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中国农民主观幸福感将呈现"新常态"的进化态势。着重从经济增长下行对农民非农就业及其经济收入、区域经济增缓对公共财政支出、经济发展转型对农民工从业素质提升、经济下行对新型城镇化吸纳新居民能力、经济下行对其幸福感内核变化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结合其制约因素,提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提升中国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时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是一个的重大课题。本文在阐明经济新常态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粮食产业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15-116
十三五规划制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最难攻克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因为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农村。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愈发成熟,互联网+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着力研究互联网+如何给农民收入带来新常态,将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三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也步入“新常态”,这对城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图书馆急需重新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整,形成全新的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合作性及相对稳定性等四大主要特征,结合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图书馆发展现状,得知城市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定位不合理、图书资源过于重复利用及残留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模式色彩等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金融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本文先厘清金融发展对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再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78—2013年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推动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但金融发展效率的作用却相反。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参数显著且均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最后基于模型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舒子涵 《乡村科技》2019,(13):15-16,19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优结构、可持续发展阶段,农村居民对于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对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更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深度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实施意义以及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侧重探讨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如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态势,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是习近平同志首先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亟须转变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相关措施,及时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企业的更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29-230
全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即新常态,以往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粗放的城市建设方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建设正是解决当前城市建设问题的关键。长沙市在此大背景下进行产城融合建设,有改善空间发展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产城融合建设的一些成果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给出了长沙进行产城融合建设可借鉴的模式,希望为其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根据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现有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构建适合吉林省农资物流发展的运行模式,并提出保障该模式运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29-131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增长模式、增长动力、结构特征较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好金融对延安经济增长的助推和支撑作用,意义重大。从金融业的本质属性出发,结合延安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描述了延安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新常态"下延安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程波  王敏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51-9453
分别从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个方面剖析了2002~2008年广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以及地区收入结构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广西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稳定,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赵飞  张锦宗 《农学学报》2016,6(1):134-140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但是,财产性收入尚未充分发挥其农村居民增收作用。研究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研究分析了制约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障碍因素,指出中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的不足,探寻今后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研究思路:即从城-乡连续功能空间、城乡联动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探寻收入增加的机制及实现模式。这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还体现在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以居民收入差距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组差距与区域差距。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等级越高,差距越小,反之则相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东部与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且东北与其他3个区域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建议秉承边际效应思维,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安徽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一是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总量低且不稳定,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二是地区间差异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率极低。剖析了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一是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二是总体收入水平低;三是土地流转及配套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金融体制等相关机制不健全。提出了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一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三是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邹红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03-13804,13807
通过对国内外涉及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研究了收入水平与幸福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类似于倒"U"型曲线,且可以从适应、社会比较和心理预期3方面进行解释。最后,就如何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的同时能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淡化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农村居民各尽其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1871-1876
在明晰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特征的基础上,规范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实证研究1995—2013年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异质性通过农业生产主体的市场化意识、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效率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及转移性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但未影响财产性收入;多重收入的深刻变化导致收入结构变动,因此,应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参与意识及能力、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升级农业生产条件、破解土地流转的价值定价难题、激励农业生产参与"互联网+"市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促使其发挥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崴  朱逸茜  贾慧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66-14368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适宜技术理论,解析其灵活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并针对华北地区现在正在建设的新农居建筑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全  何先平 《湖北农业科学》2011,(23):5008-5010
根据2009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并使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将我国各地区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收入地区3类,然后对低等收入地区再次进行高等、中等、低等的分类。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和评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旨在为国家制定各地区农村的财政投入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永波  魏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35-5936
[目的]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方法]基于基尼系数、均值对数偏差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解。[结果]甘肃省1998~2005年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农村居民处在“相对平均”时期,其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引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在空间上主要是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正好相反。[结论]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曾凡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42-17943,17947
选取1978~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该模型不仅描述了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也描述了收入与消费的短期波动调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