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光照度<100 lx、去单侧眼柄、盐度8的盐水3个诱导因素随机组合为7种诱导方式,诱导克氏原螯虾繁殖。60 d试验表明,7组诱导组及1组对照组试验亲虾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P>0.05);光照度<100 l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度<100 lx+去单侧眼柄组3组诱导方式亲虾的产卵时间与抱卵率差异皆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4组诱导方式及对照组(P<0.05),其中光照度<100 l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度<100 lx+去单侧眼柄组3组的产卵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5~18 d ,平均抱卵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2.75倍和2倍。  相似文献   

2.
增加竹筒数量与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之间没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池埂总长/面积与亲虾成熟度、抱卵率和亲虾成活率的相关系数均R〉R0.05和相关显著;设置仿生态繁殖池时,至少使池埂总长/面积在0.27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克氏原螯虾亲虾最适宜培育方式,课题组于2008年8月下旬进行了土池塘、水泥池和网箱三种培育方式的试验.土池塘抱卵亲虾平均抱卵数为137粒,受精率93.8%;水泥池为114粒,85.4%;网箱为102粒,85.8%.结果表明水泥池和网箱培育不够理想,最适宜的培育方式是池塘培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殖、养殖模式及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素对照、对比试验方法,开展温棚保温以及大、中、小不同亲本规格对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格、育苗量等繁育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冬季最冷时节(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温棚内池平均水温较室外池高3.44℃,且温棚内池水温皆在5℃以上;温棚内池平均育苗量与室外池差异不显著(P>0.05),而培育的虾苗体质量为室外池...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的食性、繁殖和栖息习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2月~2006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省市克氏原螯虾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虾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洞穴或水草丛中,晚上活动和觅食;尤其喜欢栖息在壤土与砂质土壤、水草较集中茂盛处、静水和缓流水体中,繁殖季节爱掘洞.年产卵1次,体长70~107mm的雌虾抱卵100~320粒.天然水域克氏原螯虾主要以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轮叶黑藻、高等植物碎片、菹草为食,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地理区域,其主要食物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8.
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适宜亲虾放养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克氏原螫虾仿生态繁殖中,亲虾放养密度分别与成熟度和抱卵率呈显著相关(R>R0.05);放养密度(A)与抱卵量(P)和亲虾存活率(Q)间呈极显著相关(R>R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P=-0.697A+714.077(R=0.92682)、Q=-0.095A+109.877(R=0.95341)。  相似文献   

9.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个体丰满、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市场售价居高不下,人工养殖前景一直被看好。但由于克氏原螯虾绝对怀卵量较少,生产1亿尾克氏原螯虾虾苗需要亲虾40~50t,因此做好亲虾的育肥管理工作十分必要。现将克氏原螯虾亲虾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水温(25±1)℃时,将体质量(3.11±0.10)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120 cm×60 cm×20 cm的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14尾/m2(低密度组)、28尾/m2(中密度组)和42尾/m2(高密度组),研究室内养殖不同密度对生长、摄食、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8周的养殖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随养...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棚土池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亲虾培育和人工育苗试验,育苗池总面积为2744 m2.2007年9月份共收捕亲虾1 368 kg(其中雄虾342 kg、雌虾1 026 kg),规格25~40 g.设置了两种亲虾投放密度(分别为10尾/m2和20尾/m2),雌、雄性比均为3:1.试验结果:从9月份亲虾培育管理起到翌年3月份出苗,亲虾死亡率为58.6%;共计出苗50余万尾,平均单位产苗量为203尾/m2.高密度亲虾组的虾苗数量并未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底部埋有生物饵料培养基的克氏原螯虾池塘中,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2种放养密度(375 kg/hm2、600 kg/hm2,即A和B组)和2种水草覆盖率(占水域面积比20%、35%,即C和D组)条件下(每组设2个重复),底泥中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各试验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2.72、2.94、2.82和2.96,说明水草覆盖率35%试验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种类最丰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月份不同处理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偏低,而放养密度600 kg/hm2试验组和水草覆盖率20%试验组在8月份相似度较高(70%以上),整体上,各样品在时间上的相似度比空间上的相似度高。对微生物组成多样性的分析表明,4组池塘底泥微生物克隆主要隶属于4个门:变形菌门(71%)、疣微菌门(9%)、放线菌门(8%)、绿弯菌门(11%)及其他门类未知的菌群,其中变形菌门的Ideonella属占主要优势,占总比例的24%。  相似文献   

14.
在大型(80cm×52cm×25cm)及小型水族箱(45cm×35cm×20cm)底部平摊1kg和8.5kg底泥(干质量),分别放养小规格[刚离开母体,(4.23±0.258)mg]、中规格(2.69±0.410)g、大规格(7.55±0.415)g 3个规格克氏原螯虾幼虾,密度分别为每箱30、18、6尾,以不加底泥为对照,每个处理5个重复。在水温18~25℃下常规投喂饲养5~6周,并测试了克氏原螯虾生长、存活、耐低氧和高温能力以及底泥对水体中溶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组小(7.82%/d)、中(0.90%/d)、大(0.92%/d)3个规格幼虾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极显著(P0.01)以及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5.56%/d,0.20%/d,0.59%/d)。底泥组小规格幼虾死亡率(12%)显著低于对照组(17.3%)(P0.05);耐高温时间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种规格幼虾底泥组窒息时间均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底泥使水中溶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小型水体、户外中型水体及池塘大型水体3种环境下同步和异步养殖克氏原螯虾,对比了存活率、残肢率和质量变异系数等指标。小型、中型水体同步组的残肢率均显著低于异步组(P值分别为0.007、0.016);中型水体同步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异步组,P=0.006;中、大型水体同步组螯虾质量变异系数均小于异步组(P值分别为0.015、0.002)。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存在先期领域所有权现象,即"有产者原则"。人工养殖中异步放养虾苗违背该原则,易增加螯虾群体自相残杀而导致存活率下降;同步放养则符合"有产者原则",有利于降低螯虾种内格斗。试验结果为解决高密度水产养殖中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而导致的减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饲料感知的最大空间距离,在稻田养殖环境条件下,利用特定设计的试验设施,研究其对配合饲料的感知能力,以期为合理确定养殖水体投饵点数量和空间布局、增加饲料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对配合饲料感知的最大间隔距离估算为12 m;在食物间隔距离3 m和6 m捕获的雌虾与雄虾数量无显著性差异(χ2>1.19,df=1,P>0.270),表明雌性与雄性对配合饲料的感知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食物感知-搜索时间与食物间隔距离呈正相关,在食物间隔距离为3 m、6 m、9 m、12 m时,食物感知-搜索的最短时间分别为(1.8±0.5) min、(5.0±1.1) min、(11.4±1.7) min、(25.2±2.4) min,最长时间分别为(3.4±0.9) h、(7.3±0.6) h、(9.0±0.8) h、(10.0±1.3) h。当食物间隔距离为3 m和12 m时,受到配合饲料刺激后分别有(68.3±1.6)%和(36.3±1.9)%的克氏原螯虾能在3 h内到达食物源。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对配...  相似文献   

18.
亲缘关系对克氏原螯虾仔虾种内斗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源于1、2、3、4尾雌虾的克氏原螯虾仔虾以4种方式混养,每个混养群体共有仔虾24尾,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亲缘关系对幼年螯虾种内斗争影响显著。随着仔虾来源的增多即亲缘关系复杂性的提高,螯虾的存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残虾率、体长变异系数、体长增长率总体上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