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发[2006]9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多年来实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2011年蒙城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措施,包括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苗种的增殖放流、继续实施禁渔制度和专项行动、开展水生生物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等,并总结了渔业资源保护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促进该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实行休渔禁渔、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作了重要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若干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生物资源对水质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从有关化学指标来看,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质的影响尚限于局部,但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低于现有的分析能力,因此,必须将污染物、水质、生物诸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水生生物本身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才能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5.
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发[2006]9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多年来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及措施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从加强国家生态建设的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和9月2次对鸣翠湖浮游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6门9科13属,以蓝藻门、绿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4门10属,以晶囊轮虫、裸腹蚤为优势种;底栖生物2门5属;水生植物2门4科4属5种,芦苇为优势种类;鱼类资源4科9种。  相似文献   

7.
贵州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贵州省水生生物资源的长期调查结果和相关记载,对贵州省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针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本地区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国发〔20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63号"关于印发《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万泉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万泉河雅寨流域水生生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监测、市场调查、走访了解等方法对该流域的水生生物及相关的生态学进行系统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万泉河雅寨水域水质较好,处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生物量较高。在万泉河雅寨流域设置的6个采样点中,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137种,其中绿藻门种数最多,有60种,占种数的40.80%;浮游动物6类30种,其中轮虫类种数最多,有13种,占种数的43.33%;底栖动物4类14种,其中节肢动物种数最多,有6种,占种数42.86%;鱼类12目41科68属82种 ,鲈形目和鲤形目的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和27%;水生维管束植物18科48种,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2种,占种类的25%。笔者结合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判断出万泉河雅寨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0.
森林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而言,最关键的吸引价值即是良好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因此,森林旅游的开发,必须是在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森林资源及环境的基础上,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旅游开发。本文在阐述了当前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之后,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BPA作为使用广泛的工业化合物,能够通过废水排放、垃圾渗滤液等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在水环境中分布广泛,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BPA在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以期为水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鉴于学科发展需要,水生生物学逐渐成为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环境类人才,对原有水生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包括理论、实验和教学实习等主要环节的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的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并对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建元江县跨江大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新建元江县跨江大桥段位于元江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进行水生生物调查.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采用实地捕捞、市场调查、走访了解等方法进行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河水水质处于地表水标准Ⅳ类,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生物量较高.4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水生藻类6门48种,以绿藻、蓝藻、硅藻为主,其中硅藻种类最多,绿藻生物量最大.采集浮游动物4大类1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枝角类生物量最大.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11种,其中软体动物种数最多,节肢动物门次之.采集到的水生维管束植物9种.鱼类共调查到20种,以鲤形目最多,鲇形目次之.此次调查结果可为评价大桥施工期和运营期对保护区水生生物的影响提供依据,并协助制定科学有效的水生态保护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初步改革成果基础上,利用多年近海实地调查、采样、显微照相和室内分析等获得的科研成果,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深度改革探索。通过深度改革,不仅为优化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龙川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17-118
简述了井冈山生物资源及林业生物产业发展优势,结合实际,提出了井冈山市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牛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仲雪萍 《甘肃农业》2021,(7):110-1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水资源需求逐渐增加.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等问题,这也突显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原则,提出了优化水资源管理配置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对黑河灌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对黑河灌区鼎新镇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高欣荣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30-131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己成为全球性危机,我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玛纳斯河流域(简称玛河流域)是典型的荒漠绿洲和灌溉农业区,灌区的主要水源是河水、泉水和井水,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引水灌溉。为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文献的基础上,大量收集流域内各灌区的资料,结合生产需要,针对水资源管理等问题,提出玛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