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设山地城镇可以更好地发挥云南的自然优势,也可以更好地凸显云南的城市、乡镇特色.实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重大战略,在云南省山地城镇化中,充分利用缓坡丘陵、荒山荒坡、河边滩涂劣地等地质地貌特点,探索符合云南发展实情的城镇上山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走集约型、多样化、特色化的山地城镇化道路,对于提升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和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非农化,是山地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口城镇化,是山地城镇化的制度保障;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化,是山地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构建产业多轮驱动、制度有效保障、土地集约配置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探索“农民进城、城镇上山”的山地城镇化路径,能够为加快云南城镇化进程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我国西部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其山地多、平坝少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保耕地"与"保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上半年,云南省创造性地确立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简称"城镇上山"战略),旨在有效地保护坝区有限的优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新的建设空间,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双赢,保障边疆农村社会的稳定。云南省实施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坡度在8°~25°间的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全省坡度8°~25°的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约相当于2009年末全省城镇用地规模的140倍;大多数县(市、区)坝区周边或主要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低丘缓坡地,具有丰富的山区后备建设用地资源,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上山"战略。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我国西部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其山地多、平坝少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保耕地”与“保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上半年,云南省创造性地确立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简称“城镇上山”战略),旨在有效地保护坝区有限的优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新的建设空间,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双赢,保障边疆农村社会的稳定。云南省实施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坡度在8°~25°间的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全省坡度8°~25°的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约相当于2009年末全省城镇用地规模的140倍;大多数县(市、区)坝区周边或主要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低丘缓坡地,具有丰富的山区后备建设用地资源,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上山"战略。  相似文献   

5.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 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 价,综合评价结果将涪陵新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重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五个等级, 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4.81%,42.70%,26.06%,4.23%和2.20%.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 地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的影响,选择北京市怀柔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测算怀柔区的城镇化水平,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程度,分析城镇化水平综合值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评价综合值的相关性,研究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怀柔区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综合值与城镇化水平值之间满足一元回归模型;怀柔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负向弱相关关系,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负向弱相关关系;怀柔区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怀柔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升级与转型,中国步入高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阶段,不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失衡和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位于鄱阳湖滨湖区与长江岸带的湖口县为研究区,探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迁移规律.[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研究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以及迁移规律.[结果](1)湖口县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土地城镇化总体呈现西-东方向递减趋势;(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北部良好均衡型-中部初级均衡型-西南部严重失衡型或中度失衡型的演变规律;(3)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为西北中度协调-东北勉强协调-西南轻度失调的趋势;(4)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南-东北方向,2009—2012年耦合协调度质心向东北偏移了353.22 m,而2012—2016年向西北偏移了45.42 m.[结论]当前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发展,但二者在空间上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有序协调两者关系,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现二者和谐发展.尤其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沿线,协调国土空间开发与土地城镇化对于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以长沙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水平衡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程度;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占用大量的耕地.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提出了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以长沙县耕地利用为例,从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的矛盾、城镇化对耕地资源结构的影响、土地管理与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从严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预警监测系统、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发展方式下的快速城镇化模式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等凸出问题。优质耕地空间分布与城市扩展区、工业园区存在空间"重叠",面临着坝区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的"两难困境"。基于此,从设置耕地保护"规模红线"与城镇用地"扩展红线"2个方面提出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从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管控农村宅基地规模2个方面明确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应强调城乡建设用地内涵式管控方向。同时,加强坝区耕地高标准整治,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坝区耕地高效利用;通过合理配置坡耕地种植模式,稳步提升坡耕地生态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urbanization increasingly advancing at a high speed,a large number of farmlands have been turned into building lands,which leads the urban-rural conflicts more and more evident than before.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productive landscape into residential districts,could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improve the modern lifestyle,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philosoph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the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es of productive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s have been put forward,and suggestions of daily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agricultural pollution problem have also been given.  相似文献   

13.
通过总结归纳开发区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分析其成因,旨在吸取以往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就类似于开发区建设的云南"城镇上山"战略实施的相关启示做了探讨,为进一步推进"城镇上山"战略与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顺利实施做出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梅农  刘旭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引导重庆市南岸区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对南岸区2009-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城镇工矿用地呈周期性波动增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减少态势;(2)南岸区发展重心东移,城镇扩张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心城区内外变化差异不明显;(3)城镇扩张与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源于农用地,耕地占用比例高;(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慢于农村人口析出;(5)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率、城镇人口变化率以及增减挂钩政策等置换得到城镇空间指标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则主要受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率与城镇人口变化率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控制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过快流失的重要手段,应该坚持,但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应从认识、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长效机制。耕地占补平衡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保护耕地的最好办法是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应加大对土地整理的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土地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耕地的变化,切实遏制非法和超标占用。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建宏  茆旭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5-6225,6246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节约用地、提高小城镇经济效益、保证小城镇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紧迫,城镇环境污染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城镇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保护机制缺乏密切相关。推进城镇化,要树立生态城镇发展观念,设置科学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增加乡镇环境治理投入,优化城镇布局,实现城镇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