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改善阿哈水库水质状况,2016年对贵阳市阿哈水库的浮游生物量现状进行调查,选择鲢鳙鱼对水体进行生物治理,并根据其生物量估算鲢鳙鱼的投放量及渔产潜力。结果表明: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分别为1.731 1mg/L和2.251 1mg/L,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桡足类、轮虫。根据浮游生物量估算鲢、鳙鱼渔产潜力分别为69.24kg/hm~2和270.13kg/hm~2。综合阿哈水库浮游生物量、渔产潜力状况及外源营养的影响,在每年开展投放鲢、鳙鱼进行生物治理时,建议投放鲢鱼37 390kg,投放密度约为0.70g/m~3,鳙鱼121 559kg,投放密度约为2.30g/m~3,投放比例为1∶3。  相似文献   

2.
对14座山塘小水库进行为期1年的蚌鱼混养生产试验,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吊养1+龄三角帆蚌的山塘小水库鱼类放养密度及比例.结果表明:利润率(P)与吃食性鱼每公顷放养量(FS)、饵料系数(FCR)的关系分别为P=-0.000 04FS2+0.100 4FS-20.006(R2=0.809 3)和P=1241.4FCR-4.450 2(R2=0.820 2);吃食性鱼和滤食性鱼增重倍数比(FWR)与放养量比(FSR)的关系为FWR=-0.569 7Ln(FSR)+1.420 8(R2=0.916);鲢和鳙增重倍数比(LWR)与放养量比(LSR)的关系为LWR=1.636 1LSR-0.544 8(R2=0.931).养鱼收入(Y)与鱼种(X1)、饲料(X2)、劳动力+租金(X3)和材料(X4)的投入量之间的关系为Y=e0.64X10.227X20.751X30.029X40.044(R2=0.983).分析认为:吊养珍珠蚌的山塘小水库鱼类合理放养技术参数:(1)吃食性鱼和滤食性鱼的放养比例为2.09∶ 1;(2)鲢、鳙的放养比例为2.71∶ 1;(3)鲢、鳙和吃食性鱼每公顷的放养量分别为469.8 kg、173.4 kg和1 344.15 kg.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鲢、鳙在抑藻区的摄食情况及抑藻效果,于2015年8—11月期间在太湖中3个抑藻放流区(乌龟山、月亮湾、竺山湖)采集鲢、鳙肠含物样品,运用镜检法定量分析其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在鲢、鳙的肠含物中分别观察到119、89种浮游植物,11、16种浮游动物。其中蓝藻门占了浮游生物总数量的95%以上,相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所占比重更大。在食性的时间变化方面,随着水温的降低,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的多样性都逐渐下降;空间变化则与水域的生物量有关,乌龟山水域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前肠中微囊藻大多以具被膜的群体形式出现,后肠中则通常以分散的单个小细胞存在。试验得出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的食性时空特征,说明鲢、鳙肠道的消化可以破坏微囊藻的存在形式,放养鲢、鳙对于蓝藻的治理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4个淡水池塘(鲢、鳙亲鱼池)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池塘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18.14~62.92 mg/L,平均为(37.53±22.02)mg/L,灰分含量平均为33%;浮游生物干重(PZ)占TS的16.81%~30.65%,平均为25.05%;浮游植物干重(DWP)为4.62~12.33 mg/L,平均为8.15 mg/L;浮游动物干重(DW Z)为0.08~0.81 mg/L,平均为0.50 mg/L;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库储量分别为(11.32±3.66)mg/L和(8.75±4.28)mg/L。TOC∶DOC∶POC=1∶0.56∶0.44;池塘POC中细菌和腐质碳(BDC)、浮游植物碳(PC)、浮游动物碳(ZC)的比例为26.45∶16.30∶1;在浮游生物碳(PZC)中,浮游植物碳占94.22%,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狼山水库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约为3.847 mg/L,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约为3.704 0 mg/L,浮游植物提供的鱼产力约为80.7 kg/hm~2,浮游动物提供的鱼产力约为129.6 kg/hm~2。饵料生物为狼山水库提供的鱼产力为210.3 kg/hm~2。狼山水库应放养浮游植物鱼类为主,如鲢、鳙,可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鲢、鳙对浮游生物的摄取与自身摄食器官、消化组织的特征差异,解析鲢、鳙对饵料选择的差异与摄食器官、消化组织构造的相关性。【方法】采集云龙水库的鲢、鳙,摘取鳃耙进行形态观察和可量数据分析;制备鲢、鳙前肠组织切片,分析组织差异;提取鲢、鳙肠容物,分析饵料组成。【结果】鲢的鳃耙长于鳃丝,鳃耙彼此相连,融合且长,似梳子,鳃膜覆于鳃耙外侧面,形成筛板,鳃内侧具有海绵状的鳃丝网,整个鳃耙似海绵状;鳙的鳃耙结构致密,无鳃丝网,鳃耙稍短于鳃丝,各鳃弓都有2列对称的鳃耙。鲢、鳙前肠组织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鲢肌肉层较鳙肌肉层厚。鲢、鳙肠容物中浮游动物共7种,重合率为57.14%,鳙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量大于鲢;浮游植物共44种,鲢摄食38种,鳙摄食31种,有25种浮游植物同时被鲢、鳙摄食,重合率为56.82%。可见,鲢、鳙同时摄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结论】滤食器官及消化组织的构造对鲢、鳙摄食策略有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运营管理模式、不同水库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的生化和物理特性差异。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和组织学特性分析法,对上海三大饮用水源地青草沙、陈行、金泽水库2龄鳙肌肉的脂肪、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化特性和质构等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鳙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在18.11%~18.63%之间、粗灰分1.27%~1.34%之间,二者在三个水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草沙水库鳙肌肉的pH值(6.45%)和水分(80.69%)含量显著高于陈行(6.27%、78.43%)、金泽水库(6.24%、79.28%)(P<0.05);金泽水库鳙的粗脂肪含量(0.76%)显著高于青草沙(0.29%)、陈行水库(0.28%)(P<0.05);三个水库鳙肌肉检出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均为17种,金泽水库(10.49%)鳙肌肉的总SFA含量显著高于青草沙 (8.46%)、陈行水库(9.30%)(P<0.05);质构指标除黏附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指标如硬度、弹性、凝聚性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金泽水库鳙的肌细胞数量、长径显著低于青草沙、陈行水库(P<0.05)。研究表明,不同水库环境对鳙肌肉的蛋白、灰分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对脂肪含量、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影响差异显著,三个水库鳙肌肉均为优质蛋白源,陈行水库鳙肌肉的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使用分区围隔,梯度养殖鲢、鳙鱼的研究方法,验证阅海湖鲢、鳙鱼的实际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阅海湖鲢、鳙鱼产量潜力理论估算为363.83 kg/hm2。围隔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投放140 kg/hm2密度下鲢、鳙鱼生长良好,试验生产力236.5kg/hm2;综合考虑阅海湖实际水环境状况和试验局限,阅海湖平均鲢、鳙鱼产力定为280~300 kg/hm2较合适,低于理论估算量;全湖鲢、鳙最大生潜力为336~360 t;共需投放13 cm以上的鲢、鳙鱼种110万尾,投放比例鲢:鳙=1.4:1。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浮游生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6~1987年对丹江口水库浮游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种类较多;浮游动物有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78×106个/l和4.940×103个/l,月平均生物量为1.603mg/l和0.646mg/l。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各采样点及其不同采样时间的浮游生物的差异。该水库浮游生物所提供的鱼产潜力分别为:鲢1293.6万kg、鳙785.9万kg;鱼种投放量为39225.4万尾,平均每亩投放4寸鱼种422尾(鲢309尾、鳙113尾)。  相似文献   

10.
鲢鱼对淡水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滤食性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分别在室内(30L水箱)和室外(2m×2m×1.5m试验池)对鲢鱼的滤食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对蓝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27~35g.m-3,室外50g.m-3的鲢鱼投放密度使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升高。投放鲢鱼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放养鲢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是用8个容积3立方米的水泥池和10个网箱进行的。一组池塘加水库底泥,一组只加库水,池塘和网箱都用空池、空箱对照,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鲢鳙鱼(2:1),经2天放养。放养期间测定了许多水化学、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以及鱼的生长。发现随着鱼密度的增加,试验池和网箱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增加,而个体小型化,易消化种类减少,浮游动物则随鱼的密度增加而减少,鱼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率及鱼的生产量和浮游植物生产量之比随放鱼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作者认为放养鲢鳙鱼对浅水水体确有促使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太湖北部湖区4个不同水域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食性的差异,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太湖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和乌龟山水域的鲢、鳙、悬浮颗粒有机物(SPM)和水华蓝藻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湖区SPM与水华蓝藻的δ13C差值为0.1‰~1.5‰,δ15N差值为0.3‰~1.6‰,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PM与水华蓝藻的δ13C和δ15N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SPM主要组分是水华蓝藻;水华蓝藻的δ15N值为12.8‰~15.8‰,均高于污染较小水域浮游植物的δ15N值(2‰~8‰),说明这4个水域氮源污染仍比较严重;鲢、鳙的食性在4个水域内有一定的差异,除乌龟山水域鲢、鳙营养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水域鲢、鳙的营养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3个水域鲢、鳙在水华蓝藻爆发高峰期食物组成相似,摄食以水华蓝藻为主;月亮湾水域鲢、鳙的营养级均高于其他3个水域,可能是由于该水域的鲢、鳙在摄食蓝藻的同时,也摄食了少量的浮游动物,但对于其具体食物组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能帮助揭示太湖北部不同水域鲢、鳙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悬浮颗粒有机物,并分析悬浮颗粒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为水华蓝藻,进而能够为利用鲢、鳙控藻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于2015年6月向太湖4个控藻区(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乌龟山)水体中投放规格约3 g/尾的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8—11月每月中旬从各控藻区固定采集鳙样本15尾,分别测定水体、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MCs的含量,并结合各控藻区的水质指标分析了MCs在鳙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个控藻区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总MCs含量依次为肌肉肝胰脏血清,且肌肉、肝胰脏中累积的总MCs极显著高于血清(P0.01);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在不同控藻区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鳙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月份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水温和藻类胞内MCs含量对血清、肝胰脏和肌肉中MCs的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长对血清、肝胰脏中的MCs累积也有极显著影响(P0.01);蓝藻爆发期间,MCs含量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MC-LR日允许摄入量,4个湖区中每日人均可摄入鳙肉229.62~977.20 g,并不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可为微囊藻毒素在鳙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积累效应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静水高产精养食用鱼池塘中各种规格鲢鳙日增重率与水温、贮存量、浮游动物及易消化浮游植物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关系,经微机运算分析,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以下简称回归方程),确认贮存量和水温是影响日增重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并确定鲢、鳙的最适贮存量。为定量分析高产精养池塘中诸生态因素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作用和确定其作用程度(主次关系)建立了有效的现代分析方法,对研究提高池塘鱼产量及拟定科学放养和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伙房水库鲢鳙放养捕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矩阵描述了放养和捕捞的一般数量关系,根据这个关系,用过去数年的放养数据和渔获物的年龄组成数据,可以求得回捕率;将1998年秋和1999年春测定的该水库放养鲢、鳙的回捕率代入该矩阵中,得出其放养-捕捞的数量方程。该方程可以作为指导水库制订放养和捕捞计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池养鲢.鳙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养鲢、鳙鱼的食物组成,消化利用和摄食强度。结果表明:鲢、鱅鱼食物种类多数相同,但鲢滤食小型浮游生物较多,鳙滤食大型浮游生物较多。鲢食物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为552:1,是鳙的3.6倍;生物量比值为1.17:1,是鳙的7.3倍。故鲢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鳙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宜通称为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鲢、鳙对硅藻、金藻、隐藻、裸藻中大部分种类消化良好,对甲藻、蓝藻和绿藻中部分种类可以消化,大部分难以消化。鲢、鳙摄食强度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变化。摄食低谷在清晨2—6时,高峰在14时左右。摄食强度随溶氧、水温升降和食物丰歉波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0-1987年大伙房水库用网箱不投饵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 的平均生长规格或产量与该库区的水文条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14个复回归方程.6年之后(1988-1993年),用6年来网箱养殖鲢、鳙鱼种的实际产量和生长验证了这14个复回归方程,发现其中用公式(11)(y1 =6.5792+7.5754x5-4.0407 x6,式中:y1 为鲢、鳙体重(g); x5为7-8月入库水量与同期平均库容之比;x6为7-8月出库水量与同期平均库容之比)计算出的鲢、鳙鱼种产量,有5年特别接近实际数据,计算的规格与生产实际规格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8,P<0.01).本研究中,作者根据1999-2006年该库区有关水文资料,用公式(11)计算了各年用网箱不投饵养殖鲢、鳙的预期数据,并与实际鲢、鳙成鱼的捕捞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2005年大水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浑浊,但并没有影响2005年当年的渔获量,仅对2006年的鲢、鳙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文中还对减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5种淡水鱼的肌肉及肝脏营养成分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常见淡水鱼优质鱼肉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配合饲料养殖的鲢、鳙、鲫、草鱼和团头鲂等5种淡水鱼肌肉、肝脏的常规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鱼肉中水分含量鳙最高,为80.5%,鲫最低,为78.06%;粗蛋白含量鲫最高,为17.54%,鳙最低,为15.57%;粗脂肪含量鲢最高,为4.40%,团头鲂最低,为1.53%;粗灰分含量草鱼最高,为1.26%,鳙最低,为1.01%;无氮浸出物含量团头鲂最高,为0.46%,鲢最低,为0.25%。鲫肌肉中K、Mg、Na、Zn、Cu、Ca、Mn等7种矿物质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47%、0.94%、0.66%、7.78mg/g、5.01mg/g、27.83mg/g和5.16mg/g;团头鲂肌肉中Fe含量最高,为19.96mg/g。鱼体肝脏中粗脂肪与Zn、Cu、Fe等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肌肉。鲫、团头鲂尤其是鲫肌肉和肝脏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蓝藻加压对藻类结构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消化吸收所产生的影响,采用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藻分别进行未加压和加压处理(0.7 MPa,1 min),利用不同规格的鳙(体质量分别为81.0 g±2.1 g、103.0 g±3.1 g、130.0 g±3.4 g)对两种处理状态的蓝藻进行摄食消化试验,用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状态的蓝藻在摄食前、摄食中和摄食后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电镜观察显示,摄食前未加压处理的群体蓝藻细胞间胶质连接明显、边缘模糊、细胞圆滑,而经过加压处理后,蓝藻群体结构被破坏,呈散状细胞且边缘清晰;经鳙摄食后,中肠内和粪便中加压处理藻细胞凹陷程度和破裂程度均明显高于未加压处理的蓝藻细胞;体质量为103.0 g的鳙对加压处理蓝藻的消化率显著高于未加压处理的蓝藻(P<0.05),鳙对加压处理蓝藻的消化率高达83.2%,对蓝藻原液的消化率约为65.7%。研究表明,加压处理促进了鳙对蓝藻的消化,本研究结果为探寻更加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淡水水体综合处理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