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绿色科技》2012,(8):228-229
指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和林农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不同的管护模式,政府、护林员、林农不同主体对公益林的不同看法和公益林管护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划拨到户后,生态公益林发展与管护情况进行了探讨,为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工作研究》2006,(5):31-34
中发[2003]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使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轨道。我省在贯彻中央9号文件中,审时度势,紧密结合辽宁实际,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公益林保护为重点,林业发展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实现了生态增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朝阳市集体林改革后公益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集体林改革后公益林经营管理存在着林农权益难实现、林地保护不到位、科技支撑不理想、经济和社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增强林农生态意识、优化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开展可持续经营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自从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所获得的收益提升极大,但是现行的林权制度也要求林农加大经营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为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但由于生态公益林的收益较低,导致林农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具有较大的排斥性,不满足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补偿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探究了这一问题对于甘肃民勤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率和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林地产权逐步明晰,生态公益林权属发生了重大变化,林农个体拥有的生态公益林比例越来越大,生态公益林管理主体相对分散,补偿对象众多,尤其是对林农个体的补偿工作越来越重,这对公益林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该文就公益林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及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小波 《湖南林业科技》2011,38(5):72-74,80
简述了祁阳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剖析了新时期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与提高林农收入的矛盾,分析了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生态公益林生态、社会效益与提高林农经营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益林林农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林农对林权的认识逐渐深化加强,为切实保障林农经济利益,维护公益林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稳定,利用方差(Variance)分析方法及Excel数据处理功能对商城县2016年公益林兑现底册中林农补偿面积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掌握全县补偿面积分配布局与现状,尤其是流转大户的规模和数量及其存在的真实性,为做好商城县公益林林农补偿资金兑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公益林是森林分类经营的产物,它存在的宗旨主要是提供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国土保安等公益性、大众性服务和产品。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至此林权改革全面铺开。林权制度改革把所有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包含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天然林),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然而公益林的生态优先属性必然制约林农的经营。通过调研,对这些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集体林权改革后,广大林农从经营商品林中获益较多,而从经营生态公益林中获益较少,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压力大。从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出发,探讨了管护与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办法和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普洱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布、管理机构、制度等情况,分析林农抵触情绪大,管护难度大,公益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参与管护积极性不高、欠缺激励机制等由公益林补偿标准低而产生的问题。提出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费制度,建立公益林区非木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交流等方法,从参与集体林产权改革的农户、护林员与政府三个利益相关层面出发,针对本溪市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公益林管护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并在分析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中存在的微观利益群体与生态公益林管护要求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对具体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随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成,生态公益林经营中处置权得到了落实、收益权得到了保障、产权得到了明确。我国很多农户在集体林权制度激励下,开始承包生态公益林经营,公益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如何在生态公益林看管中规范、引导、激励林农,成为当前林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了深化公益林管护模式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1年辽宁省作为国家首批补助试点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现行的补偿机制与林农收益差距较大,影响了林农建设和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该文通过对公益林分等级补偿标准核算,得出补偿标准的范围,为生态公益林分等级补偿提供依据,并提出适合辽宁省生态公益林分等级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阜新市生态公益林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严重、宣传力度不够、管护投入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低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主题思路是提升公众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意识,强调生态管理,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层次,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宣传优势,完善法制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建设,增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效能、建设总体水平、提高林农管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只有盘活森林资源,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经营管理机制,激发广大林农投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提高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只有将林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给予林农,才能切实保障林农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使山林绿起来,林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文章具体论述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给林农所带来的具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分散生产的林农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林农个体经营和林业规模经营性质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公益林补偿低,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林业生产短期效益有限,导致林农对从事林业生产热情不高;在林业生产中林农经营、管理等技术能力相对较差;资金投入不足;林业科技服务工作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级公益林地类、林种、生态区位、权属等结构,公益林管理的组织结构与人员、国家补偿、建设项目等情况,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林农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不强、护林积极性不高,乡镇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和护林员不足、技能较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未能达到林农心里预期,护林员培训效果不理想,资金投入不足、管护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宣传、提升林农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充实、培训基层林业管理和林地管护人员、提高公益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技能,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促进国家级公益林综合利用,提高造林与林地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等提升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专题调研,认为林权改革使林农造林育林积极性、山林集约化经营程度、林农林业收入都有显著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也显著加快。同时福建林权改革实践也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乱砍滥伐、经营小农化倾向、动摇农村基层政权建议、削弱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问题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文章对当前林权制度改革提出相应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与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组织机构、支撑机制、经营管理方法、管理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当前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调整与完善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政策,实施重点区位生态修复工程等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公益林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胡伟仁  彭娟 《中国林业》2009,(18):42-42
江西省开展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给休业、林区、林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林业发展的各项要素逐步实现优化配置。随着林业配套改革的不断完善,诸如投入等许多长期困扰林业发展的问题更是迎刃而解。产权的明晰、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使林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的新阶段,在林业投融资领域引发了一场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