧场...  相似文献   

7.
以托云牧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个放牧样地,一个对照样地,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放牧压力下羊体质量增加的效果。结果表明,1)托云牧场是以银穗草(Leucopoa albida)、羊茅(Festuca arioides)、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和棘豆(Oxytropis falcatae)为优势种的高山草地;2)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较低,禁牧区7月地上生物量(干物质)仅830 kg·hm-2;3)放牧活动对地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重度放牧能显著降低牧场地上生物量;4)以羊体质量增加值为评价指标,该高寒牧场在载畜量为1.05羊单位·hm-2时能获得较好的体质量增加效果。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经营水平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和以生产资料和经营水平综合的典型家庭牧场进行了分析,选出牧户2、12、13和19为研究区典型家庭牧场,其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95.0 hm2、452.5羊单位、5.08万元和4.18万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牧场能代表调查区多数家庭牧场草畜生产经营状况和牧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草业科学》2012,29(7)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经营水平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和以生产资料和经营水平综合的典型家庭牧场进行了分析,选出牧户2、12、13和19为研究区典型家庭牧场,其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95.0hm2、452.5羊单位、5.08万元和4.18万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牧场能代表调查区多数家庭牧场草畜生产经营状况和牧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天山北坡中段的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牧户,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和"暖季放牧、冷季放牧+补饲"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自由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为典型草原家庭牧场选择一种相对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示范户和对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月、8月达到最高值。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盖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高6.01%、27.59%。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高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10.86%、29.47%。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密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47.02%、42.98%。示范户1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平均提高26.07%。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降低3.08%。不同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示范户2示范户1对照户。  相似文献   

11.
线状工程取土迹地植被的恢复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组分。本研究以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为参照,从植物群落总数量指标和经济类群指标两个层面,分析了青藏公路取土迹地(约30 cm深)恢复区域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及覆盖度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及覆盖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豆科(Leguminosae)植物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高度、覆盖度及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虽然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杂类草(Weed)植物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却呈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禾本科(Graminea)植物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恢复区域植物群落内禾本科植物高度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恢复区域植物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无明显差异。说明恢复植物群落和天然植物群落随海拔升高,总群落高度、覆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但各个经济类群的高度、覆盖度、生物量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沙地植物根系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风沙活动剧烈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通过对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4种生境的植物特征和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进行调查,分析了沙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氮特征与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随沙地恢复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地上生物量随沙地恢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地下生物量则为指数增加的特征,封育草地植物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其他恢复阶段;2)与生物量类似,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均随沙地恢复逐渐增加,生境间差异极显著,而根体积虽存在生境间差异,但随沙地恢复梯度的规律性不明显;3)SOC和TN的含量与储量均随沙地恢复逐渐增加,0~10 cm层SOC和TN含量高于10~20 cm层,但随沙地恢复过程,10~20 cm层的增幅高于0~10 cm层;4)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与SOC和TN储量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地下生物量与SOC和TN储量的回归系数均高于地上生物量;5)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与土壤碳氮的回归系数均高于生物量和体积。本研究表明,在风沙活动剧烈的沙地生境,植物根系与土壤碳氮的关系较地上部分更为紧密,根系活动可能是影响土壤碳氮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东祁连山甘肃省天祝县高寒草甸采用模拟藏绵羊、牦牛践踏及降水试验,分析草甸地上植被群落高度、生殖枝数量以及生物量变化,研究家畜践踏和降水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试验处理下草甸群落高度、总生殖枝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随模拟降水量的减少、践踏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生殖枝死亡数呈上升趋势。同一水分处理下,践踏末期的群落高度、总生殖枝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未践踏处理(P<0.05),生殖枝死亡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相同践踏强度下,丰水处理草地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缺水处理(P<0.05)。缺水处理(40 mm/月)下,较对照第1年藏羊和牦牛重度践踏区地上生物量分别下降49.88%、75.54%,次年分别下降55.46%、77.13%。相同践踏强度下,两年藏羊践踏处理的群落高度、总生殖枝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牦牛践踏,生殖枝死亡数低于牦牛践踏。研究认为,家畜践踏抑制了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且抑制程度牦牛大于藏羊;充足的水分可显著缓解践踏对高寒草甸植被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永宏  陈佐忠 《草地学报》1999,7(3):173-18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定位站研究不同放牧率,放牧方式和放牧季节对草原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降低,但达到峰值的日前提前了。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无明显趋向性变化。家畜增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下降,公顷总增重与放牧率成二次曲本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试验,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涝池流域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冠幅周长和植株高度)之间的关系,对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灌丛的平均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375.8 kg·hm-2和3055.6 kg·hm-2;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阳坡与阴坡灌丛地上生物量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其最大值分别分布在海拔3200m和3650m处,分别为12101.6 kg·hm-2和4084.8 kg·hm-2;在4种灌丛植物中,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3150m和3650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最大值分布在海拔3200 m.综上可知,祁连山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型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不同水分梯度下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个体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干鲜比(DW/FW)及生物量在构件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个体地上生物量在小叶章群落中最大;各水分带小叶章地上生物量的时间动态呈双峰型变化特征,峰值出现时间随积水深度的增加而提前.生长季内,DW/FW随水分的增加而具有波动性,小叶章群落变化最大;灌丛一小叶章群落总体较低;常年积水的3个群落,不同生长期波动变化.小叶章地上生物量分配比:茎>叶>鞘;茎生物量比重,无常年积水群落大于常年积水群落;叶和鞘的生物量比重与茎相反.而水分梯度的直接作用以及各水分梯度下土壤环境条件是不同水分梯度带小叶章生长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撂荒年限和坡向对草地植物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4个主要撂荒年限(12 a, 20 a, 30 a和42 a)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草地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多集中出现在30 a阳坡草地,分别达到:10.5种·m-2,133.20 g·m-2和50.15 g·m-2,阴坡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百分比在42 a占比最高,达到51.68%;阳坡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草地;但阳坡草地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低于阴坡草地,且阳坡撂荒草地群落灌木和半灌木物种数目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降低,12 a占比最高达28.57%。撂荒年限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坡向不同引起植物群落灌丛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家庭牧场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ACIAR草畜平衡模型对荒漠草原家庭牧场在全年放牧和季节牧场及补饲措施的家畜需求与草地供给之间的能量平衡关系进行模拟研究,目的是了解家庭牧场的草畜平衡状态,为草地畜牧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划分季节牧场利用可增加家畜在冬季的实际能量摄入,减少在夏季的能量摄入;补饲可以缓解在家畜关键生长期对于能量的需求,并在不额外增加补饲量的条件下,划分季节牧场的家畜也表现出冬季实际能量摄入增加,夏季能量摄入减少。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定位站研究不同放牧率、放牧方式和放牧季节对草原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降低,但达到峰值的日期提前了。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无明显趋向性变化。家畜增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下降,公顷总增重与放牧率成二次曲线关系。将放牧率对草原生产力的动态确定为可持续放牧率和改良放牧率。  相似文献   

20.
摩天岭北坡东南部不同海拔梯度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拔因子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对摩天岭北坡南段海拔600-1 500m草本植物多样性以及群落初级生产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多度与海拔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278 4)(P0.05),植物盖度与海拔梯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43),草本层高度、密度与海拔梯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2)植被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差异较大,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3)从功能群的角度分析,草本层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摩天岭北坡东南部草本植物群落特征随海拔梯度变化显著,各功能群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差异显著。生物量与草本层植被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物量与植物高度和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以及植物盖度、高度和密度之间相关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