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普安银鲫的推广养殖或其他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应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普安银鲫A型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安银鲫A型鱼肌肉中水分为(78.28±0.15)%,粗蛋白含量为(16.79±0.30)%,粗脂肪含量为(0.74±0.02)%,粗灰分含量为(0.98±0.05)%。普安银鲫A型鱼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20.08%,必需氨基酸总量为8.21%,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为40.8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9.1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脂肪酸中的EPA与DHA含量分别为0.48%和2.15%。普安银鲫A型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2.
笔者报道了阿勒泰银鲫、东北银鲫及异育银鲫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的数目。比较研究表明:银鲫和普通鲫鱼应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而且分布于我国不同水域的银鲫:阿勒泰银鲫、东北银鲫、滇池银鲫、淇河银鲫、普安银鲫及翁源银鲫之间亦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常规营养方法对普安银鲫雌鱼肌肉中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普安银鲫雌鱼肌肉中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水分(76.99%)、粗蛋白(18.78%)、粗灰分(1.51%)、粗脂肪(0.45%)。肌肉中检测到15种氨基酸,总量为87.67%,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7.18%,占氨基酸总量的42.4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74。呈味氨基酸含量为34.96%,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9.88%。肌肉中共检测出15种脂肪酸,其中3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25.75%,12种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74.25%。研究显示,普安银鲫雌鱼肌肉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4.
普安银鲫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普安银鲫遗传多样性,运用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技术,对25尾鱼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0%的普安银鲫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923 bp,少数个体由于碱基缺失及插入为920 bp和924 bp;其序列中A+T平均含量(53.36%)高于G+C含量(46.64%);共发现3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0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7,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5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7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2.660,普安银鲫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普安银鲫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来源、组成变化和利用模式,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普安银鲫的成熟卵和8个胚胎发育时期的总脂与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①普安银鲫胚胎中成熟卵和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总脂含量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而降低,成熟卵与受精卵相比,总脂稍有下降,由其干重的18.25%降至17.94%,但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卵随受精后胚胎发育的推进,其总脂变化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成熟卵和早期胚胎中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0,C18∶1n-9和C18∶2n-6;与成熟卵相比,普安银鲫受精卵的饱和脂肪酸(SFA)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升高.②普安银鲫的成熟卵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到20种脂肪酸,胚胎对不同脂肪酸的利用率因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SFA在囊胚期与出膜前期升高,其他时期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MUFA呈波浪式上升趋势;HUFA呈波浪式降低趋势,但原肠胚期到肌肉效应期HUFA不断升高,到出膜前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用兴国红鲤原种(父本)作异源精核诱导营天然雌核发育的普安银鲫A型(母本),异精雌核发育普安银鲫子代,投放2.3 g/尾的鱼种,经105 d饲养。结果:出池规格达69.5 g/尾,日增重0.64 g/尾,比普通鲫提高0.27 g/尾;群体增重倍数24.3倍,较对照池提高11.62倍;成活率85.04%,比对照组提高6.54个百分点。异精雌核发育子代在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方面较土著鲫显示出显著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普安银鲫雌鱼不同发育时期与脂代谢相关的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浓度及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以了解胚胎早期在脂质合成代谢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性,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成熟卵、受精卵、囊胚期(卵裂期胚胎)的FAS和ACC代谢水平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普安银鲫雌鱼成熟卵、受精卵和囊胚期均存在FAS和ACC,FAS含量在囊胚期显著升高(P0.05),达到(2.48±0.31)nmol/L;ACC含量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普安银鲫成熟卵、受精卵和囊胚期中均存在FAS和ACC基因表达,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天然雌核发育普安鲫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然雌核发育普安鲫是贵州省特有的鱼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其种质资源现状和生物学特性,阐述了普安鲫种质资源的保护价值,保护存在的问题,保护区的规划,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对普安鲫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为普安鲫及贵州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普安鲫种质特性、鉴别和标记群体内不同雌核发育系(克隆)及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81尾普安鲫的血清转铁蛋白电泳表型及多样性。结果表明:普安鲫群体内分布有13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其群体表现出丰富的遗传组成和较高的克隆多样性;揭示了普安鲫克隆多样性及体型变化可能与群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和遗传物质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贵州省草海鲫鱼和普安鲫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对其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4尾草海鲫ITS-1序列长度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分为296~297bp、300~301bp和337~339bp 3种类型;共发现1个多态位点、3个碱基插入和1个碱基缺失,其GC含量(70.8%)明显高于AT含量(29.2%)。14尾普安鲫ITS-1序列长度仅有1种为337~339bp,共检测到18个多态位点,存在1个碱基缺失和1个碱基插入,其GC含量为71.2%,远远高于AT含量(28.8%)。所有序列共产生11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平均遗传距离(P)以及平均核苷酸差异系数(K)草海鲫低于普安鲫;Tajima’s D和Fu and Li’s D中性检验表明,草海鲫未经历种群扩张,而普安鲫可能经历种群扩张。普安鲫遗传多样性较草海鲫丰富。  相似文献   

11.
异育银鲫饲料中适宜脂肪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要量,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分别添加0、2%、4%、6%和8%的鱼油,配制成5组饲料。对平均体质量每尾(17.00±0.15)g的异育银鲫进行为期4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脂肪含量6.04%的试验组饵料系数最低(2.00)、蛋白质效率最高(1.19)、其增重率与饲料中脂肪水平为4.08%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添加6.04%试验组最高,且粗脂肪、钠及饲料总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脂肪水平为4.08%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异育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4.08%-6.04%。  相似文献   

12.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13.
为改变江淮地区以花白鲢为主体的传统池塘养殖结构,增加优质鱼放养比重,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1988年间对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找出池塘主混养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的主要参数.通过相关的生物学测定证实,异育银鲫生长速度比白鲫快0.44倍,比本地鲫快1.02-1.52倍;其肉质营养丰富,食性杂,适应性强,疾病少,容易养殖,是适合我省推广的底层鱼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枇杷多糖对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及充分利用枇杷资源提供依据。以草金鱼为试材,通过注射的方式免疫草金鱼,研究枇杷多糖对草金鱼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酚氧化酶、白细胞吞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枇杷多糖质量浓度为1.0mg·mL~(-1),免疫21h时草金鱼血液SOD、溶菌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分别为37.8U和128U;注射枇杷多糖质量浓度1.5mg·mL~(-1),免疫28h时,草金鱼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和白细胞吞噬率均达最大,分别为4.1U、55.68%,说明枇杷多糖可以提高草金鱼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邮杂交鲫杂种优势利用及其遗传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高邮杂交鲫(鲫?×白鲫?)的生长、生物学特性、食性、胚胎发育和遗传性状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一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101%,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9.6%;二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90.5%,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7.8%。除此之外,高邮鲫还具有肉质好、含肉率高、抗逆性强和制种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玉米蛋白粉部分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氮磷保留率影响,以3种规格的异育银鲫(小规格为26.90 g、中规格为51.70 g、大规格为97.67 g)为试验对象,每种规格分别设置鱼粉组和玉米蛋白粉组(鱼粉组的鱼粉用量为10%和9%,用8%玉米蛋白粉等量替代鱼粉),在网箱中饲养97 d,分别于30d、61 d和97 d采样,测定3个阶段的肌肉氮保留率、磷保留率以及肌肉和肝胰脏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结果表明:小规格异育银鲫的Ⅱ、Ⅲ阶段、中规格第Ⅰ阶段和大规格第Ⅲ阶段的肌肉组织中的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中、大规格的其余各阶段肌肉组织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肌肉组织中磷的含量在小规格的第Ⅰ、Ⅱ阶段无显著差异,第Ⅲ阶段鱼粉组磷含量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组(P<0.05),除大规格第Ⅲ阶段,中规格和大规格的总体上玉米蛋白组的肌肉磷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除中规格的第Ⅰ阶段,3种规格异育银鲫在第Ⅲ阶段内总体上呈现鱼粉组肌肉氮保留率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组(P<0.05);3种规格异育银鲫肝胰脏的GDH活性随饲养时间延长,两组无显著差异;异育银鲫肌肉组织的GDH活性,除中规格的第Ⅱ阶段和大规格的第Ⅰ阶段,其余表现为同种规格的鱼...  相似文献   

17.
对重金属Pb、Cd在鲫鱼体内的蓄积、分布与排出规律以及表面活性剂SDBS对鲫鱼体内Pb、Cd的蓄积、分布与排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和Cd在鲫鱼体内的蓄积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SDBS能延缓鲫鱼体内Pb、Cd的蓄积;Pb和Cd进入鲫鱼体后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脏>头部>腹肌>背肌,添加SDBS后,鱼体各部位中Pb、Cd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未改变重金属在鱼体内的分布规律;SDBS能加快鱼体内Pb、Cd的排出,鱼体内Pb、Cd的排出速率比蓄积慢.  相似文献   

18.
吕富  黄金田  丁研  许峰  茅玲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28-12930
[目的]为大蒜渣的合理利用和异育银鲫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用大蒜渣粉含量分别为0%、0.5%、1.0%、2.0%、3.0%、4.0%和5.0%的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饲喂异育银鲫,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大蒜渣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蒜渣可显著促进异育银鲫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蛋白酶、淀粉酶、溶菌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饲料中大蒜渣的适宜添加量为0.5%~2.0%。  相似文献   

19.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①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硫酸铜和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②硫酸铜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2.5、1.6mg/L,安全浓度(SC)为0.16mg/L;高锰酸钾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4、3.95、3.04mg/L,安全浓度(SC)为0.304mg/L;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硫酸铜和高锰酸钾都应慎用或者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20.
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6~1988年对滆湖几种渔具(特别是簖)的渔获物进行的统计,对鲫、红鳍鲌、乌鳢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滆湖鱼类的群落和种群结构中存在的小型化现象?峁砻?群落结构中以小型、低值鱼类和种群结构中低龄鱼占有较大的比例。用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式分析了鲫种群数量变动,据此提出了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本文还从湖泊渔业生态系统角度,探讨了造成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