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耕翻深度处理,分别为耕翻22~25 cm、耕翻30~32 cm、耕翻38~42 cm,研究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耕翻深度下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在耕翻30~32 cm处理下较高;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下以耕翻22~25 cm处理较低,在20~40 cm土层下以耕翻30~32、38~42 cm处理较低,且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低于38~42 cm处理;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以耕翻30~32 cm处理较高,在20~40 cm土层以耕翻38~42 cm处理较高;水稻产量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高于耕翻22~25和38~42 cm处理;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到耕翻30~32 cm处理>耕翻38~42 cm>耕翻22~25 cm。[结论]不同耕翻深度可影响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进...  相似文献   

2.
一、基肥的合理施用 基肥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一般是在土壤耕翻前均匀撒施,耕翻入土,使土肥相融,达到培肥土壤,贮存养分,以供给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养分。通常以有机肥为主,并适当配合速效性化学肥料施用效果更佳。宜做基肥的有机肥料有厩肥、堆肥、绿肥、土粪、沤肥等,一般每亩用量为3000—5000千克;宜做基肥的化学肥料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等氮肥,以及磷肥、钾肥等。  相似文献   

3.
1.清除残枝落叶。秋冬季节,结合剪枝剪除病梢、虫梢,并把果同及其周同附近的杂草和枯枝落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可以消灭大量越冬害虫。 2.耕翻园地。园地耕翻既是改良土壤、促进果树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病虫的有效方法。通过耕翻,可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及病菌翻至地表而被冻死、干死或被天敌啄食,使深埋地下的病虫不能羽化出土而被焖死,从而减少越冬基数。  相似文献   

4.
韩学俭 《农友》2001,(11):19-19
1.土壤高温消毒灭菌。保护地在夏季7、8月份腾茬后,清除杂草及植株残体,耕翻土壤25厘米深,打碎坷垃,搀入细碎的作物秸秆、生石灰粉,浇透水后扣严棚膜或地膜,利用盛夏强烈的阳光将耕层温度提高到50℃以上,并持续15天以上,此法能有效杀死土传病害的细菌、虫卵、线虫和部分草籽。露地可在耕翻前每亩撒施生石灰100公斤,或用多菌灵3公斤,搀50公斤细土撒施消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郭发定 《农家顾问》2010,(11):41-41
1.清洁枣园入冬前枣叶落叶后,要及时清扫园内落叶、病僵果、杂草等,集中起来烧毁,以消灭越冬的病孢子、菌丝和虫卵等。2.耕翻枣园实行枣粮间作的枣林,把株距间及树冠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没有实行枣粮间作的,要全园耕翻,特别是树下投影面积之内的土壤一定要进行深翻.距树干越近,耕翻应越浅,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应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田块种植。不宜连作,前茬不宜为茄科作物和烟草,以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绿肥、谷类和豆科作物为好。耕翻深度视施肥水平而定,以30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7.
选地整地 播前要选准地块,绿豆忌连作。应选择禾本科作物的茬口,不选重茬、迎茬、盐碱度过大、低洼易涝的地块,土壤pH值在6.5~7.0为宜。对土质要求不严,以壤土或石灰性冲积土为宜。秋收后封冻前灭茬耕翻,耕翻深度20cm以上,耕翻后及时耙耢保墒。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有机枣园土壤管理的模式,如免耕法、生草法、覆盖法、免耕覆盖法等,并从土壤耕翻、枣园除草、地面覆盖、间作或种植保肥,炮震松土等方面介绍了土壤管理措施,以供种植产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议绿豆高产栽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地整地 播前要选准地块,绿豆不可连作.应选择禾本科作物的茬口,不选迎茬、重茬、盐碱度过大、低洼易涝的地块,土壤DH值在6.5~7.0为宜.对土质要求不严,以壤土或石灰性冲积土为宜.秋收后封冻前灭茬耕翻,耕翻深度20cm以上,耕翻后及时耙耢保墒.翌年惊蛰地表解冻时及时镇压保墒,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对来不及秋耕翻的地块要早春顶浆耕翻,并做到翻、耙、压等作业环节紧密结合,碎土保墒,整碎坷垃,使耕层土壤达到疏松、上平下碎的状态.绿豆适宜垄作.垄距以不超60cm为宜,垄距过大,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效益.  相似文献   

10.
1、选地整地 播前要选准地块,绿豆忌连作.应选择禾本科作物的茬口,不选重茬、迎茬、盐碱度过大、低洼易涝的地块,土壤pH值在6.5~7.0为宜.对土质要求不严,以壤土或石灰性冲积土为宜.秋收后封冻前灭茬耕翻,耕翻深度20cm以上,耕翻后及时耙耢保墒.翌年惊蛰地表解冻时及时镇压保墒,减少土壤水分散失.对来不及秋耕翻的地块要早春顶浆耕翻,并做到翻、耙、压等作业环节紧密结合,整碎坷垃,碎土保墒,使耕层土壤达到疏松、上平下碎的状态.绿豆适宜垄作.垄距以不超60cm为宜,垄距过大,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适宜盐碱地区玉米生产的耕翻方式,以郑单958为试材,采取免耕(CK)、深翻+旋耕、深松+旋耕、旋耕4种耕翻方式播种玉米,研究了不同耕翻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旋耕方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深翻+旋耕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2.
一、选地、选茬与耕翻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方便的地块,前茬未使用长残效除草剂的大豆、小麦、马铃薯或玉米等肥沃的茬口。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松一次。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整地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世界农业》2001,(11):43-44
技术简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可以降低机械进地次数和耕翻次数,减少耕作对土层表面的破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  相似文献   

14.
一、播前准备 1.选地、整地 瓜地宜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好,预备种植的瓜田年前最好进行伏耕和秋耕,耕翻深度25厘米以上,进行冬灌以利压碱和熟化土壤,并可消灭杂草和越冬害虫。  相似文献   

15.
<正>冬季来临,土壤经过霜冻天气的影响,需要经过耕作并配合有机肥的使用恢复土壤营养和地力,使得来年种植季节土壤能达到最佳状态。一般冬季对农田耕翻都进行深度耕翻,这样不仅能对土壤中的水分、肥料、氧气、热气起到最大程度的调节作用,还可以建立适合作物生长的耕层结构。它主要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种子发芽、减少作物根系生长的阻力、增强根系活力。耕翻后的土壤有利于蓄水保墒,充分发挥土壤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一、土肥水管理 1.土壤管理梨园行间种植禾本科、豆科、牧草绿肥植物或进行作物秸秆覆盖,秋季随土壤耕翻埋人土中,抑制杂草生长的同时,有效防止了地表土、肥、水的流失,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又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也改善了果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绿色食品水稻育秧后,还要做好插秧、整地、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本田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要实行单排单灌,单池面积700-1000平方米为宜,减少池埂占地。耕翻地一般强调以秋翻为主,土壤适宜含水量为25%-30%,耕深15-18厘米,采用耕翻、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以翻一年、松旋二年的周期为宜。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第二讲改土整地科学施肥一、耕翻土壤1.深度。深翻深耕并不是说越深越好,高产花生田的根群主要在40厘米以上的表土层中。深耕过度,破坏了耕作层,翻压在耕作层中的生土多,物理性状差,土体结构破坏,肥力降低,当季花生熟化不透,施入的肥料不能被土壤及时融合,从而影响养分供给,导致减产。科学研究证明,耕翻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对原来耕作层较浅的地块,增施有机肥,逐年加深耕作层。新翻整的花生田会出现出苗不齐、后期旺长、成熟期推迟,产量往往当年不高。对新翻整的花生田可以进行改良,耕翻宜早不宜晚,要…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应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田块种植。马铃薯不宜连作,不宜在茄科作物尤其是烟草等作物之后种植,其良好的前茬作物是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及绿肥作物,其次是禾谷类和豆科作物。耕翻深度视施肥水平而定,一般以30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一、播前准备 1、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团粒结构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肥力中上,灌溉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严禁重茬。 2、基肥。全部有机肥、2/3的氮肥(尿素30~33kg/666.7m2)和磷铵或三料磷肥20~25kg/666.7m2作基肥,结合秋春耕翻施入土壤。 3、整地。 (1)秋耕秋灌。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耕翻,耕深20~25cm,耕翻后灌水,要求灌透灌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