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危害饲料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三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叶如  申光荣 《养猪》2004,(1):13-14
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因食用霉变的谷物引起某些疾病,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的记载。霉变的饲料可使家畜生长减缓,出现畸胎或死亡。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霉菌(fungi)产生的代谢物质,它能导致人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发生自然性的、有毒害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该毒素可存在于霉菌的孢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中毒又称F-2中毒,是赤霉病谷物中镰刀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病。1病因病机猪采食患赤霉病的麦类或玉米等谷物饲料所致,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可存在于霉菌孢子或叶状体内,也可以被分泌到霉菌所赖于生长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5.
1997年4~6月间广西鹿寨某猪场,玉林市兴业县某村以及荔浦县某乡发生以阴唇红肿、乳房隆起等为特征的猪病。后经临床观察、毒物分析,确诊为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现将调查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4月下旬兴业县某饲料厂利用从北方某省购进的玉米生产小猪料,在本县某...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粮谷类作物的真菌毒素,对多种动物和人都会产生毒害。目前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GS)和免疫学检测法等。作者现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不育、畸形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的机制.它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引起细胞凋亡、致畸、损伤DNA、氧化损害、影响免疫机能等机制,来影响动物与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猪场饲料原料及全价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以了解北京地区饲料中 ZEN的污染情况。试验抽样采集北京市昌平区、大兴区、延庆区、平谷区、顺义区 5个区县 15个猪场 131份饲料样[55份玉米、豆粕、麸皮、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原料,76份猪全价饲料]进行 ZEN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豆粕、麸皮、DDGS和全价饲料中 ZEN的检出率分别为 100.00%、54.45%、100.00%、100.00%和 58.88%,超标率分别为 0.00%、0.00%、0.00%、41.18%和 0.00%,平均含量分别为 109.08、9.19、14.92、882.68和 58.88μg/kg。结果提示,不同饲料原料中 ZEN含量存在差异,DDGS中 ZEN平均含量超标,猪全价饲料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中 ZEN平均含量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害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检测方法和脱毒技术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来阻止毒素在霉菌毒素动物肠道中的吸收已成为实际生产中的一种常规方法,这种方法也促成了市场上许多不同产品的诞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都同样有效,同时许多吸附剂的吸附功效还缺乏证据或根本就无效。  相似文献   

12.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北方牧业》2010,(9):16-16
<正>众所周知:当前霉菌毒素对猪场最为直观的危害莫过于"玉米赤霉烯酮"导致的雌激素过剩症!研究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前题: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梁、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龙淼  李鹏  朱连勤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11):116-119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是世界上污染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强烈的雌激素样效应及致癌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对粮食及其副产品的污染,避免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需不断的研究玉米赤霉烯酮脱毒的方法,但传统的脱毒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具有无残留及特异性的生物脱毒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主要就降解玉米赤霉烯...  相似文献   

17.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它不仅影响饲料食品安全,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蓄积,进而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目前由于物理和化学去毒方法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法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邢兰君 《北方牧业》2006,(20):15-15
<正> 霉菌毒素对种猪群有影响,最常与母猪群有关,但也会危害公猪的生殖性能。最近,立陶宛动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霉菌毒素解毒剂及其对公猪精液的影响。该饲料添加剂具有广谱活性,可降低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菌素(T-2毒素、TH-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双乙酸基晗草烯醇等的吸收和生物转化,从而降低它们的生物利用率。在试验中,将体重150~155千克的10月龄立陶宛白公猪分为3组。对照组喂给无霉菌毒素的饲料,试验组给以含玉米赤霉烯酮0.57毫克/千克的饲料,第三种试验料则在饲料中按1千克/吨的比率添加解毒剂。在试验前10天,对公猪饲喂优质的饲料并训练其接受人工采精,评估精液的质量和数量参数。试验期间,各组公猪分别饲喂各自的饲料32天,每周采精一次。最后21天为恢复期,所有公猪均只是饲喂优质饲料,再次采集精液。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5,(9):121-124
玉米赤霉烯酮对机体产生强雌激素样作用,直接损害动物的生殖系统,导致生殖机能紊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生殖系统的机制,但关于它影响生殖机能更详尽的机制还有待于研究。本文对近年来玉米赤霉烯酮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毒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其生殖毒理学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预防和治疗该毒素引起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该毒素的解毒与去毒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论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去除玉米赤霉烯酮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转化玉米赤霉烯酮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