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荷是驰名中外的药用植物 ,全草入药。生产于江苏。近年来 ,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 ,市场的需要 ,薄荷在江苏各地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常因遭受锈病的严重为害 ,不仅造成严重减产 ,且影响品质 ,现将薄荷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症状特点锈病是薄荷常见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发病时 ,在叶片或嫩茎上产生黄色、橙黄色微隆起的疱斑 ,有时几个疱斑联合成大斑、疱斑表皮破裂 ,散出黄色、橙黄色或铁锈色粉末 (病菌的夏孢子 ) ,发病后期 ,病部长出黑色粉末状物 (病菌的冬孢子 ) ,被害叶片初期生长不良 …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来源的茶藨生柱锈锈孢子堆和疱锈病枝干上分离获得3株木霉,室内生测结果表明,3株木霉的菌丝和培养滤液对锈孢子壁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菌株TR2和TR3在锈孢子堆上生长速度快,锈孢子死亡率随孢子壁破坏率的增加而升高,锈孢子壁对孢壁降解酶有强烈诱导作用;TR1对锈孢子壁的破坏作用弱于TR2和TR3,但在PD培养液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锈孢子壁能抑制TR1菌株产毒。  相似文献   

3.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2—1984年在温室和田间对3个慢叶锈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2个快叶锈品种:无沙八号、纳罗的研究表明,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具有8个抗病特性:(1)田间发病迟、普遍率增长缓慢,严重率低且发展速度慢;(2)潜伏期较长;(3)侵染频率较低;(4)夏孢子堆较小;(5)菌丝和夏孢子堆面积扩展速度慢;(6)产孢能力较弱;(7)对叶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不明显;(8)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慢叶锈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增强,应用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的A值比侵染速率r值和冈珀茨方程的k值能更好地表达小麦品种的慢叶锈抗病性。利用温室测定苗期潜伏期、侵染频率和田间发病盛期旗叶的严重率指数可以作为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6.
菜豆苗期抗锈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从而对抗病性鉴定和筛选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苗期人工接种温度超过28℃,保湿时间少于6h,接种时连续光照等都影响菜豆锈病菌的萌发和侵入。接种浓度过低(<10~3个孢子/ml)或过高(>10~5个孢子/ml)、接种的苗龄过大(超过叶片展平期)及接种的不同部位(叶正、背面)也都对菜豆的抗性表现产生严重影响。菜豆锈病菌虽为专性寄生菌,但其保存方式简单(夏孢子保存于4℃冰箱内),且可较长时间保存(至少9个月)。作者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菜豆苗期抗锈性鉴定方法,并对我国260份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锈性筛选。结果表明,我国菜豆种质资源的抗锈性类型丰富,这一结果为菜豆的生产和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品种或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由文山春孢锈菌Aecidium wenshanense引起的石楠叶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椭圆叶石楠Photinia beckii发病植株叶上的新鲜锈孢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琼脂平板孢子萌发法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及寄主汁液等条件对该锈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锈菌锈孢子在温度5~30℃和pH3~1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6~8;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湿度为100%+水;连续光照抑制孢子萌发,而连续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寄主(椭圆叶石楠)老叶的新鲜汁液对锈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缙云县大洋区海拔860m,是单季茭白的主栽区。由于气温适合,茭白结茭早,产量高,以茭质鲜嫩而著称。近年来,随着茭白多年连作,茭白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茭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了寻求茭白锈病防治方法,2000年8月以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试验。1主要症状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开始在叶片上出现散生的褪绿小点,逐渐成为稍隆起、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破裂,散出锈褐色粉末(夏孢子)。严重的叶片布满黄褐色疱斑,不但降低光合效能,还使病叶早枯。叶鞘上症状与叶片相同。发病后期,叶片、叶鞘…  相似文献   

9.
甘草单胞锈菌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单胞锈病是新疆南北地区甘草栽培中一种毁灭性病害。1987—1989年在田间和室内对甘草单胞锈菌〔Uromyces glycyrrhizae(Rabenh.)Magn.〕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菌为单主全孢型锈菌,能在甘草生长期产生5种不同的孢子。人工接种证实本菌的夏、冬(担)孢子能于冬前发芽侵染甘草根蘖芽,潜伏越冬,于次春出现夏孢子型、性(锈)子器型和混生型3种不同的系统侵染病株,成为当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夏孢子于生长季节重复侵染叶部、茎梢和根蘖芽、腋芽,产生局部和系统侵染,造成毁灭性为害。  相似文献   

10.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相似文献   

11.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正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号称"国病",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其病原菌条形柄锈菌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孢子(尤其是其夏孢子和锈孢子)可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具有暴发性和大区流行的特点,其有  相似文献   

13.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9):46-46
理化性质:2亿孢子/克淡紫拟青霉菌粉剂的有效成分是淡紫拟青霉的活孢子.属活体微生物农药。淡紫拟青霉接种在PDA平板(或斜面)上,会长出扁平、淡紫色的特征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拟青霉属的特征:分生孢子梗和分枝比青霉菌较分散,分孢子(梗孢子)成干燥的向基部的链,单胞、卵圆形到纺缍形、无色、腐生。2亿孢子/克淡紫拟青霉菌粉剂外观为可流动粉末,不应有结块。难溶于水,对光稳定,对水分、高温较敏感.活孢子在50℃情况下将失去活性。产品质量保证期为1年。  相似文献   

14.
 根据山楂锈病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初步鉴定为梨胶锈山楂专化型(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 f.sp.crataegicola)。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后1小时萌发产生担孢子,24小时达到最高萌发率。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0℃~35℃;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5℃~25℃。两种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才能萌发,不需要补充营养。冬孢子角在室温下能存活60天左右,5℃冰箱中可存活4个月左右。单个的冬孢子及担孢子不耐干燥,1~2天便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5.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观察看出,被锈寄生菌寄生的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和夏孢子逐渐裢(?)色,后期孢壁破碎,内含物释出。被寄生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50%左右。4年林间调查结果看出,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本地感病的红花品种,对P.carthaml的孢子阶段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种子经冬孢子粉拌菌后播种,幼苗罹病后在同一块病斑上先后产生性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明确了性子器后发育生成的孢子防段为初生夏孢子.为此P.carthami应归属为单主寄生,缺锈孢型锈病菌.  相似文献   

17.
向日葵是内蒙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经济作物。随之向日葵锈病也普遍发生,成为内蒙古西部区向日葵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两年三个地区的试验观察,现基本明确:向日葵锈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五月份后,遇适宜的环境条件,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向日葵幼苗,形成性子器。性子器经过约10天的发育,转变形成锈子器,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侵入寄主后才形成夏孢子。夏孢子多次再侵染造成锈病的流行,使作物招致损失。通过调查研究,整理了1983—1986年五个地区的锈病流行情况。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英杰 《植物保护》1989,15(4):45-45
小麦锈菌人工接种是育种家培育抗锈品种的手段之一。多采用夏孢子悬浮液注射或喷雾的方法。为提高接种效果一般在下午进行。这就要求在约3—4小时内接种大量试验,为合理使用孢子悬浮液作者于1988年1—2月在温室对条锈孢子悬浮液不同保存时间的接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