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健  张云萍 《植物医生》2001,14(2):15-15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近年来在湄潭县流行危害越来越重。根据该站及各镇(乡)农技站调查统计 ,全县平均每年流行面积550hm2~600hm2,严重年份达1000hm2,发病田块的病株率15%~30 % ,严重田块达100 % ,造成水稻减产绝收 ,严重影响全县粮食生产。一、发病症状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在苗期至穗期均可危害。但在湄潭县 ,发病主要在秧田期至抽穗前 ,5~7月为主要发病时间 ,水稻抽穗后很少发病。秧田期发病 ,叶片和叶鞘初期呈现水渍状长条 ,沿中脉上下发展 ,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 ;但在田间只是零星出现病株。大田期发…  相似文献   

2.
祝春强 《植物保护》1998,24(1):26-26
旱育秧要警惕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肥床旱育秧推广以前,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在安徽省广德县极少发生,但近年在培育旱秧的肥床里,该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害,并随秧苗移栽,迁延至水稻大田。据广德县示范繁殖农场水稻旱育稀植6.7hm2示范片的4块苗床调查,苗床总面积...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条班病属全国检疫对象,近两年来,由于调种频繁,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逐年扩大和加重,现将其发生与防治情况总结如下:一、发生概况: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县的发生特点是:早稻很少发生,主要为害晚稻。该病在我县首次发生于1984年晚稻,仅限于2个乡,发生面积470,亩由于防治不彻底,留下大量菌源,加之通过群众串种,使病源随之扩散,同时部分单位和个人调种时不严格检疫  相似文献   

4.
范怀忠  伍尚忠 《植物保护》1965,3(4):137-13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是广东和广西(南宁)水稻的一种新病害,为害有时相当严重。在1959年以前广东发病地区共33个县市,但据最近报告,已增加到52个县市。 在1955—1958年间,我们曾对此病做过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此后还继续进行田间观察。近年来由于调运良种,此病已在浙江、江苏和江西等省发生。因此特将这些调查资料整理发表,以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水稻褐条矮缩病曾在崇阳县普遍发生,至1986年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严重的田块水稻产量损失率超过50%。我们通过选用抗(耐)病品种、成片种植等措施阻断传毒昆虫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使水稻褐条矮缩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此病在我县基本绝迹。但近几年来有恢复和扩展之趋势,据2009年调查,褐条矮缩病在全县各地均有一定面积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刘新华  李玲燕 《植物检疫》1994,8(5):301-30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与防治刘新华,李玲燕(广东梅江区农牧局梅州市51403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icola)是水稻上的细菌性病。广东梅江区经5年10次调查,早、晚稻均有发生,虽是各季稻发生面积小,可是病情来势凶、发展快、...  相似文献   

7.
罗元  梁宁 《广西植保》2003,16(4):11-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自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新发现报导以来 ,在广西迄今仅知玉林、容县、武宣、武鸣、恭城、贵港和合浦等县市已有发生。但北流市隆盛镇自 2 0 0 1年晚造起也有此病分布。该镇平坡村坡尾组 2 0 0 1年晚造杂交母系秧田发病约 0 .2 hm2 ,2 0 0 2年早造杂交稻制种田发病 2 hm2 以上 ,晚造一般杂交稻病情便更重并估计使稻谷减产 75 0 kg/hm2左右 ,且在该镇香圩制种点也发病 2 0 hm2以上。  据初步调查 ,在隆盛镇水稻从苗期到分蘖期均可感病 ,但以分蘖期最重。水稻分蘖期发病 ,稻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枯萎 ,最后稻茎基部的茎节和叶鞘…  相似文献   

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icola)简称细条病,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区严重发生,一般减产10%左右,重病田高达50%~60%。一、为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Pseudormms Panid(Elliott)stapp]是合浦县的一种较常见的水稻病害,凡连日暴雨,受洪水淹没的田块都易发病。一般稻株受淹后3~8d开始出现症状。该病害往年在合浦县发生面积较小,为害不大,但2008年局部地区晚稻细菌性褐条病发生严重,损失之大为历年罕见。为今后更好地指导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工作,笔者经过认真细致调查,现将2008年合浦县局部地区晚稻细菌性褐条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浙江嘉兴市和余杭市的晚稻褐腐叶鞘及谷粒的156份样本中分离出363个荧光细菌,经菌落形态和致病性测定后获得19个致病菌株,从中选出10个进行细菌学和Biolog鉴定,并与6个标准菌株比较,结果证实,这种水稻叶鞘褐腐病是由Pseudomonas fusouaginae引起,种子能带菌传病。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产上的大敌,是国内检疫对象。随着稻种的调运,病菌乘机传播,致使我市局部地区一度发生危害。1985年发病面积达1376亩,此病发生以后,引起了我市各级领导与植保工作者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致使病情得到控制。表现为发病面积逐年缩小,发病程度逐年减轻,到1988年金市已消灭了危害,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1 把好植物检疫关充分发挥植物检疫《条例》的法制作用。凡未经检疫的种子不准引进。否则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贵州省镇宁县于1999年8月10日首次在大山乡沙戈村发现,3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及 危害,一般田块造成损失5%~10%,严重的高达30%,远望稻田一片枯黄。为了控制此病在该县蔓延危害,探讨一套可行的综防技术,笔者几年来对该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与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栽培管理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我地发生呈明显趋重态势,已严重影响我地水稻生产安全。本文介绍了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避免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发现的水稻新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稻区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省份。近年来三明市的尤溪、大田、建宁等县区相继发现此病。我县先后在管前、洋中、坂面、中仙等乡镇发现此病,并有扩散蔓延的趋势。为了有助各地认识、了解此病,掌握防治技术要点,更有效地控制其蔓延。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三亚市的南繁基地,位于祖国最南端,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是农作物育种好地方,每年冬春期间,全国20多省、市、自治区、五六百个科研、生产单位来育种, 育种作物有20余种。60年代选育种单位不多,面积不大,作物以两杂(杂交玉米、高粱)为主。70年代南繁面积逐年扩大,中期进入三杂(两杂加杂交水稻)良种,面积以1977年度为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国内主要在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及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发生。因为我国稻作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地区,杂交晚稻生长季节,高温多雨、多吹东南风,中温高湿的天气造成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有大面积发生,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平均减产达5%~25%。现将阳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和综防技术观察研究结果和  相似文献   

17.
永修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永修县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县共有23个晚稻和一季晚稻品种发病,发病面积230hm^2,品种间发病率9.0%~74.3%。对该病的症状特点进行了观察记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主要检疫对象象之一。该病于1985年在我市贵溪县上清镇的四个村的二晚广二104品种上首次发现,发病面积达1600余亩,占该镇二晚种植面积的10.08%。丛发病率高的达100%,叶发病率达56.89%,病情指数为25.16~37.55。据我站抽样调查,一般发病田可减产8~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和防治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2008年4~5月,通过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网络系统,对我国10个苹果主产省市的147个果园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和防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苹果树中,总体发病率达52.7%。随着树龄的增大,腐烂病发病株率提高,4~10年生果树株发病率为26.8%,11~17年树龄的果树株发病率为54.0%,18~24年树龄的树株发病率为59.3%。不同省份之间以及不同品种之间,腐烂病在发生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很明显。在腐烂病的化学防治中,石硫合剂是使用最多的药剂。在刮治病斑中,使用最多的是福美胂,其他还包括松焦油、腐殖酸、腐殖酸铜、过氧乙酸等。调查中发现防治腐烂病的用药比较混乱,由于福美胂毒性高,在无公害果园生产中已被禁用,因此研究替代福美胂的药剂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