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启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5):27-30
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非农化,是山地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口城镇化,是山地城镇化的制度保障;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化,是山地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构建产业多轮驱动、制度有效保障、土地集约配置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探索“农民进城、城镇上山”的山地城镇化路径,能够为加快云南城镇化进程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不同流域内典型山地城镇为分析区域,通过消除和减弱海拔、纬度因素对多年平均气温场的影响后,在同一海拔、纬度面的典型山地城镇气温场中,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影响因素与气温分布的全局空间回归模型,以地理加权法(GWR)建立局部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对山地城镇气温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城镇GDP、地形隆起高度、流域开口角度、植被指数、第三产业比值,OLS模型调整后R2可达0.789,GWR建立的局部空间回归模型更具可靠性;以预留小城镇为检验样本,对气温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消除海拔纬度方案平均绝对误差为1.09 ℃,均方根误差为1.35 ℃,消除海拔纬度的方案较单一消除海拔纬度、保留海拔纬度的方案对气温值具有更好的精度误差。研究结果反映了山地城镇自然地理格局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对气温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就云南省开展的探索“城镇上山”进行的改革创新相关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科学可持续地建设山地城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山地城镇对于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山地城镇空间形态演进及重构研究则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山地城镇空间演进过程的理论探讨,针对离散型、聚集型和组团型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提出山地城镇的空间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和重构策略。并以陕西省岚皋县城为例,在对各种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结构进行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
9.
为考察土地财政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99—2015年省级层面二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土地城镇化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可分为引致用地需求、土地城镇化扩张和土地财政再扩充3个阶段;2)实证分析显示,土地财政和土地城镇化存在相互促进的统计学关系,土地城镇化进程在短期内会引起土地财政的逐渐增加,而土地财政对于土地城镇化有长期的持续性正向影响,分别与理论分析中的3个阶段相匹配;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均显示土地城镇化对土地财政冲击的响应较为灵敏和强烈,说明土地财政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土地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土地财税制度改革,严格把控城市拓展边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一套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云南省城市化水平在发展中的区域不均衡问题,对云南省6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这些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位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庞大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群体成为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障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坚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分层次、分区域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15.
16.
为给江苏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6—2014年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探讨其协调性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而言,土地城镇化水平高于人口、经济城镇化水平;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块状聚类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19.